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專院校音樂教育中,以西方的科學發聲方式為基礎,使用美聲唱法從而實現對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在教學階段充分參考美聲唱法的理論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如此,可以提升學生的聲樂能力,又可以正確地認知民族作品,也能夠創新聲樂的演繹方式與風格,從而更有利于大專音樂教育。
【關鍵詞】大專音樂教育;民族傳承;美聲唱法;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2—121—03
大專音樂教育制度是特殊的教育制度,在院校的教育系統中一以貫之。聲樂是大專音樂教育的重要學科,必須進行持續創新與改革,為深入提高聲樂教學效率服務。聲樂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未來的音樂教育人才。在學習中,要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與演唱能力,并對民族歌曲的解讀與演繹都融合到聲樂教育中,并且要結合學生本身的特征,培養出順應時代發展的、具備民族自豪感的復合型人才。
一、大專音樂教育的特殊性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分支,其目的是從人的全面發展為準則,讓人的人格與生態、社會協同,與現代社會文明相適應與共存。通過音樂教育,不但能培養學生感受、解讀、表達、鑒賞、創造美的能力,并且能夠熏陶學生的情操、發展智力,推動其各類素質的均衡發展與協調,進而提升學生素質,實現全面發展。音樂教育是重塑健康人格的基礎教育,也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機構成元素。
對學生的音樂教育要以鑒賞美、表達美為中心,對其進行啟發。教師要在音樂活動中強化對美的感知能力,形成對音樂教育的正確理念,具備良好的音樂教育觀與音樂教育能力。教師精湛的音樂技巧與音樂表達會給學生帶去美的感受。學生時常接受音樂陶冶,時常會自發地將音樂審美經驗延展到對各事物的審美中,可以敏銳地感受客體的美并發現美的規律,形成美德。因此,音樂教育在大專教育中有著特殊性,其不但是學生教育教學的關鍵內容,并且也是高效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的生活更為豐滿,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音樂。
二、針對學生選擇正確的教學方式
大專音樂教育中,收納的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學生,聲樂方面的理論儲備較少。并且,剛經歷變聲階段,聲音較為柔弱,極難達到美聲唱法中聲音圓潤洪亮的要求。此刻,教師假如過度要求美聲唱法中聲音的力量與氣場,大部分學生會形成思想上的包袱,為了發出更響亮的聲音而忽略正確的發聲方式。例如:意大利語:Belcanto含義是美輪美奐的演唱,其是一種演唱風格或流派,能夠調動身體的發聲器官的極限能力,唱出優美、渾圓有穿透力的聲音。為學生形成科學的演唱理念、正確的發聲方法有很大幫助,學生的聲音會在未來的發展中帶給教師驚艷的感覺。
三、初學階段要選擇熟悉的民歌
目前的聲樂教科書大部分均是為了專業音樂院校或高師的音樂專業編纂的,內容大部分均晦澀難懂。又有許多的外文歌,這對既要掌握技術,又要演唱歌曲的小學教育水平的聲樂學生來講有著極大難度。一部分學生一周都不能演繹好一首歌曲。這就必須選擇一部分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的歌曲。而對一部分我國民族優秀歌曲,學生都有所聽聞。例如:《花非花》《瑪依拉》等歌曲精短、詞匯簡單易懂、曲式工整、旋律明快,在演唱階段可以融合技巧的鍛煉,并且融合視唱練耳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識譜;如此,學生會更易掌握學習中的重難點,會讓抽象的技巧練習有效地融合到歌曲演唱中。
四、洋音中用的聲樂練習
聲樂課程使用三腔一體的練習方法,即胸腹共鳴、口部、鼻腔與下頜關節開啟形成頭部共鳴。三腔一體的練習方法能夠讓學生不管是高音或低音都能夠演唱出想要的效果。例如,用微笑的方法來鍛煉學生發聲,提起的笑肌能夠讓聲音快速涌入頭部。微笑時,口部張開、大牙位置輕微抬高,就好比要流涎的狀態,始終保證微笑的姿態完成聲樂練習,聲音會輕松而充滿彈性、柱狀的聲調明亮而圓潤。學生能夠很放松地唱到a2,微笑的口部使用起來生動靈便,有利于歌曲的演唱效果的表現;微笑的表情也會讓歌曲顯得親切甜美。
傳統的聲樂教育中,時常使用上述聲音來演繹意大利歌曲。在大專音樂教育中,使用這類方法演繹民族歌曲,能夠充分地揚棄民族作品演唱中扁淺窄的演唱方法,能夠將民族演唱與西方的正確發聲方式相融合,讓民族作品更有穿透力。例如:傳統河北民歌《小白菜》通過改編之后,從一曲小調變成扣人心弦的悲歌。當歌曲演唱到高潮階段,用高亢的聲調唱出“親娘呀……”讓人不禁淚濕衣襟。這也是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融合的感染力,傳承于民族文化的演唱家能夠更好的詮釋音樂的魅力。
