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劉東升,王蘭霞,?,劉競,張邁娜,高嘉雯,朱旭江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2.甘肅省藥品檢驗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30;3.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材及飲片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30)
中藥材茯苓是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來源于多孔菌科[1],具有很強的寄生性,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和馬尾松等植物的根上,性味甘、淡、平,主入心、腎、肺、脾,可利水消腫、健脾寧心,臨床主要治療水腫、痰飲、心悸等[2],因其用藥部位不同,將加工后的茯苓分為赤茯苓、白茯苓、茯苓皮以及茯神四種,炮制后的茯苓分為茯苓皮、茯苓塊、茯苓粉、赤茯苓、朱茯苓、炒茯苓和茯苓片。宋代《開寶本草》《圖經本草》對茯苓記載為赤和白兩種[3-4],《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則為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苓皮,《紹興本草》中將茯苓和茯神分列為兩藥[5]。明代《本草集要》在“白色者補, 赤色者利”基礎上又加上了“赤者破結氣,如小便多及汗多、陰虛者不宜服”[6]。《神農本草經》把茯苓也叫“茯菟”,這個別稱來源于“上有菟絲,下有茯苓”。在《史記·龜策列傳》也把茯苓稱作“伏靈”。明清以前,茯苓就被廣泛使用和記載,《本草圖經》載茯苓可以經常服用,“補益殊勝”,但此書沒有記載調中止瀉和敷瘡毒的作用,而在《本草拾遺》中則增加了這兩個功用。明清時期,《滇南本草》指出茯苓可以祛風濕、通利關節,《本草綱目》中記載“治拘攣骨痛”,《萬病回春》中載有茯苓的養血湯藥方,茯苓可與肉桂、當歸等同用。另外許多民間偏方中也有茯苓,以《浙江常用民間草藥》為例,將茯苓刮去外皮并稱取半斤,加上豬肉一起燉爛,分多次服用,可以治療風濕骨痛。現代研究發現茯苓可用于銀屑病、抗腫瘤等,茯苓與天冬、麥冬等藥材配伍后可以制成扶正養陰湯,對原發性支氣管癌有很好的療效[7]。
現在從茯苓中分離得到的三萜類化合物共有50余種,多數為四環三萜類化合物[8]。有6種基本物質骨架,分別是羊毛甾-7,9(11)-二烯型、7,8-脫氫羊毛甾烷型、開環羊毛甾烷型、羊毛甾烷型、齒孔甾烷型和開環齒孔甾烷型。其中報道具有活性的共有18個,主要分為7種[9-10],包括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齊墩果烷型三萜、羊毛甾-8-烯型三萜、三環二萜類、3,4-開環-羊毛甾-8,11-烯型三萜、3,4-開環-羊毛甾-8-烯型三萜和羊毛甾-8-烯型三萜。董遠文[11]利用柱層析薄層以及高效液相方法分離純化茯苓得到去氫土莫酸等7種化合物;易中宏[12]通過分離茯苓三萜化合物得到茯苓酸和豬苓酸C;王利亞等[13]通過乙醚、乙醇萃取茯苓并經光譜分析找到了β-香樹脂醇乙酸酯,目前該物質為首次發現;楊鵬飛等[14]發現茯苓中存在一些新的化學成分,例如齊墩果酸以及齊墩果酸乙酸酯等。
目前從茯苓中得到的二萜類化合物為數不多,包括去氫松香酸甲酯[15]以及7-oxo-15-hydroxydehydroabietic acid、dehydroabietic acid methylester[15-17]。
根據其多糖結構,茯苓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主鏈為β-(1→3),附屬結構為β-(1→6)的葡聚糖支鏈,另一類是以甲基戊糖、五碳醛糖、甘露糖、半乳糖等多種糖類構成[18]。目前報道的11個多糖成分中,有D-Glucan類均多糖和雜多糖,雜多糖成分中含有果糖等成分,多為1→3連接[19]。
包括麥角甾醇[20]、麥角甾醇過氧化物(1)[21]等。還有L-尿苷、檸檬酸三甲酯、胡蘿卜苷[22]。金屬元素鈣、鎂、銅等和揮發油如苯甲醛、戊基呋喃等以及氨基酸、脂肪等其他成分。
茯苓的利尿作用具有特異性。所謂特異性,其原理是收集體內多余的水分通過腎臟代謝排出體外[23]。茯苓利尿的有效成分是茯苓素,是一種四環三萜類化合物。寧康健等[24]通過對家兔注射不同劑量的茯苓水煎醇沉液,發現茯苓對家兔有正向的利尿作用。
