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文 LI Shu-wen
(中鐵十七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西安 710000)
新建珠海至肇慶高速鐵路江機段睦州水道特大橋設計起點里程為DK0+362.687,終點里程為DK7+153.367,全橋長6.791km。全橋鉆孔灌注樁共計2279根,樁徑1m、1.25m、1.5m、1.8m、2.2m、2.5m不等,樁長32~50m不等。睦州水道特大橋共設24m預制簡支梁23孔、32m預制簡支梁156孔、連續梁4聯,橋梁在DK1+678.002~DK2+068.502段采用(94+168+94)m連續剛構上跨睦州水道,為全橋控制性工程。
睦州水道特大橋橋址區域屬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貌,河道縱橫交錯,地形平坦、地勢較低,地面自然標高-1~4m,多為良田及魚塘。
橋址區域及周邊數百米地表水體發育,主要為西江、江門水道,區內水塘及渠水眾多,水量隨季節變化較大。地下水類型分為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水量較豐富,埋藏淺,水位較穩定,主要靠大氣降雨及側向徑流補給,以蒸發排泄為主,動態變化較大,穩定地下水水位埋深為0.20~1.90m,穩定水位標高為-2.20~1.61m。
睦州水道特大橋橋址范圍內地質主要為淤泥層(層厚2.3~26.3m)、黏土層(層厚0.7~12.1m)、砂層(層厚0.8~11.1m)、風化砂巖層(層厚0.50~36.10m)。其中淤泥層呈流~軟塑狀,全橋均有分布,厚度大、含水量高、透水性差、強度低、高壓縮性、中等~高靈敏性等特征。當淤泥層受震動時土層結構易受破壞,抗剪強度和承載力大幅度降低,不利于鉆孔灌注樁施工。
淤泥層主要特性是天然含水率高于液限,孔隙比多大于1,干密度小,壓縮性特別高,強度極低,常處于流動狀態,很容易造成泥漿護壁坍塌,鉆孔灌注樁成孔比較困難。基于全橋樁基樁長為32~50m不等,并且存在1.8~2.5m大樁徑樁基,樁基從鉆孔到成樁施工周期長,對泥漿護壁要求較高。同時在施工過程中容易出現護筒下沉、鉆機移位和傾斜、樁位偏移、縮頸、擴孔、塌孔等現象,難以保證成樁質量。
由于橋梁所處區段多為良田及魚塘,特別是魚塘段,地質條件差,場地內地基承載力不足,無法滿足鉆機等機械施工需求,樁基施工范圍內采用山皮石填筑施工平臺。填筑施工平臺時,篩選塊徑不超15cm的山皮石進行填筑,避免因填料塊徑過大造成護筒無法埋設,選用山皮石填筑能有效擠壓淤泥增強施工平臺的穩定性。
施工平臺填筑厚度一般為2~5m(良田段為2~3m、魚塘段為3~5m),填筑標高以高出魚塘水面0.5m為準。平臺填筑時每填筑50cm,使用12t鋼輪壓路機對平臺進行碾壓,碾壓遍數為3~4遍,每碾壓完一層填筑下一層,直至分層填筑碾壓至既定標高。平臺填筑完成后靜置5~7天自然沉降,趨于穩定后開始樁基施工。(圖1、圖2)

圖1 山皮石填筑施工平臺示意圖

圖2 山皮石擠淤處理示意圖
考慮到廣東沿海降雨頻繁,且施工區域地勢偏低,降雨容易積水,施工平臺受到雨水浸泡和鉆機震動影響容易造成開裂、沉降等不穩定的情況。在鉆機就位前,在護筒周圍及鉆機位置,鋪設聚合物纖維板以擴大孔口周圍平臺的受力面積,減少局部區域荷載,防止鉆機偏移、傾斜,保證鉆孔垂直度。
