徐喆,金昱彤,趙澤宇,王瑩,龔博煬,周會芳,邊育紅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天津 301617)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復雜、難以治愈的慢性炎性腸病,以黏液膿血便、腹瀉、腹痛及里急后重為主要臨床表現,其復發率高、極易癌變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難治病之一[1-3]。UC嚴重影響患者的代謝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衛生經濟負擔。當前UC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現有研究認為其發生主要與遺傳、腸道微環境、免疫反應、細胞凋亡及感染等因素有關;臨床上對UC的治療以氨基水楊酸類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與免疫抑制劑3類藥物為主,但是存在毒副作用大、起效慢等問題[4-5]。
中醫藥在UC的防治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針對UC病因、病機、分期進行辨證論治,從而改善臨床癥狀、促進黏膜愈合、預防及治療并發癥,取得了良好的療效[6-8]。研究表明,多種中藥復方已被證實具有良好的治療UC效果,并獲得國家專利,如結腸復康顆粒、結腸炎奇效顆粒、腸清口服液等[9-10]。網絡藥理學是虛擬篩選潛在活性物質、作用靶點和通路,對藥物作用的機制和物質基礎進行預測的一種現代化研究手段[11-13]。研究通過挖掘國家專利數據庫中治療UC的中藥復方數據,分析其用藥規律和配伍特點,選取高頻核心藥物,運用網絡藥理學篩選治療UC的核心作用靶點,構建作用靶點蛋白互作關系、中藥-成分-治療靶點-疾病網絡,初步探索和闡述中藥復方專利核心藥物治療UC的藥理學機制,為臨床治療UC及中藥新藥研發提供理論參考,整體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國家專利中藥復方高頻核心藥物治療UC的作用機制研究思路Fig.1 Research thinking of action mechanism of national patent Chinese medicinal compound high-frequency core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UC
1.1 復方數據來源 登錄“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專利公布公告”網站(http://epub.sipo.gov.cn/),進入“高級查詢”頁面,在高級查詢頁面中專利類型欄同時勾選“發明公布”與“發明授權”,將“潰瘍性結腸炎AND中藥”作為“名稱”項目進行檢索,對檢索結果進行合并、篩選后得到最終數據。檢索時間范圍為建庫至2021年12月10日。
1.2 復方納入與數據標準化 復方納入:納入國家專利數據庫中治療UC的全部中藥復方專利及含中藥提取物專利;中藥藥物組成相同但用量不同的專利可重復錄入,中藥藥物組成及用量相同的專利僅錄入1次。排除外用灌腸復方和非中醫藥醫療類(包括飲品、食品、保健品)專利。
數據規范及處理:依據2020年版《中國藥典》《中華本草》的藥物名稱進行對錄入的中藥名稱進行規范化處理;按照《中藥學》規范中藥復方的藥物功效類別。
1.3 數據關聯規則與聚類分析 利用IBM SPSS Modeler18.0軟件,基于Apriori算法對已納入的中藥復方進行關聯規則分析,設置同時滿足支持度≥5.0、置信度≥0.5和提升度≥2的藥對為治療UC的核心藥物。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軟件中的組間聯接聚類算法,對高頻藥物進行聚類分析。
1.4 中藥復方專利高頻核心藥物化學成分與作用靶點挖掘 通過中藥系統藥理學分析平臺數據庫[14](TCMSP,https://old.tcmsp-e.com/tcmsp.php)挖掘高頻核心藥物的化學成分,設置化合物生物口服利用度(OB)≥30%、類藥性指數(BL)≥0.18,篩選高頻核心藥物的活性成分和蛋白靶點。此外,通過查閱文獻整理已報道的高頻核心藥物的化學成分,通過PubChem 數據庫(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Swiss ADME數據庫[15](http://www.swissadme.ch/)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數據庫[16](http://www.swisstargetprediction.ch/)預測各主要化合物作用的靶點蛋白,收集probability>10%的靶點。使用Uniport數據庫[17](https://www.uniprot.org/)對蛋白進行名稱規范轉化操作,去重后即得高頻核心藥物的對應靶點基因。
1.5 潰瘍性結腸炎潛在靶點獲取 以“ulcerative colitis”為關鍵詞分別在GeneCards數據庫[18](https://www.Genecards.org/)、人類孟德爾遺傳數據庫(OMIM,http://www.omim.org/)和Drugbank數據庫[19](https://go.drugbank.com/)進行檢索,獲取UC相關靶點。
