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天,張倩萍,蘇珍莉,陀秋艷
(廣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廣州 510250)
我國新一代中小噸位的新型執法艇系列,是航行在我國近海區域,維護我國海權及執法的現代船舶,其具有航速高、設備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的特點。駕控臺作為船舶的主要操作、控制、管理,以及指揮中心,其設計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一體化駕駛控制平臺的高度集成化設備讓駕控臺更加簡約干練,但高昂的研制經費、較長的訂制周期和對操縱船舶人員使用的較高要求,提高設備的成本。出于成本考慮和實用性要求,該艇在傳統的駕控臺設計模式上運用了人因工程學[1],設計要求在布置下相關設備的前提下,充分考慮駕控臺功能性、布置的合理性、使用方便性、設備維修性、外觀可觀性等要求 。
新型執法艇需布置在駕駛室設備很多,但受限于船舶主尺度的影響,駕駛室可供駕控臺布置的面積偏小,同時駕駛室需開闊的視野,超過窗臺高度的位置, 基本沒有可安裝設備的墻面,駕駛室內的船舶操縱、通信、航行、安全及監控等設備,大部分要安裝在駕控臺,這對駕控臺的設計和布置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同時,駕控臺的設計,與裝備于駕控臺上的實際尺寸密切相關,因此,要與各設備制造廠家保持聯系,確保其產品圖冊與實際尺寸吻合。在設計的過程中,根據駕控臺的具體布置,可對定型產品的型號進行再選擇,也可對非定型產品的安裝要素提出要求,以達到駕控臺的設備布置整齊、外形美觀大方、操控和維修方便的要求[2]。
該新型執法艇駕駛室位于船舶最高層甲板(駕駛甲板)處,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結構,四周有玻璃窗,具有良好開闊的視野。
駕控臺要在駕駛室布置的基礎上進行設計,駕控臺通常布置在駕駛室前部,根據已有的空間,對駕控臺占用的空間作預估。
本艇駕駛室前部采用折角結構方式,由于空間有限,駕控臺確定采用緊靠窗臺安裝的U型形式,前部設計成折角形式,以緊貼駕駛室前部的折角結構,兩側在船的縱向有延伸,至兩舷門處止,見圖1。
圖1 駕駛室布置
兩側縱向延伸的設計是根據安裝在駕控臺設備數量初步確定的。
根據本艇駕控臺內設備的功能,對布置在駕控臺的設備進行功能分類,相同功能布置在一起[3]。本艇駕控臺主要分為8個功能區見圖2。
圖2 駕控臺功能分區
1)航行安全監控區。本區包括全船攝像監控、海圖儀等設備。
2)航行及外通設備區。本區包括雷達、GPS、測深儀、計程儀、VHF等設備。
3)助航及船舶安全區。本區包括雨刮、電笛、航行信號燈、總動員警鈴、火災探測報警、CO2報警、自動電話等設備。
4)操舵及輔助設備區。本區包括舵角指示器、自動舵及操舵手柄、電羅經、磁羅經等設備。
5)主機控制及機艙聯絡區。本區包括主機儀表板、主機遙控手柄、車鐘、聲力電話等設備。
6)設備控制區。本區包括泵控制板、波浪測量及滑道系統、風油切斷、輪機員呼叫等設備。
7)船舶設備監控區。本區包括艦艇監測及報警、航行綜合信息、水密門報警、廣播等設備。
8)設備供電區。本區包括各類220 V、DC24 V等7個分電箱,供電區也兼作設備接線和維修通道。
駕控臺功能分區的目的是為主要設備確定布置的位置,分區應與操控人員的通常使用習慣對應,使相關人員方便操控及使用。同時,在實際操控過程中,可能會存在數據讀取和人為操控時所產生的誤差,繼而影響到船舶安全航行。因此需對其進行分析,依據人因工程學原理對設備位置進行優化。其他設備可根據功能相近,或對應其室外設備布置的位置,分布在各區(如駕駛室外的左/右搜索燈,其控制板對應布置在駕控臺的左/右側)。
