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穎慧 LAN Ying-hui;劉俊艷 LIU Jun-yan
(青島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青島 266100)
面對經濟全球逆流化趨勢和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一系列沖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萎縮,這給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2020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制造業要想通過雙循環實現產業的關聯暢通和企業的內生發展,離不開產業升級、技術升級、價值升級,以此來擴大內需、改變消費結構,使國內大循環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國外循環[1-3]。
無論是產業升級還是技術創新,其本質都是為制造業創造更多的價值,這就要求企業注重各個環節的協同,通過培養強大的運營能力,防止各環節出現脫節、錯配等結構性風險,實現每個環節的價值最大化。企業的運營能力是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它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企業的轉型升級會對企業運營產生顛覆性的影響,企業擁有的資源、占據的市場、掌握的技術、高層重視員工文化程度以及組織分工也會影響企業內部的運營;企業的成本、商業模式、全要素生產率[4]分別對企業的利潤、引進的人才的質量、運營效率產生影響。
OEM外貿型家紡企業是在制造業不可缺少的構成部分,OEM外貿型家紡制造業具有參與雙循環的先天優勢,消費鏈場在國外,生產鏈在國內。OEM外貿型家紡企業要立足“雙循環”發展新格局,重塑企業運營體系,建設強大的運營能力,以實現雙循環下的“網鏈狀”企業鏈主地位為核心引領,所以了解企業的整體運營能力,對企業的運營能力進行一個評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擴展顯得很有必要。
本文主要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探究OEM外貿型家紡企業處在的網鏈狀產業鏈機理,以及參與雙循環機理;并在數字化新技術向實體制造業滲透的背景下,以OEM外貿型家紡龍頭企業為研究對象,探究新技術推動下企業管理邊界的擴展,通過激發企業內部運營的核心驅動要素的潛能,從人力資源、組織結構和計劃管理體系等維度建立了一套可以評價制造企業運營能力的指標體系。
數字產業化的發展讓產業不斷涌現出新的業態和模式,我國制造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市場規模優勢和數字產業技術優勢,加快價值流動,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大市場,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技術、管理、產業的升級。
1.1 企業處于網鏈狀分布的產業鏈體系中 企業間的協作日益緊密,本文認為雙循環背景下,企業處于網狀鏈分布的產業鏈體系中,如圖1所示。模型包含以下幾層含義:①通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完成產品的交付,比如家紡產品需要紡紗、坯布、成品加工等企業共同完成;②每個行業集群有多家核心企業,通過合作競爭,實現共贏,促進行業的進步和升級;③產業鏈間的協同不再以某個或某類核心企業為主導,而是圍繞行業集群展開,不同行業集群之間進行跨鏈協同,增加產業鏈的柔性和快速響應;④呈網鏈狀分布的產業鏈體系要求企業不僅要重視生產創造的利潤,更要重視客戶、供應商管理等多方協同創造利潤的價值,提高企業的運營能力。
圖1 呈網鏈狀分布的產業鏈體系
1.2 OEM外貿型企業參與雙循環機理OEM外貿型制造企業根據國外客戶、市場的需求,利用自己擁有的原材料、技術、勞動力、工廠等資源,完成生產端的重要任務,通過銷售渠道完成產品交付,同時連接上游的國內供應商和下游的國外客戶,鑒于此,本文建立了如圖2所示的OEM外貿型企業參與雙循環機理模型。
圖2 OEM外貿型企業參與雙循環機理模型
模型包含四層關系:①從客戶需求開始沿產業鏈上游移動到供應商的需求流、信息流;②從供應商的產品或服務開始沿產業鏈下游移動到客戶的物流;③貫穿整個鏈條的價值流,從供應端、生產端到需求端的人才、技術、知識、數據等價值的循環流動;④三個鏈條通過企業內部運營實現,企業的運營實現物流的快速流動、信息流的快速響應以及加價值的循環變現。
1.3 數字化技術擴展企業管理邊界 數字化技術不斷賦能企業新的優勢,企業的管理不再僅局限于企業內部的管理,是對雙循環內與自己有業務往來的企業而形成的網鏈的管理,在網鏈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礎上進行價值輸出。