1.6 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的構建及核心靶點篩選 將高頻核心藥物作用靶點和UC潛在靶點進行比對,篩選重復靶點,得到中藥復方專利高頻核心藥物治療UC的作用靶點,并導入StringVersion11.5平臺[20](https://string-db.org/),選擇物種為“Homosapiens”,構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網絡。選取分值>0.7分的高置信度區間,并根據自由度值≥2倍中位數的靶點構建PPI網絡,篩選核心靶點。
1.7 高頻核心藥物-成分-治療靶點-疾病網絡構建 將高頻核心藥物、化合物成分、治療靶點信息、疾病導入Cytoscape 3.8.0軟件[21]繪制中藥-成分-成分-治療靶點-疾病網絡圖。
1.8 京都基因與基因組百科全書(KEGG)通路和基因本體(GO)功能富集分析 為進一步研究中藥復方專利高頻核心藥物治療UC的作用情況,分別使用KOBAS 3.0在線基因富集網站[22](http://kobas.cbi.pku.edu.cn/)和Metascape平臺[23](http://metascape.org/gp/index.html#/main/step1)對核心靶點進行KEGG信號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結果以P值升序排列。
2.1 專利檢索統計與分析 通過檢索國家專利數據庫,共獲得專利項目220項,納入符合標準的共175項。175項專利涉及藥物576味,納入中藥復方中最多藥味數為40,最少的藥味數為3,用藥頻次總計2 174次。其中使用頻率≥10次的藥物共49味,占總使用頻次的52.94%,見表1。使用頻次及頻率排在前10位的藥物為甘草、黃連、白術、黃芪、白及、白芍、黨參、白頭翁、地榆、木香。對頻次≥10次的藥物進行功效類別分析,發現各中藥類別使用頻率排名前3位的為:補虛藥、清熱藥和止血藥,見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療效上多可補氣健脾、清熱解毒、止血、理氣,該用藥特點與中醫理論對“久痢”的基本病機“脾氣虛弱、濕熱蘊腸”相符。

表1 175項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中藥復方專利高頻藥物(≥10次)Tab.1 The 175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atent high-frequency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10 times)
2.2 關聯規則與聚類分析 將49味高頻藥物導入IBM SPSS Modeler 18.0軟件中,基于Apriori算法對高頻藥物進行關聯規則分析,設定最低條件支持度百分比≥7,最小規則置信度百分比≥70,提升度>1,得出中藥專利復方治療UC在組方配伍時同時出現且頻率較高的藥對、藥組。關聯規則結果以“后項→前項”展示,按支持度由高到低排序。
1)設定最大前項數為1,進行中藥專利復方治療UC藥物關聯二階分析,詳見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結果顯示二階關聯規則中支持度最高的為甘草-陳皮。2)設定最大前項數為2,進行中藥專利復方治療UC藥物關聯三階分析,詳見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結果顯示三階關聯規則中支持度最高的為黃連-木香-甘草。3)根據數據挖掘結果,繪制高頻藥物關聯規則web可視化布局圖。通過線條粗細來表示藥物配伍關系的強弱,線條越粗,藥物之間的配伍關系越強,結果如圖2所示。4)運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軟件中的組間聯接聚類算法,對上述49味高頻藥物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見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圖2 高頻藥物關聯規則web可視化布局圖Fig.2 Web visual layout diagram of high-frequency drug association rules
2.3 高頻核心藥物作用化合物及靶點 根據表1,選取頻次排名前6位中藥(甘草、黃連、白術、黃芪、白及、白芍)為治療UC的高頻核心藥物,該核心藥物與“2.2關聯規則與聚類分析”中所得結果基本相同。綜合文獻報道以及各數據庫檢索篩選收集所得的結果,高頻核心藥物的作用化合物及對應靶點蛋白數目見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其中甘草89種,黃連13種,白術4種,黃芪18種,白及8種,白芍8種,去除重復后總計獲得129個化合物,涉及相關作用靶點931個。
