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全面提升學生審美鑒賞力、表現力以及創造力為目標,選取高職學前《奧爾夫音樂教育》課程為研究對象,發揮“互聯網+”優勢,在現有的建設基礎上,從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課程資源建設、課程教學方法、課程教學評價、課程教學團隊等方面進一步優化與構建一流精品在線開發課程,強化建、用、學結合凸顯示范引領,并提煉高職學前教育《奧爾夫音樂教育》一流精品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以期提高高職學前音樂教學質量,并為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高職;奧爾夫音樂教育;建設;應用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2—118—03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積極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創新發展,努力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境。”因此,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正如虎添翼,推動著課程的信息化進程。
一、課程建設基礎
《奧爾夫音樂教育》課程作為學校省級高水平“學前教育專業群”公共選修課,課時數為34 學時,該課程2023年入選新華網課程思政示范案例,并在新華網—全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服務平臺上線展播,向全社會開放共享。2023年獲廣東省優質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立項;2022年該課程獲評為廣東省高職教育“課堂革命”典型案例;2023年主編相關教材入選首批“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
課程團隊實力雄厚。團隊一共8人,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2人,7 名成員具備雙師素質,是一支年齡職稱結構合理、教學效果優良、綜合實力強、老中青傳幫帶,充滿活力的教學創新團隊。團隊建設分工明確,課題負責人承擔本課程總體規劃,并承擔錄制微課、在線答疑的任務;主講教師參與課程設計并承擔錄制微課、在線討論、答疑和互動的任務,其他成員承擔設計題庫、技術指導的任務,助理教師協助教師和學習者應用電教技術和教學輔助管理,確保線上線下教學正常有序運行。
課程內容精準育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就業為導向按照幼兒園真實工作任務選取課程內容和組織教學,強調課程內容的應用性和需求性設計“崗課賽證”融通的內容體系,構建“知行融合,雙線并進”的思政育人體系,原創大量“思政+”優質數字化資源:建有“單元導學——微課開講——精讀時光——思政育人——互助學習——隨堂測試”課程思政資源體系,其中已錄制147個微課視頻,視頻時長為783分鐘,資源總數353個,覆蓋思政案例、任務分析、實踐探索、專家指導、美育下鄉等多個維度,資源配置適合在線學習和混合式教學,能達到弘揚時代精神、增強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數字素養,養成“又紅又專、敬業奉獻、德才兼備”的職業素養育人目標。
二、課程教學設計
通過本課程學習,圍繞立德樹人中心環節,努力實施推進“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課程思政立體體系的建設,建立課程、學習情境、任務等多層次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會貫通,完善目標體系,充分挖掘《奧爾夫音樂教育》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注重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并依據《學前教育專業標準》和《奧爾夫音樂教育課程標準》,參考國家“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內容,基于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能力與素質需求,融入專業比賽、職業證書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旨在培養有愛心、有能力、有創意、有擔當的新時代高素質學前教育人。校內教師團隊與粵西地區鄉鎮、城鎮幼兒園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開展深度調研和廣泛探討確定教學目標。
課程教學設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機融入教學設計,深入挖掘育人元素。課程選取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經典童謠、古詩詞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和紅色經典愛國主題素材,開發原創課程思政課例,充分發掘其內涵與價值,結合現代表現形式,傳承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等;堅持將價值塑造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緊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崗位需求,把握在線學習者的類型特征和“做中學、做中教”的特點,以三全育人為指導,通過主題化教學內容和任務細化,運用多元信息手段,有機融入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育人新要求,實現以美育德,以德促美,促進學生技能與素養協同發展。
三、課程教學內容
依據《學前教育專業標準》《奧爾夫音樂教育課程標準》《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就業為導向,重點圍繞“能學、輔學”的在線開放課程功能定位,瞄準幼兒園崗位所需職業知識、技能、素質、職業精神;按照幼兒園真實工作任務選取課程內容和組織教學,強調課程內容的應用性和需求性,根據比賽、職業證書所需各方面能力要素選取教學內容,設計“崗課賽證”融通的內容體系,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由簡單到復雜的階梯式、模塊化推進教學進程,構建“知行融合,雙線并進”的思政育人體系,通過主題化教學內容和任務細化,運用多元信息手段,有機融入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育人新要求,旨在讓學習者領會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的原理和特色,比較全面、系統地掌握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有關嗓音造型,動作造型、器樂造型的內涵、訓練目的、教學類型和素材等內容,領會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通過大量的奧爾夫音樂課例,提升學習者的音樂素養,培養創新意識,并形成正確的音樂教育觀,掌握奧爾夫音樂的基本理論和從事奧爾夫音樂教育工作的基本技巧。
四、課程資源
根據國家在線精品開放課程的技術要求構建立體化、多樣化、智慧化的教學資源,錄制滿足在線學習和自主學習需求的微視頻,構建相關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學視頻、教案、習題、參考文獻目錄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方式,并將資源上網并免費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五、課程教學方法