由于船舶的設備較多,而駕控臺偏小,因此,在具體布置時,在本區位置不夠時,也可以布置在相鄰分區。
供電區由于要兼作接線區和維修通道,故各分電箱安裝在駕控臺的開門上,便于分電箱操作和接線,同時少占空間。考慮到駕控臺的整體要求,由駕控臺廠家提供所有安裝在駕控臺內的分電箱。
駕控臺的外形設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涉及到人體工程、駕駛室布置、設備安裝要素等,是駕控臺設計成敗的一個重要指標[4]。
在駕控臺的外形設計時,應該盡可能全地收集一些主要設備、大設備的安裝要素,以便在設計時,考慮設備的外形尺寸對駕控臺的外形設計的影響。
駕控臺采用以船舯線為對稱軸,左、右舷對稱分布,以操舵臺為界,左、右兩側臺體的橫向(相對臺體走向)垂直剖面采用統一形式,見圖3。
圖3 駕控臺外形
下面以“航行安全監控區”垂剖面A-A的設計進行介紹,見圖4。
圖4 垂剖面
1)駕控臺寬度(d+f)的設計,在保證在駕控臺中間布置3張駕駛椅,及確保人員進/出空間前提下(見圖1),設計為最大寬度d+f=640 mm。
2)尺寸a為駕控臺前部的邊條寬度,要保證斜面B設備可嵌入安裝,也使駕控臺更美觀,設計為最小a=75 mm。
3)高度h1為靠窗處,為保證操控人員視野,及駕控臺與環境協調一致,尺寸取與窗臺同高h1=1 150 mm。
4)高度h2為操控臺面高度,結合座椅距離位置和人體高度,所以設計比通常稍高h2=850 mm。
5)尺寸c是操控臺面的最窄處,要保證臺面設備(鍵盤等)的布置,設計為最小值c=20 mm。
6)高度h4保證操控臺面設備可嵌入安裝及接線,以及保證h3為最大值,設計為最小值h4=200 mm。
7)高度h3保證駕控臺的開門有最大尺寸,便于接線及維修,并兼顧第4條、第6條要求,設計為最大值h3=650 mm(h3=h2-h4)。
8)寬度f考慮到操控人員靠近站在駕控臺前時,腳尖不觸碰到駕控臺,取最小值f=150 mm。
9)寬度d為保證駕控臺內部有更大的空間用于安裝臺內設備,并兼顧第8條要求,取最大值d=490 mm。
10)在尺寸d、f、a、c、h1、h2確定后,尺寸b和斜面B就已確定,要用安裝在斜面B最大設備的外形尺寸,來檢查斜面B是否有足夠空間來安裝。
11)考慮到駕控臺內部需大的空間用于安裝臺內設備,以及駕控臺分體安裝強度要求,駕控臺底座高度采用中間值h5=75 mm。
除中間操舵臺外,其他區域剖面的設計與其類似,根據設備安裝空間要求,尺寸d和c的取值不同。斜面B主要用于安裝儀表、顯示等不常操作的設備,采用同一斜度,使駕控臺外表整齊、美觀。
中間操舵臺為了安裝操舵手輪、電羅經主單元及設備、舵角指示器、磁羅經等設備,臺面比兩側稍高,在靠近“操舵手“處稍為往外突出,使“操舵手輪”更靠近操舵手,同時“操舵手輪”安裝前傾一定角度,既方便操作,也突顯全臺的對稱和美觀。
由于安裝在駕控臺的許多設備有玻璃反射面, 駕控臺在安裝船上后的實際使用中,駕駛室外部光線(陽光和明亮的天空)可能會通過儀器玻璃面反射至人眼,影響操作者的觀察視線,故需對外部反射的光線進行模擬檢查。
根據駕控臺的外形,駕駛室的總體布置,以及操控者的分布,分別對操舵區(D-D剖面)、駕控臺前部光線(C-C剖面、左右對稱)和駕控臺兩舷(E-E剖面、左右對稱)的光線(根據反射原理,僅檢查室外最大投射角光線)進行模擬檢查,見圖5,圖中可以看到室外反射光線,無論在操作者站姿和坐姿時,均沒有照到操作者眼睛,符合要求[5]。
圖5 外部光線反射
在駕控臺面板布置前,應完成所有設備的安裝要素的收集,實際船舶在船廠的建造過程中,由于設備訂貨時間的影響,設備資料不一定都收集齊全,對于在駕控臺設計時還沒有資料的設備,可根據實際情況作下列處理。
1)屬于定型產品的,如通導設備、內通設備等,可參考相類似設備的安裝要素進行布置,并通知船廠在訂貨時,注意對該設備的尺寸要求。
2)屬于駕控臺廠家提供設備的,如分電箱、航行信號燈板等,根據布置情況預估尺寸,并通知駕控臺廠家制造時應注意。