2.4 UC疾病潛在靶點 經GeneCards數據庫檢索,得到UC相關靶點4 837個,按相關性得分≥10選取后得到186個潛在靶點。在OMIM和Drugbank數據庫中分別找到UC相關靶點182和78個。三者相加即為UC潛在靶點,去除重復基因,共得到376個疾病靶點。
2.5 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的構建及核心靶點篩選 將高頻核心藥物化學成分的931個靶點與UC潛在靶點取交集,查找治療靶點共111個,見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將111個蛋白導入STRING平臺進行蛋白互作網絡可視化,見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根據自由度篩選得到23個核心作用靶點,見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2.6 構建中藥復方專利高頻核心藥物-成分-治療靶點-疾病網絡 將中藥復方專利高頻核心藥物6個單味中藥、涉及的129個化合物成分、111個治療靶點和1個UC疾病信息導入Cytoscape 3.8.0軟件繪制中藥-成分、成分-疾病靶點網絡圖。如圖3所示,網絡圖共涉及241個節點和1 400條邊。網絡模型中節點的面積越大代表該節點在網絡中的連接度越高。其中八邊形節點表示單味高頻核心藥物,六邊形節點表示化合物成分,菱形節點表示核心靶點,三角形代表潰瘍性結腸炎疾病。

圖3 高頻核心藥物-成分-治療靶點-疾病網絡圖Fig.3 Network diagram of high-frequency core drugs-components-treatment targets-diseases
2.7 KEGG通路和GO富集分析 將23個核心作用靶點導入KOBAS 3.0網站,通過“KEGG通路富集分析”模塊,得到KEGG通路總計164條。排名靠前的通路主要有糖尿病并發癥中的晚期糖基化產物(AGE)-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受體(RAGE)信號通路、白介素(IL)-17信號通路、炎癥性腸病(IBD)信號通路、t細胞受體信號通路、輔助性T細胞17(Th17)細胞分化信號通路等,按P值對排名前20名的通路途徑進行展示,繪制富集分析氣泡圖,見圖4。將前20條關鍵通路和23個核心靶點信息導入Cytoscape軟件繪制關鍵通路-靶點信息網絡圖。如圖5所示,網絡圖共涉及42個節點和236條邊。網絡模型中節點的面積越大代表該節點在網絡中的連接度越高。其中正方形表示關鍵通路,圓形表示核心靶點。

圖4 高頻核心藥物主要靶標基因調控的相關通路富集分析氣泡圖Fig.4 Bubble diagram for enrichment analysis of relevant pathways for regulation of main target genes of high-frequency core drugs

圖5 高頻核心藥物治療UC關鍵通路-核心靶點網絡圖Fig.5 Network diagram of key pathways-core targets of high-frequency core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UC
同時將這23個核心作用靶點蛋白導入Metascape平臺進行GO生物過程、細胞組分以及分子功能富集分析,總計獲得716條生物過程條目,13條細胞組分條目,31條分子功能條目。根據P值進行排序,繪制富集分析氣泡圖,見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根據UC的臨床表現和病變特點,歸屬于中醫“泄瀉”“久痢”“滯下”等范疇,發病基礎為素體脾氣虛弱,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潔)、情志失調為發病誘因,辨證分型為:大腸濕熱、熱毒熾盛、脾虛濕蘊證等,治療總以清熱化濕、健脾益氣為主[3]。目前治療UC多采用分期治療,活動期主要以清熱化濕、調氣和血為主,臨床多運用黃連、黃柏、白及、白芍等藥物,緩解期主要以健脾益氣為主,臨床多運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等藥物。
研究共納入175項國家專利數據庫中治療UC的中藥復方專利,包含576味藥物,通過藥物頻次分析可知治療UC的高頻藥物共有49味,其中使用頻率排在前6位的中藥分別是:甘草、黃連、白術、黃芪、白及、白芍。甘草具有補益脾氣、清熱解毒的功效,發揮抗菌、抗炎、抗潰瘍等多種藥理作用[24]。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發揮抗菌、抗病毒、抗潰瘍等多種藥理作用,現代研究表明:黃連素、黃連提取物小檗堿、黃連總生物堿、黃連水煎液等對UC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25-30]。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發揮抗炎、調節消化系統等多種藥理作用[31]。黃芪具有補氣升陽、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發揮抗腫瘤、免疫調節、抗纖維化等多種藥理作用[32]。白及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發揮抗菌、抗炎、促進創傷愈合等多種藥理作用[33]。白芍具有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的功效,發揮抗炎、抗氧化等多種藥理作用[34]。6味高頻核心藥物與臨床治療UC藥物一致,黃連、白及、白芍以清熱化濕、調氣和血為主,黃芪、白術、甘草以健脾益氣為主。