針對零零后學生特質、在職在崗學習者難點痛點,課程目標注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和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在教學設計中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設計課程結構,實施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組織模式,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建立教與學新型關系,利用慕課平臺在線制作交互式微課,內置專業的素材和模板,并將備課、發布、學習和學情的跟蹤反饋等整個教學流程一體化,形成完整的在線教學閉環。
課程借助“智慧職教MOOC學院”平臺和 “職教云”網絡平臺,結合音樂教學軟件、通過融入新技術、新平臺、新形態等多種手段,采用VR、AR技術等,激發學習興趣,依托虛擬仿真幼兒園實訓平臺、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強化學生技能訓練效果,打造“學、訓、評、管”一體化的奧爾夫音樂教育課程教學新生態,提升學生教學實踐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課程具體采用 “線上有資源、線下有活動、過程有監測、結果有反饋”的三段四環階梯上升混合式教學方式,課前,教師圍繞知識點,在智慧職教MOOC、學習通平臺發布原創微視頻和預習任務,讓學生有目的通過線上資源進行預習,完成課前知識準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同樣線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和靈活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可以“處處學、時時學”。教師在線上發布主題討論、課前測驗等有助教師了解學情,調整教學方案。
課中,教師根據學生線上學習與討論情況,通過導入、實踐、創編、總結四個環節,環環相扣,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并有針對性的進行詳細講解,徹底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惑,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教學重點,完成教學目標。
課后,通過制作易企秀、回看實訓直播、學生小組合作研討創編奧爾夫實操課例進行實踐拓展,學生將創編課例上傳網上實現共享互評,教師梳理、歸納、總結相關知識,對學生學習狀態和成果進行評價,學生反饋學習心得和課程評價,便于教師及時控制、管理教學過程,并動態優化教學等。此外學生課后深入幼兒園一線進行教學實踐,鞏固所學,提高學生應用型能力。
六、課程教學評價
依據職業標準,基于課程平臺,根據章節任務點學習、訪問平臺次數、參與課程討論、以及課程結業考試等綜合評價,并鼓勵學生發表論文、申請項目、專業技能大賽獲獎等作為增值評價,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全員全過程信息化采集學習情況,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此外考慮校內、校外SPOC班級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和社會學習者線上教學不同特點,差異化設置各部分考核比例,具體如下。
(一)校內SPOC班級考核方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考核評價
見表1。
(二)面向社會學習者線上MOOC學習的考核方案
見表2。
(三)其他高校SPOC班級考核方案
其他高校SPOC班級核方案:依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在平臺上科學合理的設置成績構成,以滿足本校的教學考核要求。
七、課程教學團隊
師資隊伍建設是教學的最基本建設,也是實施課程教學的重要保證,打造一支“德高藝精”、科研能力強、教學水平高、老中青相結合、能夠保持長期穩定的“校企互通、專兼一體”的“雙師型”混編教學名師團隊。不斷加強專業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和學前教育專業理論學習,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學習與實踐,改進教學設計和教學手段,大膽探索信息化技術在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探索混合式教學的實現方式;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兼職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校企混編師資團隊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承擔授課任務、共同對課程進行設計,補足學校教師在實踐操作方面的短板,通過專兼職教師協同成長,完善產、學、研機制協同保障,實現師資結構優化,教師教學能力與生產能力角色轉型,實現課堂知識與崗位需求的零距離銜接,為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提供可靠保障。
此外,在已建好的精品課程基礎上,要聚焦“用”這個關鍵。教師團隊要創新方法用,創新基于共同教學需求的慕課推廣模式,校內與校際的協同推進,借力發展,擴大優質美育教育資源覆蓋面,與多所高職學校合作,實現高職學前音樂優質資源共享,推進本校在線開放課程及MOOC課程建設并加以推廣應用,還可以充分利用現有優質網絡課程資源推動形成SPOC、翻轉課堂相互銜接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探索推動小班制、完全學分制改革。校際間要以數字資源臺共建共享為契機,繼續深化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專業群、教學研究團隊建設等改革舉措,構建校際間協同育人新機制,形成一批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校際協同的優秀教學成果。
八、結語
本文選取學前精品資源共享課《奧爾夫音樂教育》為研究對象,結合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實際和高職院校課程教學特點,以泛在學習理論做支撐,從課程建設基礎、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課程資源、課程教學方法、課程教學評價、課程團隊等方面進行闡述,旨在探索高職學前《奧爾夫音樂教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的模式,為高職學前音樂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趙燕.高職數學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探索[J].成才之路,2021(25).
[2]王竹立.在線開放課程:內涵、模式、設計與建設:兼及智能時代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18(4).
[3]薛青.美育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科學咨詢,2017(3).
[4]黃侃.北京高校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7(2).
[5]杜書珍.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教學要素解析[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廣東省繼續教育質量提升工程項目,項目名稱:《奧爾夫音樂教育》繼續教育網絡課程建設(項目編號:JXJYGC2022GX254)。
作者簡介:陳春蘭(1986—),湖南瀏陽人,碩士,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奧爾夫音樂教育、學前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