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地緣政治”網站3月1日文章,原題:以史為鑒——中國與印度的交往穿越古今人們常以“中印(Chindia)”這樣的宏大詞匯,描述印中之間的潛在協同關系。但是,我們也常看到兩國的兩種世界觀不斷發生摩擦。后殖民時期對印中關系并不太有利。從慕種程度上講,殖民主義以及對殖民主義的抵抗打破了兩國長期互相隔絕的'魔咒,但也把兩國推向了更困難的境地。
回顧古代印度和中國的關系有助于我們更深刻了解情況。實際上,在古代,印度是外部世界唯一一個有中國學者前往接受教育和培訓的國家。古代時期,中國通過物質對印度作出貢獻,而印度通過精神對中國作出貢獻。可以肯定的是,兩國的這些交流早在“雙邊”一詞出現之前就已存在。
通過歷史的長廊,我們看到兩國都有貧弱的時候,或其中一個國家貧弱的時候,也看到雙方都有文化繁榮的時候,但很長一段時間里,兩國都沒有在軍事和經濟方面同樣強大。而現在;我們正快速接近兩國都強大的情況,這將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
歷史對我們有重要的啟示。首先,國家間良好的貿易關系推動文化交流。文化的健康發展由貿易發起和催化。2008年,中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過去十年里,兩國貿易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告訴我們,貿易是鄰國和平相處的先決條件。
其次,必須摒棄“文明思維”。事實證明,以文明為基礎的思考總是誘使我們做出草率的結論和簡單化的判斷。微觀的視角總是值得贊賞,這意味著除了把印度和中國視作兩種不同的文化之外,還有更有意義的觀點。
第三個啟示值得從現實主義的角度進行討論和采取行動。中國在世界政治中越來越活躍。作為一個新興的經濟大國,印度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但印度要達到中國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后,我們必須承認,歷史雖然將兩國分割開來,但地理條件將兩國連在了一起。這兩個亞洲伙伴必須學會和諧相處。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直接對抗。上個十年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而今后幾年將是決定兩國未來發展軌跡的關鍵。南亞的未來,說是亞洲的未來也不為過,取決于這兩個亞洲鄰居的互動。(作者因德帕爾?辛格,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