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曉 LI Hong-xiao
(西部建筑抗震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54)
多塔連體超限高層建筑的結構一般比較復雜,在結構中,存在一些不規則情況,比如樓板不連續、剛度突變,分布不均等,很容易影響建筑結構安全。因此為保障建筑結構安全,必須要進行多塔樓復雜連接超限高層結構設計分析,結合實際超限情況,采取有效的應對設計措施,從而更好地保證建筑結構安全。
現有某建筑工程項目,項目建設用地面積24862m2,總建筑面積139785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99763m2,地下建筑面積40022m2,共有兩層地下室。在該工程項目中,共設計有兩座辦公樓,其中1座位于西南方向,屬于辦公主樓,層數為26層,總建筑高度為91.5m,建筑結構形式為框架—核心簡結構,可以簡稱“A塔”[1]。另一座是辦公樓位于西側,建筑層數為19層,總建筑高度為66.5m,建筑結構形式與“A塔”相同,該塔樓可以簡稱“B塔”。同時在東北方向上,還設計有辦公裙房。在5至7層與17至19層屬于“A塔”與“B塔”的連接層,采用了鋼連廊連接,其中連廊與A、B塔連接方式如圖1所示。裙樓與塔樓均有著較高的抗震設防標準,具體為丙類,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該建筑項目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特征值周期為0.35s。建筑項目的安全等級為II級,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基本風壓為50年一遇,具體風壓數值為0.40kN/m2。

圖1 連廊與A、B塔連接示意圖
在本工程項目中,針對多塔復雜連接超限判定,需要參考多種規范,比較典型的有“高規”,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2]。除此之外,還應考慮建筑抗震方面的審查規范,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參考最新的《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技術要點》(建質[2015]67號)提出的要求。在上述規范標準的指導下,需要分析其中的不規則情況。比如在本工程項目中,“A塔”存在兩處不規則情況,一是扭轉不規則情況,二是局部躍層柱情況。盡管不在超限結構范疇內,但由于與“B塔”相連,因此仍屬于“復雜連接”。
對“B塔”而言,經過不規則情況分析,共發現了四處不規則點:①扭轉不規則,容易失穩;②剛度突變,分布不均;③樓板不連續;④局部躍層柱。因此在“A塔”與“B塔”連接后,屬于不規則復雜連體超限高層。
在本工程項目中,“A塔”與“B塔”之間,采用了鋼連廊進行連接。在連接位置處,采用了鉛芯橡膠隔震支座與球節點支座,以梁端為例,具體支座節點如圖2所示。

圖2 梁端隔震支座節點示意圖
在本工程項目中,為進一步提升鋼連廊連接的穩定性,在連廊與塔之間,還采用了黏滯阻尼器。具體數量為:在X方向上,布置了4個黏滯阻尼器;在Y方向上,布置了8個黏滯阻尼器。
在本工程項目中,由于“B塔”屬于雙塔連體結構,而針對每個塔的核心筒,實際偏置情況比較嚴重,這很容易導致結構剛度分布不均,影響整體結構安全。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次設計采用了剛度較高的跨層BRB,能夠有效改善“B塔”結構的剛度分布情況。其中跨層BRB的設計參數如下:①采用了Q235鋼材類型;②設計承載力為7500kN;③等效截面積為35983mm2;④初始剛度為15×105kN/m;⑤屈服后的剛度比值為0.03。
