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艷,李陽,憨鑌
(安陽市中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結直腸癌屬于臨床好發的惡性腫瘤,惡性程度高,外科手術和腹腔鏡手術是目前首選治療方案,具有并發癥少、恢復快、出血少、創傷小等優勢,雖效果顯著,但腹腔鏡由于氣腹時間長,加之受到直腸癌病理、生理特點和麻醉藥物等因素影響,術后會影響胃腸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現排便方式改變、粘連性腸梗阻、腹部疼痛等跡象,嚴重影響預后[1-2]。結直腸癌屬“腸風”“臟毒”“便血”等范疇,多因素體虛弱、脾腎不足,加之感受外邪,憂思抑郁或飲食不節或不潔,久痢久瀉,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濕熱蘊結,濕毒凝結瘀滯,治療應以益氣養陰、活血燥濕、清熱解毒為主。補中益氣方具有健脾化濕、益氣升陽、脾胃陽氣之功[3]。溫針灸是一種新型針刺療法,可調節腸道菌群失衡狀態,抑制機體非正常生理病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4]。因此,筆者采用補中益氣方聯合溫針灸治療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并觀察其對胃動素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0年1月—2022年6月安陽市中醫院收治的75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擲硬幣”法隨機分為觀察組37例和對照組38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5例;年齡(51.36 ± 4.22)歲;病程(5.32 ±2.22)個月;TNM分期:Ⅱ期10例,Ⅲ期27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3例;年齡(51.49 ± 4.44)歲;病程(5.69 ± 2.57)個月;TNM分期:Ⅱ期13例,Ⅲ期2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倫理審查,取得安陽市中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的批準,批準號:B857032。
西醫診斷符合《2017年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5]中關于結直腸癌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中關于結直腸癌中醫診斷標準。主癥:乏力、食少納呆、氣短、大便異常、神疲懶言、腹痛綿綿、神疲;次癥:食后腹脹、脘腹沉悶、神倦乏力、懶言、自汗;舌脈:苔薄白,舌淡紅,脈沉。同時具備主癥和至少2項次癥即可確診。
①年齡 ≥ 20歲,符合手術適應證;②Karnofsky評分 ≥ 60分;③預計生存時間 ≥ 6個月;④肝腎功能、凝血功能正常;⑤近期未使用胃腸動力類藥物;⑥術前未進行放化療干預;⑦意識清晰,能夠準確表達內心想法;⑧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②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者;③體內裝有心臟起搏器;④刺激穴位處有局部感染者;⑤合并神經系統疾病者;⑥自身有免疫系統或傳染性疾病者;⑦合并慢性消耗性疾病;⑧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急性結腸梗阻者;⑨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
兩組患者均采用腹腔鏡的手術方式。
1.5.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給予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并給予聚乙二醇4000散(Beaufour Ipsen Industrie,批準文號:H20171247),每日2次,每次10 g。治療2周。
1.5.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補中益氣方聯合溫針灸治療。治療2周。
補中益氣方組方:柴胡3 g,升麻3 g,赤芍9 g,香附10 g,川芎10 g,五靈脂10 g,白術10 g,當歸10 g,人參10 g,烏藥12 g,牡丹皮12 g,黃芪20 g,制何首烏6 g,枳實10 g和甘草15 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兩次溫服。
溫針灸選穴:雙側足三里、照海、上巨虛、陰陵泉、三陰交及關元。確定穴位后,常規消毒,采用0.35 mm ×40 mm一次性無菌毫針單手持針直刺25 mm,平補平瀉手法20 s,在紙片(大小4 cm × 4 cm,厚度1 mm)中心打孔,置于皮膚隔熱保護,在針柄套置于艾條段,留針45 min,每穴灸2段,術后第1天開始,每日1次。
1.6.1 術后腸胃功能
比較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排便次數。
1.6.2 胃動素(MTL)水平
抽取患者3 mL肘靜脈血,分離血清,1 500 r/min離心10 min,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MTL水平。
1.6.3 免疫功能
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抑制/細胞毒T淋巴細胞(CD8+)、輔助/誘導T淋巴細胞(CD4+)、總T淋巴細胞(CD3+)水平。
參照《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20年版)》[7]和《消化系統常見病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指南(基層醫生版)》[8]制定。顯效:便秘明顯改善,大便性狀、次數正常,腸鳴音1 ~ 2次/min;有效:大便稀、少,能自控,腸鳴音0 ~ 1次/min;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仍存在便秘,胃腸功能恢復較差。臨床有效率為顯效和有效率之和。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多時點對比運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事后兩兩對比運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或廣義估計方程。檢驗水準α = 0.05,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排便次數高于對照組,腸鳴音恢復、首次排氣、首次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P< 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情況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7 38首次排便時間(d)4.35 ± 1.49 5.47 ± 1.67 3.062 0.003首次排氣時間(d)2.02 ± 0.16 3.05 ± 0.69 8.735< 0.001腸鳴音恢復時間(d)1.49 ± 0.51 2.60 ± 0.49 9.669< 0.001排便次數(次/d)1.68 ± 0.75 0.71 ± 0.15 7.832< 0.001