樁基施工平臺使用山皮石填筑,平臺填料碾壓較為密實,普通8~10mm厚鋼護筒埋設困難且易變形偏位,無法滿足施工要求,故采用壁厚14mm鋼板制作,直徑大于設計樁徑15cm。
掘進動載荷影響階段,巷道頂板下沉約240 mm,兩幫移近約130 mm,變形得到有效控制。綜合錨索受力及變形看,掘進引起的動載影響50~70 m,遠大于一般條件下無沖擊性動載荷的實體煤巷道(圖13)。
由于橋址范圍內淤泥層較厚,采用短護筒容易造成護筒變形、下沉。為防止平臺填筑高度范圍內山皮石在鉆孔過程中進入孔內,同時防止鋼護筒在淤泥層自然下沉(6~7m處淤泥為硬塑狀,不易下沉),結合實際情況選用6~7m長鋼護筒。為確保鋼護筒不自然下沉,在護筒頂四周加設4塊耳板,耳板20cm長、15cm高,耳板焊接于從護筒頂往下30cm。同時考慮到鋼護筒反復埋設周轉使用,為避免護筒損壞,護筒頂部使用10mm厚鋼板包邊,包邊高度為15cm。

圖3 護筒防下沉耳板示意圖
為控制護筒埋設位置準確,采用振動錘振動下壓的方式進行施工,護筒埋設高度以高于施工平臺30cm為準。振壓過程中在護筒四周設置護樁,通過護樁控制護筒的垂直度,保證護筒傾斜度不大于1%。護樁采用鋼板和鋼筋加工,鋼板底部設置壓入式鋼筋,以便很好地與地面連接,防止人為晃動變形。護樁在鉆孔過程中繼續保留,以用于監測護筒是否偏位。
根據本工程所處地質條件,綜合成樁質量、混凝土超耗、施工進度等因素,鉆孔采用沖擊鉆+反循環鉆接力形式,即在淤泥層段使用沖擊鉆成孔,淤泥層以下地層使用反循環鉆接力成孔。
3.3.1 淤泥層段沖擊鉆鉆孔
沖擊鉆在開孔時低錘密擊,待鉆頭完全進入護筒后開始正常沖進。在淤泥層中正常沖進時采用中沖程(1.0~2.0m)沖擊,保持6次/min速度緩慢沖進,盡量減少對周圍淤泥層擾動。在沖進過程中若遇到“彈簧土”類淤泥層時,填入大塊徑山皮石沖進。沖進過程中泥漿比重保持在1.35~1.45g/cm3范圍內,反復循環保持泥漿護壁。
3.3.2 淤泥層段以下反循環鉆鉆孔
待沖擊鉆鉆孔穿過淤泥層進入砂層后,換用反循環鉆進行鉆孔。
反循環鉆開鉆時選用低檔慢速鉆進,開始鉆進時先啟動泥漿泵,再啟動鉆機空吸泵,當循環正常并持續5min左右時,即可開始正常鉆進。砂層中鉆進時控制鉆機轉速在15r/min左右,風化巖層中鉆進時控制鉆機轉速在10r/min左右。鉆進過程中接換鉆桿時鉆頭均勻起落,不得碰撞孔壁,接換鉆桿動作應快速。連接好后的鉆桿逐個檢查接頭,每次接換完鉆桿后重新鉆進前將鉆頭提離孔底20~30cm,待泥漿循環正常后下落鉆進。鉆孔至設計樁底高程時,將鉆頭提離孔底5~10cm,轉盤勻速旋轉,泥漿繼續保持循環,至泥漿分離器基本無鉆渣時停機檢孔。
特別注意的是,反循環鉆在進入砂層后調整泥漿比重至1.3~1.4g/cm3范圍。在進入風化巖層后,由于風化巖層對泥漿護壁依賴度不高,為減少孔底沉渣和清孔時間,將泥漿比重調整至1.2~1.3g/cm3范圍。
每根樁鉆孔完成后進行“隔樁跳打”,避免鉆機對地層擾動影響已成樁基成樁質量。
鉆孔灌注樁泥漿護壁成孔的關鍵就是泥漿在孔壁所形成的泥皮,泥皮作用原理為泥漿相對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泥漿的靜水壓力比水大,在靜水壓力的作用下泥漿在孔壁上形成,其作用在于阻隔孔內外滲流,保護孔壁,防止塌孔造成質量事故,特別是在清孔過程中深厚淤泥層能有效地防止孔壁收縮,避免形成質量缺陷。