3)不屬于定型產品,有確定設備廠家的,根據布置情況預估尺寸,并通知該設備廠家制造時應注意滿足要求。
4)不屬于定型產品,沒確定設備廠家的,根據布置情況預估尺寸,并通知船廠在訂貨時,注意對該設備外形的尺寸要求及接線方式要求。
本艇的駕控臺布置圖見圖6,整個駕控臺有將近40多個設備的面板及操控設備,駕控臺內部還包括7個分電箱及各系統的除面板外的其他設備。
圖6 駕控臺布置
駕控臺布置具體過程如下。
1)統計所有安裝在駕控臺面設備的控制面板、操控設備的安裝要素。
2)統計所有安裝在駕控臺內設備的安裝要素。
3)繪制駕控臺面設備的控制面板、操控設備圖形。
4)設計駕控臺內設備的安裝位置、走線布置等。
5)根據設備功能,把各設備控制面板、操控設備布置在各功能區,同時根據設備控制面板外形,調整安裝位置;布置原則是需經常操作的設備、操作桿及按鈕等應盡量靠近操作者,儀表類和少操作的設備盡量布置在B面。
6)駕控臺的內部布置,本設計階段只做主要設備的初步布置,以檢查駕控臺內部空間是否能夠容下所有的設備。同時也為主要設備定下內部的初步布置位置,原則是同一系統在面板和內部的設備應盡量靠近安裝,同時應考慮方便設備接線。根據布置在駕控臺內設備的空間需求,可對駕控臺外形進行調整。
7)根據駕控臺布置需要,與相關廠家協調部分設備的外形尺寸。
8)相關設計圖紙提交總體、輪機專業確認(會簽形式),根據其意見對圖紙進行修改。
9)把相關設計圖紙提交船東、船廠及制造廠家確認,根據其意見對圖紙進行修改。
10)設計圖紙提交校對、標準、審核,圖紙歸檔。
駕控臺作為主要電氣設備,安裝在船舶的駕駛室內,制造時還應該考慮駕控臺制造的規范、標準、結構、材料、工藝、油漆、顏色、安裝接口、電氣進線接口、維修通道等物理特性要求;同時也應該考慮使用環境、計量單位、銘牌要求、證書要求、電氣布線、電氣內部接線、試驗和驗收、質保、售后服務等。因此,船廠應與駕控臺制造廠家簽訂《駕控臺技術規格書》,并得到設計院認可,對上述各種狀態及要求,作出明確規定。同時船廠應提供駕控臺內各設備的電氣技術資料、安裝要素等提供給駕控臺制造廠家用于設計輸入。在駕控臺制造廠家的生產過程中,采用階段性提交“認可資料”(生產前)、工作資料(生產過程)、完工資料(生產后交貨前)等給船廠、設計院,由船廠、設計院會簽認可等方法,保持溝通,解決技術問題,確保最終產品符合要求。
本艇駕控臺的設計過程中,根據布置的要求,對一些定型設備的選型如:磁羅經、火災探測報警等,根據駕控臺設計時提出的外形尺寸要求來重新選型;對一些非定型設備如:主機儀表板、航行信號燈板等提出過外形尺寸的要求。其中航行信號燈系統廠家為滿足外形尺寸的要求,采用了更小面板的LED顯示方式;主機儀表板廠家也根據駕控臺布置時提出的外形尺寸的要求,修改產品外形尺寸。
在設計過程中,要隨時與設備廠家保持溝通,設備廠家需更改設備尺寸時,應及時通知設計院。如導航雷達顯示器實際的外形尺寸,比原設備廠家提供的尺寸大,在設計時,根據廠家給出的最新尺寸,對駕控臺的相關外形(B面)作相應修改等。
在駕控臺實際的設計和制造過程,通過執行上述的方法和規定,駕控臺在制造廠家順利完工,船廠在駕駛室一次性安裝成功,并與船舶一起通過系泊試驗、航行試驗順利交船。
駕控臺在艇上安裝后的實際效果見圖7。
圖7 實船效果
駕控臺是船舶的駕駛、控制、監視、損管及指揮中心,其設計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針對新型執法艇駕駛室空間有限,留給駕控臺的位置較小,駕控臺內設備密集。采用自上而下的設計模式,充分考慮新型執法艇完成使命任務的頂層要求,由船舶設計院從技術設計開始對駕控臺進行全程制造監控,運用人因工程學將駕駛人員、駕駛室和駕控臺緊密結合。通過分析駕駛室布置、駕控臺設備功能分區、外觀設計、面板布置,以及制造過程的技術控制,總結歸納了駕控臺的設計要點、方法和過程,以供同類型船舶駕控臺設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