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磊
“咱村為了擴大經營買飼料粉碎機是好事,但是這么大的機械使用有風險,咋避免安全事故糾紛呢?”
“咱村買了這個機器之后,按照《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第5條、第56條規定,要安排專業人員操作,對農業機械安全使用開展培訓、教育,機器還要定期進行安全檢驗,確保安全生產。”
在利津金滿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購置飼料粉碎機和聯合收割機的村民會議上,明集鄉鄭家村黨支部書記、“法治帶頭人”王曙光的一番話,打消了村民心中的顧慮。鄭家村是傳統的農業大村,全村有耕地4600畝,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為主,并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特色果蔬種植、果蔬育苗等產業。
據王曙光介紹,村里因為生產經營,時常面臨各種問題。他就曾因引進生產技術的問題咨詢過村(社區)法律顧問、山東津城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王新忠,“村民委員會想在全村引進新的栽培技術,鼓勵村民用新技術養殖,但是村民不易接受,要求村民委員會承擔使用新技術的風險。村民委員會怎么辦?”王新忠給了他專業的回答:“村民委員會的職責是推動、幫助村農業技術服務站點和農民技術人員開展工作,所以村民委員會不能給村民承諾承擔使用新技術的風險。村民委員會應幫助村民了解新技術,然后村民自己做決定。村民委員會在幫助農業技術服務站推廣新技術前應當了解該技術的實驗結果。如果村民權益因此受損,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村民維權。”
村里的麥子地、池塘旁,常常能見到村“法治帶頭人”王曙光的身影,他把相關的法律政策送到產業的第一線。鄭家村以普法助力鄉村振興,抓好特色產業培育,實現龍頭產業提檔升級產業發展蒸蒸日上。村里的水產養殖大戶唐龍龍還被評為“齊魯鄉村之星”。在專業的法律指導下,村民錢袋鼓起來了,心里暖起來了。
在利津縣,普法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例子不只存在于鄭家村。依托鄉村振興“利津縣北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項目”的明集鄉現代農業產業幫扶項目實施。據“法制帶頭人”介紹,為了讓項目更好地落地實施,他們會同相關站所、包村領導干部、“法治明白人 ”主動深入村居、農戶,廣泛宣傳《民法典》《農村土地承包法》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農村法律法規,指導幫助涉及土地流轉的村和承包方起草、修改和訂立土地流轉合同、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為村民提供法律服務。
目前,利津縣有“法治帶頭人”506人、“法律明白人”1524人,實現全縣506個村全覆蓋,村村都有“法治帶頭人”。他們奔忙在田間地頭、大街小巷,宣傳法律法規、調解矛盾糾紛、傳遞社情民意、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協助開展村(社區)事務管理,讓村民的生產經營可以順利開展,讓村民們在閑暇時刻也能享受法治“好時光”。
(編輯/張媛媛? 設計/張曉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