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青
(江蘇省高郵市菱塘回族鄉農業農村局,江蘇 高郵 225622)
面對目前我國水稻種植面臨的問題,提出并全面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提高水稻種植質量,滿足市場需求,政府和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教育和技術培訓,發展綠色生態水稻的種植技術、提高我國水稻種植業的競爭力、走向國內外市場、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在發展水稻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殺蟲劑,不僅提高了生產成本,還帶來了環境的污染。而且病蟲害也越來越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綠色水稻的種植技術得到了持續的推廣和應用,既能保證產量,又能提高品質。目前,水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品質、抗旱性、抗倒伏性和抗病性等方面。在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水稻育種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有很多先進的綠色耕作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推廣。
根據對我國農產品市場的分析和調研,我們發現,在我國的農業市場中,水稻種植占了最大的比例,自古以來,我們對水稻種植的投入都是最大的。目前,由于我國的水稻生產存在著一些問題,一些地方的農戶過分強調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社會的利益,導致了耕地的浪費,水資源的浪費,生態環境的破壞,從側面上影響了水稻的生產。
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以水稻為主,而在農村,由于稻米回收、稻米的價值設置過低,導致了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無法滿足農民的基本需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種植技術的落后、缺少國家的扶持、管理等原因,使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綠色水稻生產技術要求高,需要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技術支撐。首先要選好種植地,要對稻田進行管理,不合格的稻田不能用于綠色水稻,要選擇弱酸性土壤進行綠色稻田的栽培。而目前,我國從事水稻生產的農民多為40~60歲,受教育水平較低的農民普遍存在,因此,這種觀念不健全、技術水平低下的農戶,對推廣“綠色水稻”技術有很大的影響。目前,我國的綠色水稻生產技術還不夠成熟,技術水平和技術水平都很高,農戶難以接受,而且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
傳統的水稻種植技術,不但容易發生病蟲害,還采用化學藥劑控制病蟲害,不但會降低水稻的質量,還會對土壤和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同時還會增加害蟲的抗性。另外,農藥的使用也會對水稻生產造成一定的成本投入,從而影響到農民的經濟效益。而采用“綠色水稻”技術,不但可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還可以減少使用殺蟲劑,從而可以降低水稻生產成本,防止對稻米品質產生負面影響,有利于環保和生態的健康發展。
傳統的水稻生產工藝對肥料的依賴性很強,需要大量的肥料來保證其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大量施用肥料會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使土壤和水體的生態平衡受到損害,同時還會使水稻的生產成本進一步上升。而采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可以大幅度降低肥料使用,降低對肥料的依賴性。在保證水稻正常生長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化肥,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而且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而且對土壤和水體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的水稻生產往往是漫灌,造成了大量的水資源浪費,而且很難保證產量。采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可以提高水稻的抗旱性,減少其在生長過程中的需水量,從而減少了灌溉工作,并可節省水資源。這對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近幾年,人們對健康的認識越來越高。“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對于提高稻米品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綠色水稻”技術,可以降低農藥和肥料的使用,防止污染,提高水稻的質量。同時,由于綠色食品日益受到重視,市場對綠色稻米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其市場售價比一般大米要高,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經濟效益。
在以“綠色”為目標的水稻生產中,重點關注與之相應的、符合綠色標準與要求的新品種。在選育時,要保證其適宜性、抗逆性、生產性能,從而保證其具有優良、高產、抗性(抗病、抗蟲、抗性)、生育期適中、穗大粒多的特性和優勢。要盡量選用優良的雜交品種,這樣才能發揮出最大的生產能力,達到無公害的效果。“良種”也要用“良法”,即旱地育秧、機插、無公害、超高產一體化技術,選擇優良品種,采取優良方法,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的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這樣可以呈現出更加良好的綠色水稻種植效果。
在綠色水稻的生產中,還應注重對壯苗的科學、合理的種植,以保證其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的明顯提高,并重點針對生產中遇到的各種氣候災害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適期早播,一般溫度在12℃以上為宜,也就是400m以下的地區,三月十日之前播種;400m以上的地區,最適宜于三月十日至二十日播種。實行旱育機插秧的,于三月十日之前完成。無論是旱地還是水田,在適宜的時間范圍之內,都要盡早進行。避免四月的低溫寒害,造成幼苗死亡。在播種時,要嚴格控制播種質量,采用最高效的機械播種方式,并嚴格按照相應的播種方法進行育苗。按照十步育秧的方法進行,為了避免蟲害和其他問題,于洋地塊周圍要用相應的竹筒鼠藥作為誘餌,并對家禽造成的傷害進行防治。
