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娥
【摘 要】本文主要圍繞泉州提線木偶的形像結構、鉤牌和基本線規(guī)的布局運用加于描述制造一尊可以用于在舞臺上呈現出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提線木偶,必須要從其結構及“基本線規(guī)”中下功夫,合理的結構設計和提線布局能夠讓操偶者靈活掌控木偶,表演出神入化。
【關鍵詞】提線木偶;鉤牌;基本線規(guī)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2—205—03
一、提線木偶的結構
(一)頭頸
頭頸一般都是用樟木雕刻成各種各樣形象的頭像,清空頭頸內部木屑以減輕重量,然后進行粉彩、繪制面譜。最后在頭像左、右太陽穴處各釘一根竹釘,稱之“頭釘”,是用來系頭釘線。頭釘的位置一定要準確,它是用來保持木偶頭部平衡的主要功能。
(二)軀干
提線木偶的軀干是由胸部、臀部和腰部組成。最早的提線木偶胸部和臀部都是用竹條編制的,后來為了更為耐用,改成鐵絲編制。其胸部和臀部的連接處是用布條逢接起來。木偶腹部布條大約2.5寸,背部大約2寸,這樣前寬后窄的設計能夠讓木偶站立時胸部便能挺直。
(三)上肢
木偶的上肢分為:臂、肱、掌、指四節(jié)。其長度根據木偶整體造形的比列設計。
(四)麻編腳與關節(jié)腳
最早的偶戲都用麻編腳,由于麻編腳沒有關節(jié),在走路時顯得軟弱無力,經過不斷改進,后來設計成木制關節(jié)腳,在表演時更貼近生活,更富有真實感。
二、鉤牌
鉤牌是供演員掌控、操縱木偶表演的系線工具,其構造是用一根鉤狀鐵絲,高約6寸,彎鉤約4寸,裝置在鉤牌板背面距把手前端約8分至1寸的位置。彎鉤作為懸掛木偶使用。鉤牌板面和把手全長約1尺,牌板長約3寸6分,前端寬1寸8分,后端寬2寸。牌板前端有一圓筒狀小柱頭,直徑5分,長約6分,專用于收纏鞠躬線和胸前線。牌板兩邊靠外沿處,每相距5分鑿一小孔,用于系提線。牌板把手距末端約5分處,垂直鑿一小孔,作為系扎和收纏背脊線用。另在距離牌板2寸和3寸的把手處,各鑿一小孔,分別作為系扎手肱線和臀線之用。掌握鉤牌的操作規(guī)程有如理線、執(zhí)鉤牌、過鉤牌等,這些都是指在表演前所需完成的操作步驟。
(一)放線
平時,木偶的提線全部收纏在鉤牌上(如圖1)。
表演前,要把收纏在鉤牌上的全部提線放下,放線時,演員以左手掌心向上托握鉤牌底部,再用右手在距離偶頭5寸處捏緊全部提線,以左手順著纏線時的方向,反向退轉,右手則捏線不動,使提線始終不于棇懈,直至把線放完為止。
(二)整理背脊線
全部放完提線,演員左手依然握住鉤牌,右手撿出木偶背脊線,順時針方向纏在鉤牌把手末端,纏至與頭釘線同樣松緊為止。
(三)執(zhí)鉤牌
纏好木偶的背脊線,演員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別夾住鉤牌把手兩側,并把鉤牌把手末端頂在右手掌心后處。
(四)理胸前線
演員右手執(zhí)掌鉤牌后,左手即撿出木偶胸前線,按順時針方向纏在鉤牌前端的小柱頭上,纏至與頭釘線、背脊線呈一樣松緊為止,頭釘線、背脊線、胸前線是控制木偶平衡和穩(wěn)定的重要提線,任何一條都不允許太緊或太松,要不會影響木偶形象的完美。
