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東來

人物檔案

萬謨彬:海軍軍醫大學(原第二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教授。
曾長期擔任本學科主任和學科帶頭人。從事感染病和肝臟病專業臨床工作40年,對常見感染病和慢性肝病診治有豐富經驗,特別是對病毒性肝炎的診治及抗病毒治療有獨到的見解。
曾連續多屆擔任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分會委員(第6-9屆);擔任上海市醫學會感染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感染與化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擔任解放軍醫學會傳染病專業委員會常委。是上海市醫學會資深會員。還曾擔任中華傳染病雜志和中華肝臟病雜志編委,感染與化療雜志副主編。
曾與全國著名專家一道參與或執筆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專家建議》。曾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軍隊科技進步獎等獎項。
最近幾年來看萬教授門診的老病人常常會私下悄悄地問他:“萬教授您什么時間退休啊”?萬教授當然知道患者關心的是以后看門診找誰,他們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醫生那里就診。所以萬教授總是笑著回答:“放心,我會退而不休,一直為你們服務的”。其實萬教授在幾年前就已經超過軍隊最高服役年齡,辦理了退役和退休手續,目前只是在自己原來的崗位上繼續發揮余熱。
萬謨彬教授所在的上海長海醫院是原第二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直屬于原解放軍總后勤部。軍改后轉隸歸海軍,現在是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這是一所有著光榮傳統的軍隊醫院,和共和國同齡。軍隊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軍人都有最高服役年限和服役年齡。軍隊醫院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在軍改前屬于軍隊文職干部,到達最高服役年齡后即退出現役,同時辦理退休手續。
萬教授從醫已經四十年,可以說救死扶傷是他一生的使命和職責。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后期,隨著動蕩年代的結束,中斷十年的高考恢復。已經工作2年的他有幸參加了恢復后的第一年高考,并幸運地被當時的江西醫學院錄取。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從此與醫結下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后基層醫院工作幾年,夯實了臨床基礎技能,再次進入大學回爐深造。考取第二軍醫大學研究生,師從導師汪偉業教授。從而又增加一個軍人身份,進入軍隊醫院序列,并且一直在長海醫院感染科工作至今。此后的30多年,經歷過技術職稱的升遷,行政崗位的變化;從事過研究,發表過論文,獲得過獎勵。但這一切都隨著在醫院辦理完退休手續而“退”去,只有作為一名醫生的使命和職責仍然保留,沒有“退去”。
萬教授長期立足臨床本職,從沒脫離過一線臨床,沒脫離過自己的病人。對常見傳染病和病毒性肝炎有豐富診治經驗,對抗病毒治療有獨到見解。多次參與執筆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南和相關臨床專家共識。萬教授常年堅持門診,積累了大量病人資源。他曾經是長海醫院門診量前三位的醫生之一,全年專家門診量超萬例次,在長海醫院被戲稱為門診“萬元戶”。記得幾年前長海醫院的院報在采訪后歸納出萬教授出門診時的“三不”,即“不限號、不計時、不看人”,也就是病人來了就可以掛號或者加號;不規定下門診時間,總是提前到崗,看完為止。經常是從一大早一直坐到下午2、3點;不管是不是有熟人介紹統統接診。萬教授私下說要做到這“三不”首先還得練就“三不”的基本功,即在出門診的連續幾個小時內要做到“不吃、不喝、不拉”。即使在“退”了幾年后,萬教授堅持出門診,他坐門診的基本功仍然“沒退”。
當年萬教授被第二軍醫大學錄取后即同時辦理了入伍手續,成為一名軍人,一名軍醫。在軍校一直以來所受的教育就是作為一名軍醫,首先是軍人,其次是醫生;軍醫的職責是保家衛國,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軍醫是融二者為一體的特殊群體,在任何時候所想和所做的都是國家利益優先。現役軍人如此,退役后的退役軍人也是一樣。
幾年前,萬教授在辦理退役手續后即交由楊浦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下轄的干休所集中管理。盡管平時仍在醫院繼續工作,但也經常參加干休所組織的與醫療相關的義務活動。2022年春夏之交,上海經歷了一場特殊的考驗。為了盡快控制肆虐的新冠疫情,四月初上海全市進入靜默管理。同時,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號召所有封控在家的黨員、軍人,以及國家公務人員等要積極參與所在居民小區的抗擊疫情工作。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聞風而動、積極響應號召,迅速組建一支退役軍人抗疫志愿隊。萬教授得到有關信息后立馬報名參加。