在本工程項目中,由于面臨著多層通高的情況,或者存在大開洞問題。由此導致了樓板存在不連續現象。其中在樓板的局部位置,有效寬度在50%以內,這顯然不利于結構安全。因此在實際設計時,需要對上層結構的樓板進行加強處理。首先,本工程樓板可以采用現澆混凝土樓板,要求樓板的厚度在150mm以上。樓板配筋應采用雙層雙向配筋方式。同時對配筋率也要嚴格要求,比如在本次加強設計中,要求樓板配筋率應在0.25%以上。如有必要,還可以對樓板進行有限元分析,完成應力的補充。然后在后續施工圖設計方面,做好應力補充的落實,從而有效實現樓板的強化,解決樓板不連續問題。
在本工程項目中,由于建筑結構為框架-核心筒結構,再加上為滿足建筑辦公的需要,設置了一些框架柱,比如局部躍層柱與大開間柱。上述這些框架柱結構主要承載的是豎向荷載以及側向荷載,為保障整體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必須要確保其有著足夠的承載力。因此在上述框架柱中,可采用型鋼混凝土柱,這種類型的柱體結構有著非常高的承載力與延性,能夠滿足本工程躍層柱荷載承載要求。除此之外,還能夠控制底部框架柱承載力滿足小震彈性、中震不屈服的設計要求。
在本工程項目中,如果發生地震地質災害,那么受地震作用的影響,主體結構會直接承受地震的荷載,然后還會進行荷載傳遞,最終由連廊支座承受。在地震傳遞過程中,相應的荷載振動效應會被放大,帶來更加嚴重的影響。為了能夠量化這種影響,需要計算地震振動放大效應數值。在計算分析時,可采用單塔模型,采用時程分析方法實現分析目標。在實際分析過程中,需要在基底輸入時程波,該時程波的加速峰值為220gal。在實際監測時,選擇單側塔樓支座作為監測位置,分析時程波加速度響應。在具體進行分析時,可選擇三組地震波。其中一組為人工波,剩余的為天然波。然后,分別開展計算分析。最后,再將塔樓監測點加速度與地面時程加速度峰值進行對比,即可得到結論。比如在本工程項目中,從最終對比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來看,在受到地震作用影響后,塔樓高位連廊的存在,會進一步放大這種地震效應影響。因此為更好地保障結構安全,針對塔樓空中連廊,必須要做好抗震驗算工作,確定合理的地震放大系數。本工程項目中,地震放大系數確定數值為2.0。

表1 監測點與地面時程加速度峰值對比
在本工程項目中,針對結構動力彈塑性時程分析,需要采用SAUSAGE軟件。在實際分析過程中,采用了1條人工波與2條天然波[3]。在實際輸入地震波的過程中,應結合工程項目實際,按照抗震設防烈度7度對應的地震,在主震動方向上設置220gal加速度峰值,并做好調幅工作。在實際分析過程中,均選擇應用三向地震波,在輸入地震波時,基于不同的方向,設計好不同的輸入比例。比如按照水平主方向、水平次向以及豎向方向,輸入比例可以控制在1∶0.85∶0.65。
通過上述分析,完成對不同樓層建筑的墻梁、墻柱、框架柱性能水準分層統計。從統計結果來說,受地震作用的影響,墻梁結構將會出現比較嚴重的損傷,因此也能夠消耗大部分的地震能量。而框架柱損壞程度較輕,很多均沒有損壞的痕跡。而墻柱損壞程度最輕,絕大部分無損壞,少部分的損害程度也比較輕微。在A塔中,在10層與19層邊墻柱位置,損壞程度比較嚴重。通過進行損壞評估,已經達到了中度損壞的標準。通過實際分析可知,第10層與19層均具有結構特殊性。其中前者屬于避難層,后者懸挑比較大,因此在地震影響下,應力集中比較明顯,更容易加劇損壞程度。通過分析剪力墻墻體的損傷可知,在地震作用的影響下,這種損傷屬于剪切型壓縮損傷,而邊緣構件沒有明顯損害的跡象。因此為改善上述問題,減少結構損傷,可以在實際設計時,注重做好關鍵樓層(比如上述提到的避難層等)墻身水平分布筋的設置。而針對鋼結構部分損壞分析來看,針對連廊斜撐構件與B塔桁架構件,本身不存在損壞情況。由此可知,上述鋼構件有著較強的結構彈性,因此即使受到地震作用的影響,也不會受到損傷。
