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勇,張中植
(1.長江工程監理咨詢有限公司(湖北),湖北 武漢 430010; 2.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1)
鄉村振興工作是黨和國家接下來的重點三農發展方向,從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到城鄉一體化發展,無不體現出黨和國家對于人民的重視程度。在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上,科學的發展方式是重心,也是體現脫貧成果的有力導向。在鄉村振興發展中,可以以精準扶貧戰略中總結出的發展經驗為指導,深化城鄉一體發展。但是鄉村振興戰略比精準扶貧難度系數更多,是從“吃飽”到“吃好”方面的重大過渡,意味著基層群眾也可以與現在的城市生活體現相媲美,是城鄉一體化戰略的重要過渡點。在這個過渡當中,可以借鑒精準扶貧中的方式,只是由單一的扶貧對象向整體群眾進行過渡,增加群眾之間的收入,整合市場閑置、優質資源逐漸向鄉村中進行過渡。在過渡過程中,做好二者之間的銜接工作十分關鍵,將脫貧攻堅工作與鄉村振興計劃相結合,促進鄉村的全面發展,從經濟、思想層面、生態文明層面綜合發展,旨在提升鄉村振興的整體發展效果和策略。
鄉村振興戰略是精準扶貧戰略的一個延續,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過渡關系,其中也有一定的內在連接。都是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重點關注鄉村經濟、生活、基建等方面的發展,努力拓展城鄉一體化發展廣度。
無論是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還是現在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都是體現了黨和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重視人民的生活質量水平,努力提升全體人民的幸福感,也是對20世紀國家先富帶動后富的發展戰略的一種具體實施。精準扶貧是國家為了解決部分群眾生活的溫飽問題,基本生活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是為了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增加生活質量的戰略,從思想層面上看都是為了解決基層群眾的飲食、生活、居住條件問題,解決了區域性發展問題,也是滿足基層群眾多樣化需求的重要體現。
農村、農民和農業問題是國家聚焦基層的重點關注問題。以三農為發展中心可以促進農村農業生產發展,深入挖掘農村的生產勞動力,促進經濟發展,以農村現有資源解決扶貧問題。然后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以農村的農民和農業為根本,轉化生產生活方式,保證鄉村振興中農民生活質量提升的后發力。例如,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提升機械化程度,減少人們的體力勞作,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鄉村戰略,逐漸形成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發展方針,推動農村的深度發展,以群眾的發展智慧和方式為主體,政府導向為輔助,市場資金流動為推動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1]。
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鄉鎮規劃和村莊規劃等規劃體系,針對不同的規劃地區制定相應的規劃計劃。在先富帶動后富、東西部平衡發展、城鄉一體化等戰略的提出,在我國的大部分欠發達地區逐漸加快了城市化建設,在鄉村建設中,逐漸加入了更好的醫療、健身、教育等設施,城鄉之間的發展逐漸均衡起來。經濟的崛起,需要更科學更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及科學的規劃。規劃發展中需要合理地使用土地資源,盡量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在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中發揮其使用價值,進而創造出更多的社會效益。城鄉的規劃協調發展,主要是為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需要建立相應的制度進行監督,逐漸完善城鄉一體化系統,在硬件設施的配合下完善人們對于生活條件的需求。做好規劃前的調研活動是必要的,實際工作經驗與理論相結合,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一定的措施處理,從而保證城鄉規劃中土地資源的合理分配[2]。
鄉村振興戰略強調鄉村發展的整體性,合理兼顧不同群體利益訴求,貧困戶不再構成各種資源要素集中流動的方向。如果以供給側的角度來分析鄉村振興,該戰略表現在城鄉資源雙向流動的供給側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需求側的統一。鄉村振興在穩住脫貧成果的同時,轉向鄉村整體的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精準扶貧政策的福利性對于解決貧困群體溫飽問題效果十分顯著,但接下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我造血”的能力。增強市場和社會力量的參與,避免形成“福利依賴”,只有真正與現代市場經濟時處理風險和障礙,才能具有脫貧的能力、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而規模化農業受市場力量的效應較強,處于一種“規模報酬效應+市場力量效應”狀態。市場是只無形的手,市場化促進規?;?,運用市場的力量可以有效消解精準扶貧的福利性與鄉村振興的效率性之間的矛盾,可以減輕政府壓力,提高農民收益。鄉村振興離不開市場力量的參與,融入市場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的重要路徑[3]。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國國民經濟出現了大幅增長,在建黨百年之際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農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文化交流碰撞問題也隨之而生;另外,農村地區表現出強烈的文化學習愿望,但是地區的傳統文化存在丟失風險,新型的文化傳播遇到瓶頸,對農村地區人民的文化活動造成巨大的影響,同時不利于農村群眾在文化方面進行傳承和創新,不利于豐富地區文化活動形式,導致精神方面的追求遇到挑戰[4]。