如圖3所示,借助數據這一重要生產要素,企業將從內部的生產端、管理端延伸到企業的客戶端、供應商端,打破傳統的企業管理邊界;嫁接數字化技術后,企業將提高管理效率,縮短交互周期,最大程度省去中間的信息驛站,精減信息傳遞路徑,實現數據輸出者和數據接送者的直接傳遞,利用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的效率創造最多的價值。
圖3 新技術擴展后的企業管理新邊界
1.4 運營能力升級支撐價值要素新循環 企業運營能力好壞直接決定了企業各板塊的能力能否發揮最大化。“雙循環”實質上循環的是人才、知識、信息、數據、資源等價值,企業要抓住雙循環的“東風”,完成內部價值的輸出和外部價值的輸入,需要進行價值重塑,包括智力升級下的人才價值,產業數字化下的數據價值,標準管理和流程再造下的知識價值,而這些價值都需要從運營的方方面面去打通,提高運營能力,鏈接制造業本身和雙循環格局,支撐價值要素新循環。
為了有效評估企業的運營能力,解決痛點,在上述分析基礎上,本文凝練企業運營影響因素,結合企業現場調研和同企業高層深度訪談,建立了運營能力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運營能力指標體系
2.1 智力紅利下的人力資源管理 雙循環的發展格局要求OEM外貿型家紡企業緊緊抓住人才這個關鍵,進行智力再造,建立健全人才發現、培養、激勵等機制,發揮不同類型人才的作用,盡顯智力水平。
2.2 數字技術支持下的溝通管理OEM外貿型家紡企業可以依托數據、算法、網絡、平臺等數字資源要素實現信息的快速流轉和利用,利用數字化手段解決數據在周轉過程中的不暢、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達到信息的快速共享。
2.3 快速響應下的計劃管理體系 計劃體系要完整且精細,要健全且有反饋。文章認為,計劃管控能力是企業能否實現雙循環下鏈主位置的主要抓手。
2.4 項目管理式下的組織結構 由于OEM外貿型企業是接單式生產,每筆訂單都是一個項目,所以OEM外貿型家紡企業要建立項目管理式下的組織結構,應對接單式的流程生產。
2.5 解決行業痛點輸出的管理、工藝標準 企業要想實現管理升級,要利用先進的工業工程相關知識,引入標準的概念,實現管理的標準化流程化新體驗,提高企業效率和效益。
2.6 區別于傳統財務的作業變動成本管理OEM外貿型家紡企業的核心就是成本管控,由于OEM外貿型企業的性質,它不直接面對消費者,營銷端的利潤與企業無關,只能通過控制自己的成本來增加自身的利潤。
上述指標均對企業的運營能力起到促進作用,因此,提高企業運營能力,應該從優化各個指標入手,進行數字化技術支持下的“新”指標建設。
3.1 引進智力紅利,智力升級,吸引受高等教育人才面對人口紅利升級,企業要引進新的智力紅利,抓住高等教育人才,掌握制造業升級浪潮主動權,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建立學習型組織,提高內生動能,來滿足生產管理模式的精益化升級,使得新舊動能轉換有充足的動力。
3.2 嫁接數字化手段,數據賦能,提高溝通效率 借助5G、窄帶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邊緣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溝通的升級,以更快的速度響應信息變化;建立企業級互聯網平臺,實現資源的自動關聯。
3.3 建立訂單穿透下的計劃管理體系,內通外聯,加快信息流轉速度 利用強大的數據處理、信息共享能力去進行計劃的管控,確保從供應商提供原材料,到生產端生產制造,再到交付給客戶都在計劃之內,可以通過建立訂單穿透下的計劃體系來支撐完成。
3.4 建立新型組織結構,管理升級,發揮智力優勢 企業要進行管理升級,改變“重業務,輕管理”的現象,各部門既要相對獨立,各司其職,又可以根據公司的接單式生產建立項目組,積聚各部門優勢,快速響應。通過項目管理式的組織結構,優化與再造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3.5 實行流程化標準化管理,對外輸出,發揮龍頭企業標桿作用 將標準化穿插在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利用流程化標準化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的資源;通過標準使穩性知識顯性化,快速實現管理復制,加速價值的變現。通過流程化標準化管理,形成企業的價值輸出,進行打包,對外輸出其服務,參與雙循環的流動。
3.6 引入作業成本管理,降本增效,提升企業價值和利潤 引入作業成本管理;強化員工成本管理意識;控制全鏈條成本;將成本透明化,實現成本最小化。
本文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結合數字經濟帶來的重重機遇和挑戰,貫穿雙循環和制造業的關聯體系,對OEM外貿型家紡企業參與雙循環的機理以及新形勢下擴展邊界后的運營能力進行了研究,企業處在網鏈式分布的產業鏈體系中,企業間的關系更加表現為多產業鏈間的復雜的跨鏈網絡協同;OEM外貿型家紡企業依據行業標準借鑒行業標桿,利用人力資源,發揮自身的智力優勢,進行標志性的智力升級,根據行業的升級匹配相對應的組織結構,進行高級溝通,實現信息共享自由,通過計劃管理體系、管理標準化流程化等實現成本最小化,進行數字化建設、價值體系的重塑,對運營能力提升和更好地參與雙循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