根據高頻藥物類別分析,結果顯示占據前3類的是補虛藥、清熱藥和止血藥,這與高頻核心藥物前6位分布一致。在治療UC的專利復方中,常以補虛藥為主,清熱藥和止血藥為輔。根據高頻藥物聚類分析共得出7個聚類組合,聚3類:黃柏、秦皮、白頭翁、黃連、木香、黨參、白術、茯苓、白芍、陳皮、防風等,藥物組合以清熱解毒藥為主,補虛藥、理氣藥、止血藥為輔。從這類藥物組合來看,可視為白頭翁湯、痛瀉要方與參苓白術散化裁而來,其功擅清熱解毒、活血止痢、健脾益氣、化濕止瀉,適用于UC熱毒熾盛、肝郁脾虛和脾虛濕阻者。由此得出治療UC的專利復方尤注重健脾益氣、清熱解毒、化濕止瀉。
選取6味高頻核心藥物,通過在線數據庫共篩選出129個化合物,涉及相關作用靶點931個,挖掘出治療靶點111個、核心靶點23個,構建了治療靶點蛋白互作關系網絡及高頻核心藥物-成分-治療靶點-疾病網絡圖,將核心靶點導入KOBAS 3.0網站和Metascape平臺進行分析,得到KEGG通路共164條,GO生物過程716條,GO細胞組分13條,GO分子功能31條。
分析蛋白互作關系網絡可知,高頻核心藥物治療UC的核心靶點包括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3(SATA3)、腫瘤壞死因子(TNF)、IL-6、IL-1β、絲氨酸/蘇氨酸激酶 1(AKT1)、JUN、腫瘤蛋白 P53(TP53)等。STAT3介導細胞對生長因子的反應的信號轉導和轉錄的激活,與IL-6、JAK2共同調控免疫與炎癥反應,研究表明:中藥調控IL-6/JAK2/STAT3信號通路,抑制炎癥介質與細胞因子的活化,防治UC具有良好療效[35-36]。TNF-α是炎癥性腸病病理進程中的關鍵細胞因子,可表達黏附分子、凝血因子,啟動細胞毒性和凋亡等過程,中藥可顯著降低TNF-α水平,緩解UC的發生發展[37-38]。IL-1β與TNF-α同為促炎因子,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所產生,可促進B細胞分化和分泌抗體,進一步刺激T細胞分化IL-2和干擾素γ的產生,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多種中藥復方可顯著降低IL-1β水平,促進黏膜組織修復[39-40]。TP53是與腫瘤相關的一種抑癌基因,其編碼產生的p53蛋白與細胞周期的調控、細胞凋亡和衰老等相關,通過抑制細胞的生長,從而預防癌癥的發生發展[41-42]。這些核心蛋白靶點主要參與了免疫調節與炎癥反應等過程。
結合KEGG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結果表明,高頻核心藥物可能通過AGE-RAGE、IL-17、IBD、Th17細胞分化等信號通路發揮作用,核心靶點蛋白主要參與了細胞遷移的正向調節、細胞因子介導的信號通路、細胞間黏附的正向調節、細胞活化、炎癥反應、轉錄調節復合物、細胞因子受體結合等過程,從而影響UC的發生發展,起到治療UC的作用。IL-17是由Th17產生的炎癥因子,可促進T細胞的激活和刺激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進而引發炎癥級聯反應[43];調節性T細胞(Treg)屬CD4+T細亞群,分泌IL-10,誘導和維持機體的免疫耐受,在人體自身免疫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調節兩者保持動態平衡,共同維持腸黏膜免疫穩態[44-45]。這與課題組的前期研究結果一致,黃連主要成分小檗堿通過調節結腸中的腸道微生物群來調節Treg/Th17平衡以治療UC[27]。
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基于專利數據庫數據挖掘方法僅簡單地統計分析出用藥頻次,未能充分考慮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且部分專利的藥物用量未知,醫家的用藥經驗不一。此外,獲得了可能的關鍵蛋白靶點及其作用的信號通路,未能進一步采用體內外實驗來驗證其預測的準確性,缺乏實驗研究數據支撐。因此,這些局限性仍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和補充。
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的方法對國家專利數據庫中治療UC專利復方的用藥規律進行深入總結分析,分析其用藥特點和配伍規律,選取高頻核心藥物,借助網絡藥理學篩選主要活性成分和核心作用靶點,構建PPI網絡、中藥-成分-靶點-疾病網絡和信號通路的富集分析,初步闡明高頻核心藥物多組分、多靶點治療UC特點,為臨床醫師遣方用藥提供了一定理論依據,也為中藥治療UC的基礎研究提供了預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