對綠色水稻的種植,要從根本上加強苗期的管理。在出苗期間,要注意保溫和保濕,可以采用薄膜封閉的方法,讓秧苗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生根更快,而且要仔細地觀察幼苗的生長狀況,尤其是在旱地育苗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秧盤的土壤濕潤,一旦發現秧盤的土壤變得發白,或者缺水,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
在水稻育秧階段,應根據氣候條件適時進行除草。不管是旱地還是水田,都要看秧苗的生長情況,如果秧苗的生長情況不好,就多施1~2次,如果情況好的話,就少用。在育苗期間,要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施肥,注意防治,同時在藥劑中添加0.5%~1%的磷酸二氫鉀化肥,以促進其生長,預防病蟲害。
在綠色水稻生產中,做好整地工作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整田時,要保證水稻表層的平坦,根除雜草,保證后續灌溉工作順利進行。
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地塊的實際條件,使機耕技術在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從而降低耕種的費用。大春收獲后,要注意適時整地,保證冬季稻田的水分,以達到根除雜草的目的,保證來年有足夠的水源。
機插:在幼苗35~40d的時候,抓緊晴天進行播種,宜早不宜晚,以5片葉片為宜。人工育苗:在旱地播種時,可以采用機械插秧;而水育秧一般在40~50d內進行,也就是在5~7片葉子的時候進行早栽。
在實施綠色水稻生產技術的過程中,重點抓好綠色肥料的施用,保證化肥的推廣,并使有機肥和復合肥優化配置科學合理的搭配,進而為水稻更加良好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支持。
要做到土壤和葉面的肥料相結合,保證氮、磷、鉀的比例達到最好的平衡,一般是1:0.5:1.2,同時還要保證鋅、鈣、硼等元素的含量。
5.1.1 新媒體
首先,要擴大推廣渠道,加大新媒體如微信、微博等,利用傳統廣播、網絡、微博等媒介的推廣力度,使農民了解到“綠色水稻”的優勢,提高其推廣綠色水稻的積極性。其次,要深入到農業生產中去,開展田間工作,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對“綠色水稻”的認識。最后,讓廣大消費者認識到“綠色水稻”的優越性,從而提高綠色大米的需求量。在市場導向下,農民將會積極運用“綠色”水稻的種植技術,從而提高“綠色水稻”的推廣效果。
5.1.2 傳統媒體
傳統媒介在推動綠色稻米技術的發展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宣傳綠色水稻的技術,可以通過電視等方式來進行,但這種宣傳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電視、廣播受眾相對較小,對其宣傳的內容也較少。
5.1.3 新舊媒體結合
首先,建立農村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建設農村公益性網絡服務平臺,大力推廣“綠色水稻”技術,使農民全面掌握“綠色”種植技術;其次,整合網上期刊。在推廣綠色水稻技術時,要充分利用新興媒介的優勢,通過整合的方式,拓寬宣傳渠道。例如,利用農業生產渠道進行“綠色水稻”的推廣,將先進的“綠色水稻”技術觀點通過網絡發布到權威的網絡平臺,從而使“綠色水稻”的生產更加全面、科學。加強新媒體與舊媒體的融合,拓寬新媒體的傳播途徑。新老媒介相結合,是促進綠色種植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提升推廣員的綜合素質,是保證推廣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的重要環節。由于我國目前從事綠色水稻的技術推廣人員數量較多,總體素質不高,一些人員的專業知識、技能、實踐經驗、創新意識、交流溝通能力、應急處理能力等問題,使得推廣工作的水平很難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必須從招聘、考核、培訓、工作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強化,健全管理體制,嚴格執行相關制度,強化監督,保證所有在崗推廣人員能夠勝任工作,同時能夠全身心地投身于推廣工作。
為了保證綠色水稻的推廣,必須要在實際操作中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相應的技術、裝備和技術人員,讓農民更加了解綠色水稻的種植技術的優勢和應用價值,并且在實踐中體現出應有的技術掌握效率和綜合生產能力。
在推廣綠色水稻技術時,要將國家有關的扶貧政策、資金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成果的實際作用,將水稻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使轉化的效率進一步提升,從而通過科技的力量使廣大農戶可以得到相對應的保障和支持,體現出農戶的增產增收效果。
綠色水稻生產技術的發展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要求各有關部門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因此,要從國家層面上制定相應的扶持措施,以保證綠色稻米的生產技術。政府通過有關政策,鼓勵農民推廣“綠色水稻”,并對其進行補貼、獎勵等。派出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培訓,促進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由于缺乏對水稻綠色種植技術的認識,缺乏對其優越性和使用途徑的全面掌握。建設“綠色水稻”示范基地,是促進“綠色”水稻生產技術的一種重要手段。這樣,農民就可以在示范基地里看到有關的技術,并了解到它在質量和產量上的優越性。此外,組織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到示范基地開展技術培訓,解決農戶的問題,提高對“綠米”的了解。通過參觀示范基地,使農戶能夠親身感受“綠色水稻”的生產工藝,同時也可以在現場觀摩相關技術,提升農戶的技術水平,促進農民的種植技術。
通過研究開發綠色水稻的技術,可以使其在生產中的應用更加廣泛。首先要提供足夠的技術研究經費,并增加經費,以保證技術研究的正常進行。其次,政府要充分發揮職能,引導農業院校、科研機構等加強科研和開發,不斷改進、推廣綠色水稻技術。在發展“綠色水稻”技術時,要充分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并根據我國的實際和現實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技術體系,使之更加具有實用價值。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要大力推廣“綠色水稻”,不僅要加強農民的科技意識,而且要完善“綠色水稻”的扶持政策,要從財政、設施等方面給予扶持,要建設“綠色水稻”示范基地。大力推廣“綠色水稻”,鼓勵農民開展“體驗生活”的實踐,不僅可以增加農民的經濟利益,還提高了綠色發展和保護環境的社會效益,能夠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