通過文獻查閱發現,茯苓中起保肝作用的成分是羧甲基茯苓多糖[25]。段會平等[26]研究羧甲基茯苓多糖在2.2.15細胞株培養中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發現此成分療效高于臨床的抗病毒的阿昔洛韋,證實了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保肝的作用。陳春霞[27]通過小鼠實驗也證實了茯苓中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保肝作用。張先淑等[28]通過研究茯苓三萜對小鼠的肝損傷的作用,發現與模型組相比茯苓三萜治療組能夠顯著降低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丙氨酸轉氨酶(ALT)活性,這表明茯苓三萜也是茯苓保肝的有效成分之一。
茯苓可以治療不同動物模型下的急性或慢性炎癥,其抗炎效果認可度極高。汪電雷等[29]研究茯苓總三萜對急慢性炎癥的抑制作用,發現茯苓總三萜對二甲苯誘導的小鼠腫脹等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侯安繼等[30]發現,茯苓多糖對二甲苯引發的小鼠急性炎癥和無菌棉球引發的大鼠慢性炎癥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明茯苓多糖也是茯苓的抗炎作用成分之一。
茯苓的水浸劑可以防止大鼠實驗性胃潰瘍,可以松弛家兔的離體腸肌,研究表明茯苓三萜及其衍生物可抑制無水硫酸銅導致的嘔吐[31]。茯苓配伍甘草,可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動物實驗表明其體內5-羥色胺含量增加,胃腸蠕動明顯加快,改善了大鼠的功能性消化不良[32]。
鄧媛媛等[33]發現茯苓調節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為三萜類、水溶性多糖以及酸性多糖,課題組發現無論是茯苓醇提物質還是水溶性或者堿溶性部位,這些部位對小鼠內腹腔吞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指數均有促進作用,血清內含有的免疫因子IL-2和TNF-α也有所增加。張秀軍等[34]通過實驗發現,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可通過羧甲基茯苓多糖靜脈注射和體外給藥實現,該方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可以鞏固淋巴和巨噬細胞功能,以提高免疫作用。另外,茯苓中三萜、水溶性多糖以及酸性多糖成分都可以改善免疫功能,使小鼠血清中免疫因子增加[35]。
李明玉等[36]發現,高劑量茯苓水提液能明顯增加小鼠睡眠時間和小鼠入睡天數,具有明顯鎮靜催眠作用。游秋云等[37]發現,茯苓、茯神等無直接催眠作用,但其水煎液具有協同戊巴比妥鈉的中樞抑制作用,進一步驗證了茯苓水煎液的鎮靜催眠作用。趙天國[38]通過設立空白對照、陽性對照以及茯苓多糖高、中、低三個劑量組來觀察茯苓多糖對小鼠的鎮靜催眠作用,結果發現茯苓多糖高、中、低三個劑量組協同本巴比妥作用后均不同程度增加了小鼠的睡眠持續時間,抗驚厥率也不同程度地增加,可見茯苓多糖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催眠作用。
惡性腫瘤作為當今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之一,因此防治惡性腫瘤已經成為了關鍵問題。中醫學認為,腫瘤的成因是機體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所致。茯苓藥性溫和,功能利水滲濕、寧心安神,又可扶正祛邪。研究表明,硫酸化茯苓多糖能增強對NK細胞的殺傷活力,增殖淋巴細胞,增強機體特異性免疫功能,達到抗腫瘤的效果[39]。蔣瑜[40]經過實驗發現,茯苓中茯苓醇可以抗乳腺癌,藥理實驗驗證了小鼠的腫瘤在茯苓醇的作用下增長變緩,最終降低了腫瘤的重量,對腫瘤小鼠肝腎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林嘉[41]通過對茯苓總三萜誘導人結腸癌RKO細胞凋亡的研究,發現茯苓可以抑制細胞的增殖反應(代謝活力),其機制大概與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有聯系,其途徑主要是線粒體凋亡途徑,表明茯苓三萜在結腸癌治療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宋波等[42]研究茯苓多糖和修飾的羧甲基茯苓多糖的抗腫瘤活性,并采用MTT法測定茯苓多糖和羧甲基茯苓多糖對人肝癌細胞HepG-2的毒性反應,結果發現兩種成分均對肝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其中羧甲基多糖對肝癌細胞抑制作用更強,證明了茯苓中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侯安繼等[30]觀察茯苓多糖對正常小鼠與老齡小鼠抗寒和抗疲勞實驗的影響,結果證明了茯苓多糖可以減緩小鼠衰老。天然的茯苓酸是一種三萜類化合物,中草藥茯苓、靈芝等中均含有此成分,可升高肺成纖維細胞的細胞毒性,增加自噬相關蛋白表達能力,可以減慢衰老[43]。