(五)梳手線
纏好木偶的胸前線,演員左手再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從牌板與把手連接處底部托住鉤牌,并用拇指壓住鉤牌,再把鉤牌從右手移過左手鉤牌移過左手后,演員右依次使用食指勾住木偶右手指線、中指勾住右手掌線、無名指勾住右手腕線、小指勾住右手肘線,接著,演員右手用拇指從右手肘線一邊插至右手指線處,把勾出的木偶右手線全部集中置于演員右手拇指緊靠虎口的指節(jié)上;同時,演員右手把四個指頭所勾出的木偶右手分開夾在指縫中。右手自上而下順著提線梳理,經過反復梳理,提線便被理直,不再紊亂。
(六)調節(jié)
梳理完右手提線,即將木偶較長的提線夾緊,較短的提線放松。接著右手往上提起,這樣,右手夾緊的線被帶起,放松的提線自然垂下。最后,把木偶右手四條手線作適當的調節(jié),使木偶右手呈彎曲狀態(tài)。
(七)壓線
木偶的右手線理平后,演員把理好的線夾緊在鉤牌右側,并用右手食指壓住不于松懈。就此方法,左手操縱規(guī)則和右手一樣。
(八)理腳線
木偶左、右手線理平、壓緊以后,演員左手以食指勾住木偶右腳線,置于食指與中指的指縫間;以左手小指勾住木偶左腳線,置于小指外側。再把兩條腳線匯集置于演員左手虎口處,并將拇指和食指的指尖相扣合,形成圓圈狀。接著,演員左手即把掌心朝下,掌背朝上,操縱木偶抬起右腳,即把左手食指、中指夾緊木偶的右腳線,用中指指背向上挑起,如果要讓木偶抬起左腳,演師要用左手拇指、食指夾緊木偶的左腳線,再用小指提起。以此反復操縱木偶左右腳線,木偶就向前行走。
(九)過鉤牌
在表演過程中,經常遇到木偶需要轉身、轉向或逆向運作。這時演師必須將鉤牌由右手移過左手或由左手移到右手,這一技巧俗稱“過鉤牌。
“過鉤牌”的基本技巧是:表演者右手拇指和食指執(zhí)掌鉤牌把手并壓住提線的位置,從原來的左右兩側輕移至鉤牌把手的上方和下方,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則予松開,同時用小指輕觸鉤牌把手末端,將其推到右手掌心后側。這時,表演者左手把木偶的四條左手線分別按照上述方法理平,并按右手執(zhí)掌鉤牌的同樣方法和程序,從右手接過鉤牌。然后,表演者右手順勢把木偶的四條右手線理平,進行表演。
(十)纏線
纏線是在木偶表演完畢或者收箱時,就把木偶提線收纏起來。其具體方法:表演者左手握住鉤牌把手,用右手把胸前線放松,把鉤牌前端的所有線歸攏在拇指與食指間的虎口處,再同提線一起,自下而上托住鉤牌底部,再用左手把背脊線松開,將設置在鉤牌把手上的全部提線歸攏匯總放在手中,再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從木偶左頭釘線與胸前線中間插入。這時,除兩條頭釘線外,表演者右手就將木偶其他提線全部收集起來。右手將鉤牌把手向右斜放至距離木偶頭部約50公分處,再用左手拇指伸靠木偶左頭釘線外,中指則放在兩條頭釘線之間,把兩條頭釘線夾緊,左手夾緊提線后,右手拿穩(wěn)鉤牌,作“8”字形轉動至把全部提線收纏起來。收纏距離在木偶頭部約15公分處。