結合本工程地質情況,泥漿選用塑性指數大于25,粒徑小于0.005mm的粘粒含量大于50%的粘土制備,同時加入火堿、纖維素增加泥漿的粘度,在鉆孔過程中根據鉆孔情況調整泥漿比重。
根據實際施工實踐,在不同地質層要實時調整泥漿比重。在淤泥層部位沖擊鉆鉆進時,由于地層較為軟弱,泥漿比重調至1.35~1.45g/cm3、泥漿粘度25~35Pa·s,保持泥漿循環通暢,使泥漿有效護壁,防止孔壁失穩造成塌孔、縮頸等情況;在進入砂層后調整泥漿比重至1.3~1.4g/cm3范圍;在進入風化巖層后,由于風化巖層對泥漿護壁依賴度不高,為減少孔底沉渣和清孔時間,將泥漿比重調整至1.2~1.3g/cm3范圍。
根據《高速鐵路橋涵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 10752-2018中鉆孔灌注樁質量驗收標準,清孔后孔內泥漿比重為1.03~1.10g/cm3,但因為深厚淤泥層中地層較弱,1.03~1.10g/cm3的泥漿比重不足以保證良好的泥漿護壁效果,存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塌孔、縮頸等風險,故驗標中參數不能絕對性的作為清孔后泥漿比重參考值。
經過現場多次試驗,清孔后泥漿比重控制在1.10~1.20g/cm3較為合理。在清孔過程中,在鋼護筒出漿口使用濾網撈出懸浮鉆渣,并加強泥漿比重檢測頻率,必要時在排渣過程中緩慢加水調試泥漿比重,切不可加水過多導致泥漿比重過小影響護壁質量。清孔時排渣與泥漿調試同步進行,為加快清孔效率,需要安排責任心強的人員把握好各道工序操作時間,全程盯控。
本工程開始施工時選定睦州水道特大橋5#墩作為試驗樁,5#墩設計樁徑1.5m,樁長40.5m,設計鉆孔灌注樁10根。通過實際多次試驗,施工成果如表1。

表1 鉆孔灌注樁施工成果表
實際施工成果表明,睦州水道特大橋5#墩樁基施工采用“沖擊鉆+反循環鉆”接力鉆孔形式后,樁基混凝土充盈系數由1.20~1.32降低為1.06~1.10,避免不必要的混凝土超耗。此外在成孔時長上,“沖擊鉆+反循環鉆”接力鉆孔相比沖擊鉆鉆孔節省2倍以上的時間,加快了施工進度,節約施工成本。
綜上所述,深厚淤泥層樁基施工采用“沖擊鉆+反循環鉆”接力鉆孔,一方面解決了混凝土超耗問題,節省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加快了施工進度,提高了有效工效,間接性減低了機械費、管理費成本,利于項目成本管控。同時文中確定的鋼護筒、泥漿、鉆孔、清孔等詳細技術參數,完全可以滿足深厚淤泥層中樁基施工質量要求。
文中充分闡述了深厚淤泥層樁基施工工藝,解決了深厚淤泥層樁基施工質量控制的技術難題,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深厚淤泥層鉆孔樁施工較為成熟的技術措施,防止施工過程中擴孔、縮徑、塌孔等質量問題的發生,保證樁基成樁質量,對沿海區域深厚淤泥層樁基施工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