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
【適用話題】真實品質 人格魅力 多元認知 審美視角
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文壇地位自不必贅述。外界總認為這是位不茍言笑的老爺子,但他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冷幽默型的“段子手”。
因為口音問題,有網友給他留言:“莫言老師說的是普通話嗎?”而來自山東的莫言老師并未生氣,而是回應:“當然是普通話,不過是‘高普,高密普通話。”在人物專訪中,主持人問他:“您現在最希望的一種狀態是什么?”莫言一本正經地說:“我們結束采訪。”
莫言的好朋友余華,同樣是個“喜劇人”,“把悲傷留給讀者,把快樂留給自己”,甚至連《活著》也不放過。《活著》這部著作暢銷兩千萬冊,許子東曾在私下問他版稅收入,余華開玩笑說:“我靠《活著》活著。”接受采訪時,主持人問余華給《活著》打多少分,他回答9.4分。對方追問原因,余華一本正經:“剩下的0.6分問豆瓣,他們打的9.4分,我也給它打9.4分。”
一個“段子手”莫言,一個“喜劇人”余華,湊到一起,倒霉的反倒成了史鐵生。有一次,幾人一起去沈陽參加活動,在沈陽文學院和孩子們踢球。眼看要輸得慘不忍睹,他們突然心生一計——讓坐著輪椅的史鐵生當守門員,并叮囑他:“你就在這待著,把門守住。”后來提起這件事,余華和莫言大笑不止:“沈陽文學院的孩子不敢踢,怕把鐵生踢壞,我們告訴他們,你們要是一腳踢到史鐵生身上,他很可能就被你們踢死了。”
張岱曾在《陶庵夢憶》中寫道:“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的確,過去課本上給我們呈現的文壇巨匠們形象雖然“高大全”,但也有點兒將將“羽化而登仙”的距離感。讓讀者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挖掘他們更生活化、更有血有肉的一面,不失為一種品鑒作品的別樣視角。
那么,這些不完美,會將已功成名就的大師們拉下“神壇”嗎?
《清華園日記》面臨出版時,出版方曾詢問季羨林,要不要刪改其中一些過于“放飛自我”的詞句。季羨林坦然回答:“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將來也不會成為圣人。”
真實的力量,遠遠大于完美的力量。
(摘自新華網)
【素材分析】擁有“喜劇人”潛質的莫言、余華通過一番番幽默言論在社交網絡上圈粉無數,同樣化身“段子手”的季羨林讓《清華園日記》在網絡上火速出圈……由此,人們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真性情、接地氣、有人氣的文學大師。真實的品質讓這些文壇巨匠更加“可愛”,更具人格魅力。“神壇”之上固然有著高山仰止的贊譽,而“落地”的大師豈不更多了一份“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情懷?“文勝質則史”,真實的血肉遠勝于精致的包裝。彬彬君子、巍巍大師,無不是從生活走向藝術,以真實趨于至善。
【速用名言】
1.語言,是內在運行著的。缺乏內在的運動,這樣的語言就會沒有生氣,就會呆板。——現代作家 汪曾祺
2.人生的有趣在于它的多面性,就像一張反光彩紙,每個角度都能看到不同的色彩。——律師 陳凌
(特約教師 汪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