五、科學的處理藝術與技巧的關系
在音樂演繹中,歌唱的表現力是極強的,最能引發共鳴,由于歌曲可以直接地與聽眾的精神世界融合,聲情并茂的演唱技巧也是民族作品中繞不開的課題。
教師盡可能讓學生多演唱不同歌曲,如此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不同風格的歌曲,并且提高演唱技巧,也能夠將學會的技巧活學活用。例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此歌曲描述了一副充滿畫卷感的圖畫。靜謐的深夜、茭白的月光、女孩的柔情蜜意。在演唱以前,首先要學生分析歌曲要表達的內容,分析旋律、誦讀歌詞,在誦讀中領略歌曲的意境聲調等。如此,在演繹階段,學生會把技巧與藝術融匯貫通。例如,演唱到“哎!……月亮出來照半坡,照半坡。”此處必須使用假聲唱法,在“哎”的唱腔中要把握好音量,喉管開啟,松弛的聲調高而不僵,上下連成一根垂直的氣流,因此聲調較為婉轉、順暢與柔軟。演繹者通過在高位置的演唱,聲音悠遠綿長、明快干脆,這也能夠表述少女等待意中人的纏綿的心緒,會引發聽眾的共鳴,進而形成情深繾綣、回味無窮的效果。呼喚的聲音在幽遠的山谷內回蕩,讓聽眾欲罷不能。
六、知行合一
在大專音樂教育中,要提供給學生參加實踐的機會,重視每次的報告與觀摩。學生在實踐中能夠克服緊張的心態,輕松的心態讓學生能夠更為完美地演唱出民族作品。要重視教學的師范性,學生將學到的能力充分使用在工作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這需要時間的考驗,所以在教學實習時,教師要對出現的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參考國外藝術創新的經驗,創新大專音樂教育方式,讓學生的音樂藝術之路越走越遠。
七、融合培養目標,對大專音樂教育課程重新定位
明確課程目標,不但有利于確定課程與教育目標的關系,還可以確定課程編制工作的要點,并且有利于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也是課程推行的根據與課程評價的標準。大專音樂教育有別于藝術專業的同類課程,怎么讓大專音樂教育與所學教育專業特征相聯系,以實現培養目的,明確大專音樂教育專業目標極為重要。所以,大專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應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準則,以適應學前教育領域發展要求為輔助,培養有專業能力的音樂教育人才。
在上述目標下,大專音樂教育要以就業為引導,培養大專人才。既要帶動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又應滿足就業需求、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全部課程要為學生的全面素質與幼兒教育專業素質的提升服務。
八、對課程進行科學的調整
課程是不是有發展學生某類質素的意義,重點并非課程的名稱,而是課程的內容。所以,對課程進行調整,要制定適于大專音樂教育培養目標的機制。
(一)做好音樂基礎課
做好音樂基礎課,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例如樂理、視唱練耳與音樂基本要素課程等。旋律、節奏、節拍、速率、穿透力、音區、音色、和聲、調式調性等是音樂的表達元素。音樂歌曲的思想維度與藝術表達,是通過這部分元素表述的,唯有解讀掌握音樂的表現元素,才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把握歌曲、更深入研究曲作、更精準地演繹歌曲、更科學地鑒賞歌曲,為日后音樂教育提供基礎。
(二)音樂教育要以視唱為核心
音樂教育以視唱為核心,可以提升學生綜合音樂能力與音樂素質。視唱基本上是音樂課的導入課程,音樂教學需要關注怎樣培養學生的視唱能力,之后才會涉及到三會(彈唱跳),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教學能力,為最終學好音樂課程奠定基礎。
(三)把音樂課程幼教化
這也是大專音樂教育的一部分,將學科學習與幼兒園教育教學密切融合,改變傳統的專業化方法。例如,在《聲樂》學習中,增添“幼兒歌曲演繹與幼兒聲樂練習”的內容;在《鋼琴》教學時,增添“幼兒歌曲即興配彈與幼兒鋼琴啟蒙教學”內容;在《視唱練耳》課程中,增添“奧爾夫旋律練習與身體律動”的內容等。
(四)音樂課程綜合化
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特殊性下,需要培養學生全面的藝術素質。所以,在人才培養階段把音樂課程內容融入也很關鍵。通過統合能夠減少課程類別,幫助學生完整地觀察、認知世界,從整體上強化對事物的解讀與把握;把音樂課程進行統合,即以聲樂、鋼琴、舞蹈中的某類學科為核心內容,并且適度兼容其余藝術學科內容完成綜合學習。例如,《聲樂》綜合課程,能夠從聲樂、視唱練耳、作品鑒賞、鋼琴這部分課程中,提取有關內容,統合成視譜演繹、聲樂技巧練習、聲樂作品鑒賞、歌唱與發聲練習、合唱與指揮等綜合課程,早期通常以視唱、聲樂為核心,遠期完成彈唱結合。
