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姚雨
回想一下,你和身邊的同學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朱同學暑假去了“人山人?!钡牡鲜磕?,隊伍那個長啊,排隊那個久啊!一些熱門項目,等待時間長達兩三個小時,真正上去玩兒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你忍不住大聲說:“這哪是去玩兒?簡直是去受罪嘛!太不值了!”
可朱同學卻說:“不??!雖然排隊很久,但我見到了最愛的玲娜貝兒,玩了最期待的極速光輪,離開前還看了煙花表演,回憶起來還是很美好的!”
“吃貨”王同學在暑假打卡了網紅燒烤店。排了一個多小時隊,胃都給餓痛了!好不容易排到了,位置還不好,吹不到空調,吃得人汗流浹背。你大聲說:“哪兒不能吃燒烤?偏要吃這家,根本就是饑餓營銷嘛!”
可王同學卻說:“我覺得很值??!服務員一開始就提醒我們要等很久。等我們吃的時候,還特地給我們送了許多好吃好看的甜品。對了,為了彌補我們的等待,結賬的時候還給我們打折呢!”
為什么明明很“不值”的體驗,在別人口中都成了“美好回憶”?是當事人在努力“挽尊”嗎?
其實,這是行為經濟學理論中的“峰終定律”在起作用。
所謂“峰終定律”,是指人們對某一次經歷的記憶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高峰時的感覺(包括正面和負面)以及結束時的感覺,而過程的體驗對于記憶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發現這個規律的人,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對朱同學而言,雖然游樂場排隊很久,天氣很熱,但最終定格在腦中的是“游樂項目”的峰值體驗,和“煙花表演”的終結體驗。對王同學來說,他牢牢記取的也是“甜品”的峰值體驗和“打折”的終結體驗,至于排隊很久,吹不到空調,早就忘光光了。
再如,看一場90分鐘的愛情片,前40分鐘都在講男女主如何相遇,第50分鐘,男女主角終于在一起了(峰);可后來男女主又遭遇挑戰,最終女主和別人結婚了(終)。相信你記住的是:他們曾經在一起過,但他們最后分開了。這就是影片最突出的情節記憶點,也最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海底撈在排隊時提供的零食、美甲等服務,宜家商場出口處的1元錢冰淇淋,亞朵酒店退房時的礦泉水……這些都在用戶體驗的高峰或終值時刻給人留下良好印象,最終沖淡負面體驗,留下正面的回憶。
了解了這個神奇的經濟學理論,我們該如何加以運用呢?
首先,回憶一下令人煩躁的作業——你是不是往往先完成喜歡的、擅長的學科,再去解決不那么喜歡和擅長的?很顯然,擅長的學科可以帶給你正向峰值,不擅長的學科給你帶來了負向峰值。我們除了要讓正向峰值多出現,還一定要確保它出現在結尾,那么,做作業的過程就會非常愉快了!
具體做法是:把擅長和不擅長的作業輪換著寫,不擅長學科寫一會兒之后,可以適時換到擅長的學科作業,或休息一下,以便讓正向峰值不斷沖刷負向體驗。
同時切記,一定不要把不擅長學科的作業放在最后!而要把容易帶來成就感的作業拿來收尾,長此以往,做作業就會變成一件在你心里感覺格外幸福的事情!
是不是突然開始期待做作業了?趕緊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