我國部分鄉鎮缺乏文化活動的組織,沒有形成制度保障和約束,另外一些鄉鎮可能會組織一定的文化娛樂活動或者是教育活動,但是其內涵往往不足,缺乏一定的約束和內在動力支撐,缺乏欣賞性。因此,對農村地區的其他不正之風的滋長形成了條件;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農村地區缺乏相應的文化娛樂硬件設施,或者是設施缺乏維護,導致不能使用;在基礎的文化館建設、健身廣場建設和學習交流場所建設中沒有形成基礎保障和規模。最終造成的不利影響就是群眾活動缺乏優秀的文化輸入,文化交流創新沒有固定的場所,是缺乏文化生活的主要原因。
在農村地區,廣泛流傳著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形式,如剪紙、戲曲、雜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在文化的傳承上缺乏年輕人的學習激情和熱情,逐漸出現斷層的現象;另外,對于擁有優秀傳統文化的鄉鎮來說,由于缺乏一定的資金投入力度和當地政府的重視程度,導致鄉村文化的傳播沒有形成產業化,缺乏將當地特色文化打造名片的創意,沒有將現代化的旅游、民俗文化展示等多樣化活動進行結合,最終導致文化出現傳承問題[5]。
鄉村文化的發展需要年輕人進行推動,但是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展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城市生活,導致農村地區老齡化嚴重,并且留守的老年段人口的文化水平較低;另外,鄉鎮由于教育、醫療、交通、薪資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對外來人員缺乏吸引力,從而缺乏一定的人才注入,缺乏制度創新、人才驅動、政策支持,是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一大難題。
由于農村文化站缺乏資金支持,導致文化站內部文化書籍、活動設備、場所環境較差,管理人員平均年齡較大,并且缺乏專業性,從而影響文化站的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不利于農村文化站的持續開展以及功能發揮,是完善農村文化活動設備的一大缺陷。另外,鄉鎮文化站活動的開展缺乏與群眾的聯系程度,與農村群眾的生活脫軌,差距較大,缺乏一定的宣傳,是日常組織活動缺乏群眾的主要原因。
社會輻射和帶動作用是精準扶貧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精準扶貧推進過程中,形成了強大的社會合力,黨的堅強領導、動員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凸顯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營造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社會各界為扶貧貢獻了自身的力量。同理,鄉村振興也需要廣泛動員,積極倡導全民參與鄉村建設,激活市場主體,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志愿服務、“網絡智囊團”等多種線上和線下形式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共同建設美麗鄉村。
做好農村的基層黨建工作,以良好的黨風黨紀帶動人民群眾的文化活動繁榮發展。做好基層黨組織的教育管理、志愿服務工作,發揮優秀先鋒的帶頭模范作用,為做好農村群眾的文化活動打好基礎;農村公共活動文化中心建設是文化活動的前提,以文化活動廣場建設為中心,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站點建設為支撐,村級、鄉鎮文化工作室等多種形式文化傳播設施和站點,做好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對于具有濃厚地區文化基礎的農村做好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加大對文化遺跡的恢復和保護工作;另外,做好農村地區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針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建立起未成年人文化活動交流中心,以弟子規、三字經、各種傳統文化故事為基礎,推動農村文化教育工作的開展,打造堅實的未成年人文化基礎和道德基礎[6]。
以農民為本位的行動原則。政府相關部門和學者需要和農民換位思考,不以農民為主位而構想的振興規劃是脫離實際的。如鄉村獨有的“串門”的交流和溝通的生活方式,其形成的條件之一就是鄉村的布局和院落建筑特點合乎農民生產和生活的活動半徑和軌跡,如果鄉村規劃中不考慮農民群體的實際需求和長期的生活習慣,“串門”將直接消亡在規劃之中。科學把握鄉村差異,積極謀劃和探索適宜鄉村實際特點與需求的路徑,才是實際有效的鄉村振興模式28。以人為本在鄉村規劃中重點是以農民為本,以鄉村文化為本。尊重農民,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是中國鄉村治理的特色,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最佳顯示。
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城鄉規劃建設工程是一項改善居住環境的重點工程,其中對于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是關鍵。首先要明確土地資源利用的重要性,分析其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加強管理水平,確保土地資源的合理使用。城鄉規劃管理體制的建立是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的核心,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土地資源的管理效率才能夠穩步提升,另外,應該加強對于土地資源管理的靈活性調用,對建設和管理做好一定的預測,建設工作緊跟生活需要;同時提供一定的法律支持,減少市場上的違法混亂現象的發生。嚴格的制度是確保土地資源合理分配使用的前提,也是促進城鄉規劃建設發展進步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