三、提線
木偶的提線一般都是選擇質地既柔且韌的絲質線,顏色大部分呈黑色。木偶的提線可以分為基本提線和專用提線兩類,基本提線是每尊木偶所必備的提線,專用提線是根據表演動作的實際需要而增設的。例如:要使木偶嘴巴開合,可以增設“嘴線”;要使木偶眼珠轉動,可以增設“眼線”;要使木偶臀部左右擺動,可以增設“雙臀線”等等。總之,除了基本提線外,一般都要根據待定內容來增設各種專用提線。
(一)基本提線
(1)頭釘線(兩條)。頭釘線是承受木偶全身重量、控制木偶頭姿和身體平衡的主要提線,頭釘線長度以木偶站立時,其線延伸至演員雙眉處為最適宜。除了控制木偶頭姿外,頭釘線也是控制木偶轉身左右觀看動作所不可或缺的。例如,把鉤牌向右側擺斜,使右側頭釘線拉緊,木偶才可以向左轉身;相反,木偶才可以向右轉身。
(2)胸前線(一條)。胸前線既是輔助保持木偶身姿平衡,又是控制木偶做仰視動作的重要提線。也是輔助控制木偶完成轉身動作過程所不可或缺的提線。胸前線安置在鉤牌前端小柱頭的小孔端。
(3)背脊線(一條)。背脊線也稱“后斗線”,是平衡和穩(wěn)定木偶身姿的主要功能。例如在表演中要使木偶點頭、搖頭或左顧右盼等動作,就要把背脊線提緊,否則,動作就難以準確。它也是輔助頭釘線控制頭姿的重要線位,其作用更加重要,如果沒有背脊線的密切配合,木偶就會失神、發(fā)呆。
(4)手指線(二條)。手指線也稱“手尾線”,是平衡和穩(wěn)定木偶手勢、調控和表現手姿活動形態(tài)的重要提線,例如木偶提筆、寫字、執(zhí)壺、斟酒等表演動作,都必須發(fā)揮手指線的獨特功能。
(5)手掌線(二條)。手掌線也稱“拳頭拇線”,手掌線設置于木偶中指并穿過掌背直達鉤牌,從而把木偶的手指和手掌通過這一提線連結起來,使其能夠自如張合,不管捏物品輕重、長短都不會脫落。
(6)手腕線(二條)。手腕線也稱“脈股線”,是平衡木偶肘關節(jié)和穩(wěn)定木偶手掌、手指的重要提線,也是配合控制木偶手掌握取器物進行適度調控所不可或缺的。
(7)手肘線(二條)。手肘線也稱“手統(tǒng)線”,具有高度和穩(wěn)定木偶手肘、手臀的功能,同時也是配合手指線準確握取物品和控制木偶手掌翻動的重要提線。
(8)手肱線(二條)。手肱線也稱“掩邊線”,手肱線可以使木偶做出雙手反放背后的動作。也可以讓木偶握取緊靠腰部的器物,如拔劍、解腰帶等。
(9)腳線(二條)。腳線用于木偶各種走路步態(tài)和就座、起立等動作。
(二)專用提線
(1)臀線。臀線可以用于木偶彎腰或俯身拾物等動作,如推車或俯身行走的運作,可以表現出適度變形或夸張的滑稽步態(tài)。
(2)眼、嘴線。眼、嘴線分別是啟動木偶眼睛轉動和嘴巴開合的專用提線,在表演中經常用到。
(三)基本線規(guī)
1.文線規(guī)-徒手類
(1)鞠躬線。“鞠躬線”由甩袖、拂袖、鞠躬、欠身、整冠、拱手、唱喏、下跪、叩拜等九種表演程式規(guī)范而成。
(2)入座線。“入座線”由甩袖、扶玉帶、右方步、左方步、左看座、右看座、理袖、入座、偃身、就座等表演程式規(guī)范而成。
(3)起立線。“起立線”由偃身、起立、離座等表演程式構成。
(4)官行線。“官行線”由右方步、左方步、扶玉帶、理鬂、顛腳、煞腳等動作程式構成。