在地震作用影響下,通過分析鉛芯橡膠支座與黏滯阻尼器時程結果可知,受地震作用的影響,橡膠支座發生了一定的側向位移。且位移程度不一,其中最大位移為150mm,這一位移距離在產品位移設計值與變形縫寬允許數值之內,因此能夠滿足位移要求,保障了結構安全。而對黏滯阻尼器來說,在地震作用下,同樣出現了位移,其中最大位移為135mm,也在產品設計值范圍內。而該裝置的最大輸出力為409kN,在產品設計值范圍,不會出現安全問題。最后,通過對剛度較高的跨層BRB進行分析,在地震作用影響下,該跨層最大拉力與最大壓力分別是8050kN、8118kN,均在BRB屈服承載力范圍之內,由此可知,在地震作用影響下,橡膠支座仍處于線性性工作階段,主體結構自身剛度基本不會出現削弱現象。
在實際進行整體分析時,需要圍繞單塔模型,計算地震作用帶來的影響。在本工程項目中,考慮到地震帶來的影響,在實際計算時,針對支座受力,只進行了重力荷載質量轉換,沒有考慮連廊受地震放大因素的影響,對兩側塔樓帶來的動力荷載。因此在實際進行包絡分析時,還需要圍繞塔樓間的連廊結構,完成減震效果的整體性分析。在實際分析過程中,需要運用“PKPM-SATWE”與“ETABS”軟件。在上述軟件的幫助下,可以建立工程項目整體結構模型。然后利用該模型,選擇在多遇地震條件下,完成結構彈性分析。結合彈性分析結果,并與整體模型與單塔模型前三階振型周期進行對比,從最終結果來看,整體模型的周期介于單塔模型的A塔與B塔之間。與此同時,在整體模型中,通過對各分塔的樓層剪力進行統計,并對比整體模型分塔與單塔模型各單體的樓層剪力,最終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知,與分塔模型相比,在X方向與Y方向上,整體模型首層樓層剪力均有所降低。由此可知,整體模型在19層及以下,單塔模型的樓層剪力結果要高于整體模型的樓層剪力結果。基于此,在連廊與主體結構之間,可以形成與“調頻質量減震系統”比較類似的一種減振效益。另一方面,對整體模型而言,在19層及以上位置處,相較于單塔模型樓層剪力,整體模型的樓層剪力更大,因此如果在實際設計時采用單塔結構設計方式,那么在確定連廊樓層剪力數值時,必須要與放大系數相乘,才能獲得更加準確合理的結果。

表2 單塔模型與整體模型第一層樓剪力統計對比結果
為了保障連廊結構安全,在本工程項目中,還需要考慮在連廊一些關鍵構件失效后,是否會出現連續倒塌的問題。在實際分析時,可采用拆除構件法。從“高規”相關規定來看,在完成構件拆除工作后,針對余下的結構構件,承載力應滿足Rd≥βSd公式要求。在上式中,Sd代表的是余下結構構件效應設計值;Rd代表的是余下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β代表的效應折減系數,不同類型構件,折減系數取值也有所不同。比如針對中部水平構件,β取值為0.67;針對其他類型構件,β取值為1.0。從最終的計算結果來看,在拆除連廊的一些關鍵桿件后,比如腹桿、上下弦桿等,均沒有出現連續倒塌現象。
連廊上支座也是一項非常關鍵的構件,在該失效后,是否存在連續倒塌問題,還可以采用非線性動力分析方法。這種方法的具體實施步驟如下:首先,應用“PKPMSATWE”與“ETABS”軟件構建初始模型,確定具體的失效構件。隨后,還需要結合實際,獲取相應構件的節點。然后,再利用上述軟件建立等效靜力模型。在分析時,先拆除失效構件,查看模型變化情況。與此同時,還需要在相應位置處,施加反向節點力,促使結構保持平衡。最后,采用一定的速度,將節點力移除,即可進行非線性動力時程分析。在本工程項目中,針對單個支座失效,連廊會先出現一定的變形,然后變形逐步趨于穩定。從中可知,上支座失效后,結構并沒有出現連續倒塌的問題,由此可有效保障整體結構的安全穩定性。
總而言之,在本工程項目中,建筑結構屬于典型的多塔連接復雜結構,為保障結構安全,需要進行超限分析,并從設計層面入手,解決各種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從不同角度出發,結合結構體系內容,分析在地震荷載作用下,對結構帶來的影響,比如塔樓對鋼連廊地震放大效應影響、整體分析與連廊對塔樓結構帶來的影響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結構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