在特殊時期組建的這支抗疫志愿隊,隊員們都是具有醫學背景的退役軍人。他們只用了一天多點的時間就從全市各區的不同崗位集結到一起,整裝出發定點到抗疫一線。充分體現“若有戰、召必回”的退役老兵雷厲風行的作風和本色“不退”的情懷。上海的媒體為此做了迅速報道。萬教授被任命為領隊的首批抗疫志愿隊共有36名隊員,分為方艙醫療組、核酸檢測組和養老服務組等三組,分別投入到所在基層醫院的抗疫工作中。抗疫期間,萬教授不僅要參與全隊抗疫工作的協調和安排,還要深入到每一項具體的抗疫工作中。這次疫情流行的是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速度快,流行面廣,及時的核酸檢測是發現和阻斷疫情傳播的重要手段,核酸采樣也是這次抗疫志愿隊的主要任務之一。集結后的第二天就接到核酸采樣任務,萬教授和其他隊員一起立即奔赴采樣點,從下午6點開始,直到凌晨1點結束,總共采樣6870人次,他個人采樣477人次。
經過20多天的艱苦奮戰,抗疫志愿隊圓滿完成任務,被授予2022年度上海“最美退役軍人”集體稱號。在建軍95周年之際,萬教授代表退役軍人抗疫志愿隊參加了上海市“最美退役軍人”發布儀式。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等黨政領導會見了與會代表,并合影留念。在隆重熱烈的發布儀式上,受表彰的所有“最美退役軍人”的誓言:“退役不褪色,永遠跟黨走”擲地有聲。萬教授在和主持人訪談時說到,我們每個志愿隊員都有這樣一個初心,“若有戰,召必回,當過兵,不后悔”,軍人本色不能退。
隨著軍改的進一步深入,長海醫院的醫務人員的身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曾經的軍隊文職干部有的轉變為專業技術軍官、有的轉變為文職人員、有的退出現役或退休。人員結構也有了很大變化,現役軍人之外,還有文職人員、社會招聘的合同制人員、退出現役原崗位聘用人員、退休返聘人員,還有臨時工等等,都在各自崗位上盡心盡職,為長海醫院的發展貢獻力量,為軍地病人服務。萬教授辦理完退休手續后身份也變了,經醫院返聘仍在原崗位工作,轉變為社會聘用人員。但他服務病人的初心不變,堅持多年的每周二次專家門診和一次特需門診的時間和次數沒變,病房主診醫師的職責沒變,仍然維持著全科最大的門診工作量和病人就診量。
慢性乙型肝炎發病率高,病人數量多,病程遷延,需要長期治療。病人的依從性是影響病人治療和病情進展的重要因素。多年來萬教授一貫強調在對病人診治同時重視依從性教育和培養。他的病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著良好的依從性,基本都能按時用藥和定期隨訪,其中占有相當比例的外地病人也是同樣。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醫院的興起,醫療模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醫療模式逐漸為越來越多的醫生和病人接受,越來越多的醫生和病人參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以及類似的慢性病人,需要長期治療和隨訪,特別適合這種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就診模式。線下初診,確定診斷和治療方案,長期治療過程中線下和線上交替進行醫患溝通和復查隨訪取藥。這種新的醫療模式為提高慢性病患者的依從性增添了保證。萬教授一直關注互聯網醫院發展,在好幾年以前就加盟了幾家著名的互聯網醫院,成為這些醫院的簽約醫生。從此,萬教授又多了一個身份,“多點執業的互聯網醫院的醫生”。當然,這個身份的轉變,就是為了在醫院的工作長期“不變”,對病人的服務長期“不變”。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流行已經三年,并還將持續,對人類的生命和健康影響巨大。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醫療行為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為控制疫情采取的靜默管理,對慢性病人的就醫造成極大不便。這個時期互聯網醫院的線上醫療模式應運得到突飛猛進、且更簡便優化的方向發展。包括慢性肝炎病人在內的許多慢性病人因為有了線上醫療的便利,得以繼續配藥和治療,而不至于中斷。即使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萬教授仍和他的病人保持著良好的溝通,繼續維持著病人的正常用藥、醫療和隨訪。這種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互聯網醫療模式,將會是萬教授一直使用的方式,即使是在醫院的身份再“變”,他服務病人的初心也“不可能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