李景輝等[44]研究茯苓和維生素對單純性肥胖大鼠體重及血脂影響,發現肥胖大鼠體質量在茯苓的作用下明顯降低,這一結論可以通過其體內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兩個指標看出,給藥后均有所下降,這一發現證明了茯苓具有減肥和降脂的作用,今后可以進行相關減肥和降脂的藥物研發。鄭彩云[45]給四氧嘧啶誘導糖尿病模型大鼠灌胃茯苓多糖,觀察灌胃后5、15、30 d后血糖濃度以及肝臟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結果發現茯苓多糖可減緩實驗大鼠體質量負增長,丙二醛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升高,和模型組差異較大,可以降低大鼠的血糖,與處理濃度時間呈正相關,幾乎不影響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含量,說明茯苓多糖有降血糖和抗脂質過氧化作用。楊瑾等[46]驗證了茯苓胞外多糖在一定濃度下可促進高胰島素抵抗HepG2細胞葡萄糖消耗速率,并對此濃度具有依賴性,其團隊還發現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優于單獨使用茯苓胞外多糖。
茯苓還具有抗病毒抗抑郁、抑菌等作用,羥甲基化多糖對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47]。陳可琢等[48]以慢性不可預知溫和應激結合孤養模式為大鼠建模,用低、中、高(0.1、0.3、0.5 g/kg)劑量的茯苓酸性多糖給大鼠灌胃14 d,實驗顯示高、中、低三種劑量均可一定程度上抵抗抑郁,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神經遞質和NLRP3炎癥小體信號通路有關。別蒙等[49]探究取代度不同的CMP的抑菌狀況,結果發現,取代度越大,CMP對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越好,與革蘭陰性菌比較,革蘭陽性菌抑菌能力要高于革蘭陰性菌。
從目前大量的中藥臨床組方中來看,茯苓的配伍率已超過70%,茯苓藥材多數依靠藥農或公司人工種植,野生茯苓因為植被破壞而大量減少,這就導致品質出現差異,因此解決品質問題迫在眉睫[50]。《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茯苓項下只有性狀、鑒別、檢查和浸出物,缺少含量測定項,缺乏對藥材品質優劣、質量高低進行判別,不能有效地控制茯苓藥材、飲片及其相關制劑的整體質量[51]。由于其所含成分較多,影響其質量的因素較多,會影響最終的臨床療效,因此要找到一種可以全面檢測中藥材有效成分的檢測方法。
萬鳴等[52]確立了測定茯苓藥材中7種三萜含量方法,還比較了不同產地茯苓的不同,結果發現差異不明顯。徐正龍[53]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了存在于茯苓中的化學成分去氫土莫酸、去氫茯苓酸以及松苓新酸,方便簡便直接,具有很強的準確性,重復性好,可以用于茯苓的品質管理。田雙雙等[7]創建了茯苓三萜類成分包括去氫土莫酸等10個的特征圖譜,具有正相關性。張冠華等[54]建立了基于UPLC-MS結合代謝組學方法的同時定性和定量方法,對三萜化合物的四部分分布進行了解釋。
茯苓在我國分布范圍較廣,資源豐富,將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以及藥理學相結合在一起,對茯苓的開發利用有重大意義。而茯苓對泌尿系統、消化系統、中樞神經、免疫系統等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但部分藥理作用機制尚不明確,需要后續進一步研究。質量控制方面,現有研究可以從指紋圖譜和含量測定方面進行控制,但由于研究指標成分和研究方法不同,導致所獲得的含量測定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下一步應細化研究指標成分和方法,給茯苓質量控制提供參考,通過增加含量測定及指紋圖譜的方法,更加精確地控制質量,對茯苓的提取工藝進行優化,以最大程度提取有效成分,讓茯苓鎮靜催眠、免疫等藥理作用發揮充分,藥理學研究應加入細胞、分子或基因等現代技術,為揭示藥效物質基礎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