(五)融合學前教育特征編纂音樂課程
要培養音樂教師團隊專業從事學前教育專業,針對學科特征、就業需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編纂新式的音樂教科書,以適應幼教人才的發展需求。
(六)增加選修課
必修課是學生基本素質發展的保障,選修課卻是勤奮求學或對某類學科有偏愛的學生進修的選擇,其不但能夠發展學生的個性,還能夠拓寬學生的眼界。例如,要增設聲樂、鋼琴、舞蹈等選修課讓學生在個體能力方面深入提升;還能夠增設口風琴、古琴、琵琶、MID制作等選修課滿足學生在音樂學習上的需求,并且在平臺上展示自我。
(七)加強社團、競賽等實踐活動
加強社團的建設,聘用有專長的教師作顧問,每年舉辦有關演講課、研討會,還能夠到幼兒園進行觀摩或展示;要定期舉辦專業技巧競賽——例如,舉辦獨唱、獨奏、舞蹈競賽、舞蹈創編競賽、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方案設計競賽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傳承我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九、大專院校音樂教育要創新教學方式,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在音樂教育中,教學方式對教學效率的影響是很大的。音樂學科的學習有著強烈的情感導向與實踐價值。所以,音樂教育不應是傳統的滿堂灌的模式與單純的理論教學模式:教師在講臺上逐字逐句的分析音樂作品中的節奏、音色、感情等,學生可以在講臺下練習。
例如,在講授《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的區別》的教學內容時,就能夠改變傳統的說教式的教學方法,并選擇三類演唱風格的經典歌曲,以美聲作品《美妙的時刻將來臨》、民族歌曲《阿瓦日古麗》、與流行歌曲《平凡之路》為案例,目前課程中演播三首歌曲,之后讓學生分組探討每種唱法的差異并發言,之后再導入正式課程。
十、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嚴苛,而大專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前沿陣地,在培養音樂人才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提高大專院校音樂教育質量是恒久的工作,對人才的培養有著重大影響。所以,無論是院校抑或教師本身,都要進行持續的探索創新,院校方面應積極組織教師培訓,加強對教師教學能力的磨煉;教師本身也應持續學習,提高本身的音樂素質與教學水平。大專院校學生也要根據課程特征與本身特征,找到適于本身特色的音樂教育專業求學之路。
參考文獻:
[1]仇昱茹.音樂教育中的“融合”哲學觀——對《音樂教育原理》“哲學”章的考察[J].中國音樂教育,2023(4).
[2]葉繼紅.音樂教育和音樂關懷——萊奧·凱斯滕堡改革百年歷程新思考[J]. 中國音樂教育,2023(1).
[3]張清,謝嘉幸.聚焦實證研究回歸音教現場——首屆“音樂教育實證研究”論壇述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23(1).
[4]謝嘉幸.一部具有開拓性和填補空白的重要學術成果——《新時期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研究》序[J].中國音樂教育,2023(4).
[5]高巧艷,布日古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院校傳統音樂教育的路徑研究[J].藝術科技,2023(16).
[6]韋家燕,陳思思.民族地區高校基礎音樂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探析——以興義民族師范學院音樂教育為例[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3(3).
[7]靖欣,宮偉.陜西省鄉村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研究——以陜西省三原縣獨李鎮為例[J].藝術科技,2023(1).
[8]束謙.音樂學“課程思政”的本源優勢與構建路徑——以音樂教育專業鋼琴課程為例[J].當代教研論叢,2023(3).
[9]馮志強,關濤.前諸子時期哲學概念在音樂教育研究中的體現與運用——以“陰陽”平衡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23(2).
作者簡介:王慧慧(1994—),女,山西呂梁人,碩士,教師,助理級,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