經重復測量分析,MTL水平在時點、交互、組別中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事后兩兩LSD-t成對比較,術前MTL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術后各時間段MTL水平較對照組更高(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MTL水平比較(±s,ng/L)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MTL水平比較(±s,ng/L)
注:與術前比較,*P < 0.05;與術后1 d比較,#P < 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F值P值例數37 38術前276.95 ± 35.41 275.81 ± 36.29 F時點 = 45.393,F交互 = 6.086,F組間 = 8.934 P時點 < 0.001,P交互 = 0.016,P組間 = 0.004術后1 d 223.36 ± 29.85*192.23 ± 22.38*術后14 d 261.35 ± 34.25#242.19 ± 23.32#
觀察組治療后CD8+、CD4+、CD3+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 0.05)。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情況比較(±s,%)
組別觀察組例數37對照組38時間治療前治療后差值治療前治療后差值t差值P差值CD3+45.46 ± 2.35 59.57 ± 3.36 14.11 ± 2.54 45.61 ± 2.44 52.08 ± 3.31 6.47 ± 2.87 12.187< 0.001 CD8+17.65 ± 2.43 27.19 ± 2.62 9.54 ± 2.99 17.48 ± 2.78 22.37 ± 2.52 4.87 ± 2.24 7.672< 0.001 CD4+22.15 ± 2.32 33.86 ± 3.15 11.73 ± 1.66 22.38 ± 2.54 28.71 ± 3.22 6.37 ± 2.94 9.676< 0.001
治療后經廣義估計方程分析:Waldχ2組別= 6.855,P組別= 0.009;Waldχ2時點= 49.084,P時點< 0.001。兩兩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對比治療3、7、14 d的疾病改善率存在統計差異性(χ2= 4.955、4.321、3.972;P=0.026、0.038、0.046)。結果見表4和表5。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臨床有效率情況比較[例(%)]

表5 臨床有效率廣義方程參數估計值
結直腸癌屬于惡性腫瘤,發病率和病死率均位于我國前列[9],且呈持續性增長趨勢,臨床常運用手術治療,雖可控制病情惡化,挽救生命安全,但根治術后易引起菌群失衡,導致腹瀉、消化不良、腹部脹痛等胃腸道反應,嚴重影響術后恢復,對此在術后治療時,還需注重胃腸功能恢復[10]。結直腸癌術后可因氣虛脾不健運、氣虛血虧,致使無法推動腸中糟粕排出;津液不足、血虧陰虛,使腸道干結,失于濡養,影響大腸傳導功能。結直腸癌術后氣虛瘀滯,正氣虧虛,氣血乏源,造成腎精匱乏,難以充養人體,故應生髓生血、補腎養精、益氣健脾[11]。
《靈樞·九針論》曰:“瘤病者,四時八風匯集于經絡中”。人體因外感六淫,致使痰結毒聚,臟腑經絡氣血阻滯,聚而成瘤,說明惡性腫瘤與經絡有關,故治療時需通過針灸,刺激經絡,從而達到補腎養精、益氣健脾目的[12]。補中益氣方中黃芪升陽固表、扶正培元、補肺脾之氣;白術、人參補益脾胃、甘溫益氣;香附調理氣機;川芎、赤芍、五靈脂行瘀止痛、活血通經;柴胡、升麻升舉陽氣、清熱解毒;當歸補血和營;諸藥合用,可達到補氣健脾、調理氣機、益氣等功效[13]。有研究表明,腫瘤的發生和發展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直腸癌作為胃腸道疾病,可因腫瘤細胞增殖,導致機體動態平衡紊亂,影響細胞免疫功能[14]。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CD8+、CD4+、CD3+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疾病改善率高于對照組,說明補中益氣方聯合溫針灸能夠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恢復原本動態平衡,促進病情恢復。溫針灸通過針刺穴位能夠達到調補胃腸氣機、養陰和胃功效,輔以艾灸的火熱性、藥性,通過針身進入穴位,發揮溫通補功效。宋代《太平圣惠方》載:“七傷虛乏,五勞羸瘦,皆調三里”。提示足陽明胃經屬陽經,取足陽明胃經足三里,可強益身體,促進胃消化、吸收,預防胃腸道不適。在針灸同時,配合補中益氣方口服,能夠調理內在,達到理中補虛、健脾益氣作用,進一步改善機體免疫功能[15-16]。
結直腸癌術后可因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胃電節律紊亂,抑制胃腸蠕動,導致胃腸功能障礙。MTL是一種內源性胃腸激素,能夠增強消化道平滑肌收縮,促進胃腸蠕動,刺激胃蛋白酶分泌,加速胃排空。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1 d的MTL水平均有所下降,是因手術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降低MTL水平,但兩組接受相應治療后,MTL水平均有所回升,且觀察組MTL水平高于對照組,排便次數多于對照組,腸鳴音恢復、首次排氣、首次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說明補中益氣方聯合溫針灸更能夠促使胃腸道功能恢復,加快術后機體康復。一方面溫針灸通過針灸足三里、照海、上巨虛、陰陵泉、三陰交及關元等重要穴位,能夠達到行氣止痛、通經活絡目的,有效調節胃腸平滑肌功能,促進胃腸血流灌注,增強胃腸蠕動和收縮能力,加快胃排空,從而改善胃腸道功能[17];另一方面補中益氣方中白術具有補脾陽助運化之功;制首烏、當歸既能補充氣血,還可使大便通利,達到潤腸通便目的;黃芪、黨參具有扶正培元、補肺脾之氣功效;厚樸、枳實利于脾胃降濁,促進大便排出,諸藥合用,進一步達到潤腸通便、益氣養血之功。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補中益氣方含有揮發油、氨基酸、生物堿、黃酮類、多糖類、皂苷類等物質,能促進代謝、調節免疫、促使胃腸道功能恢復[18]。
綜上所述,補中益氣方聯合溫針灸能夠加速胃腸道功能恢復,提升免疫功能,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