(5)倒行線。“倒行線”由右方步、左方步、舉足、左轉身、放足、右轉身、顛腳、煞腳等表演程式規(guī)范而成。
(6)旦行線。“旦行線”的動作規(guī)范由蓮步、理髻、整衣、蓮步行、寄腳、拂袖、理袖、立定等表演程式構成。
(7)假行線。“假行線”的動作由右擺手、左擺手表演程式構成。
(8)三連線。“三連線”的動作程式由右舉足、右開步、左舉足、左開步、立定等規(guī)范而成。
(9)四連線。“四連線”的表演程式由右舉足、右開步、左舉足、左開步和立定構成。
(10)步走線。“步走線”由塑身姿、開步、停步、慢步、舉步走、煞步、喘氣等動作程式規(guī)范而成。
(11)顛跋線。“顛跋線”由顛跋、起立、和捶腰等組成。
2.文線規(guī)-運用器物類
(1)寫字、蓋印線。整個動作規(guī)范由卷袖、點水、麿墨、提筆、架筆、提印、上色、蓋印、放印等表演程式構成。
(2)飲酒線。“飲酒線”動作由斟酒、飲酒等程式構成。
(3)笑生扇子線。“笑生扇線”由右舉足、左轉身、右放足、左舉足、右轉身、左放足、掩扇、耍玉帶等動作。
(4)蒲扇線。“蒲扇線”由便步、三連線扇兩種帶扇行走的表演程式。
(5)雨傘線。“雨傘線”由夾傘、托傘、掩傘、仗傘、捧傘、挑傘、橫傘、背傘等構成。
(6)拐杖線。“拐杖線”由三連線、螃蟹行、四連線拐杖構成。
(7)織布線。“織布線”是由掛籃、整機、理鞋、撩裙、上機、調弓、試機、織布、接紗、停機等動作程式組成。
(四)基本線規(guī)—武線規(guī)
(1)打八步線。“打八步線”主要由伏虎、降龍、穿云、踏雪、攬月、八面威風等表演形態(tài)構成。主要特征是叉胸擊掌、翻騰跳躍、手舞足蹈等。
(2)單手單刀(槍)線。“單手單刀(槍)線”由砍式、收式、架式、劈式、拖刀等構成。木偶執(zhí)刀(槍)一般都用“死線”扎牢在手上,這樣在舞刀弄槍不管動作如何激烈,道具都不會松脫。
(3)雙手單刀(槍)線。“雙手單刀(槍)線”主要由木偶用雙手執(zhí)一把刀(槍),由亮刀、劈式、架式、踩場、右轉身、左轉身、交鋒、戰(zhàn)敗式、戰(zhàn)勝式等構成。
(4)雙刀線。“雙刀線”是木偶雙手各執(zhí)一把兵器,在表演時,一手執(zhí)器為主,另一手為輔助功能。由架式、砍式、收式、架式、劈式、拖刀等構成。
(5)跑馬線。“跑馬線”由跑馬、加鞭、勒馬、左勒馬、右勒馬等動作程式構成。主要在舞臺上展示木偶騎馬的各種動作程式。
(6)藤牌線。“藤牌線”由大照旗、小照旗、虎躍、右轉身、左轉身、架刀、交鋒、砍刀、護面、還刀、招架、臥倒、轉身、翻筋斗、掃刀、窺視、掃膛刀、連翻等動作規(guī)范而成。
(7)劍線。“劍線”由拔劍、過劍、劈劍、揮劍、掃劍及收式等動作程式組成。
(8)射箭線。“射箭線”一般是在木偶登場以前,就把弓扎牢在木偶左手,箭也張在弦上,當木偶欲射箭時,表演者左手把張弓的木偶左手線暫時壓在鉤牌把手左側,向上拉動箭線,使箭射出。
隨著社會發(fā)展與時代進步,在傳統(tǒng)技藝的不斷傳承上加以創(chuàng)新,在之前傳統(tǒng)的“基本線規(guī)”上有大幅度的改進,使表演更生動,更能讓新時代觀眾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