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巴倉決
(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江孜鎮人民政府,西藏 日喀則 857400)
青稞在我藏區屬于非常重要的農作物,隨著近年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進步,青稞產量規模也從人工過渡到工業化,利用現代化技術高產量的發展,不僅在農業方面起著推動作用,也為更多人民帶來收入和福利。但在種植上還是有一部分人依然使用傳統的種植方式,經驗缺乏,細心不足,導致在種植過程中存在病蟲害現象,為了更有效地種植青稞,應該追求學習科學的方式來養殖,減少種植過程中病蟲害,切實的保障青稞的年產量,
江孜鎮,日喀則市江孜縣轄鎮,縣人民政府駐地。位于縣境中部,1960年建鄉,1970年改公社,1988年改鎮,鎮政府駐地宗堆居委會,全鎮總面積48.84km2,平均海拔4050m。年楚河流域屬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的年楚河峽谷地帶,地處年楚河中游北岸,海拔4040m,江孜鎮是一個商業、民族手工業、農業、旅游業、軍事重鎮。
全鎮下轄3個居委會(加日郊居委會、拉則居委會、宗堆居委會)、4個行政村(東郊村、西郊村、江嘎村、江嘎崗村)、31個自然村、現總有4076戶12309人,其中戶籍戶數2304戶和戶籍人數7105人(農民1407戶5003人、城鎮居民897戶2102人),在校生138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07戶、629人,易地搬遷68戶、224人(其中:分散12戶、37人,集中56戶、187人),低保97戶、196人(其中:農戶38戶、98人;城鎮59戶、98人);殘疾216人(其中:重度殘疾88人、困難殘疾128人)。種植業確權共有1165.03hm2、土地確權前習慣682.8hm2;2021年糧食農作物總產量 571.22萬kg,今年以來一級田34.73hm2、二級種子田55.27hm2共計136.53hm2蔬菜溫室大棚有20座、共計0.76hm2;草場面積2259.58hm2,牲畜存欄總頭數 7815(頭,只,匹),其中綿羊3456只、山羊335只、黃牛3940頭、犏牛84頭、馬211匹。
青稞簡單來說是一種草本植物,它的表面非常的光滑,主要生長在高原地區,生長高度大概在1m,但是看上去顆粒非常飽滿,顏色呈現是褐色,青稞的莖有很細的毛,跟刺一般,主要適宜清涼的氣候,可以忍受溫度低的土壤,所以青稞的耐寒性非常強,比較適應高原地區。
青稞具有高蛋白、高纖維、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糖等各種特點,對人的健康有益,再加上周期又短,深受大眾喜愛。經常吃以青稞為原料加工成的食品,對補充人體每日需要的氨基酸有重要意義。
寒冷的西藏高原導致普通的農作物很難生存,而青稞的耐寒性很強,生長期又短,高產早熟,剛好適合西藏的溫度,挺拔的青稞苗為藏族人提供了生存必需的食糧。
對青稞進行病蟲害防治主要就是為了增加收入和提高產量,因為種植戶在種植青稞的過程里非常容易出現病蟲的來襲,如果不加以管理任憑病蟲侵蝕,嚴重者影響青稞的生長,直接影響到種植戶的收入,不管對于農業發展還是居民經濟都影響頗大。因此對于青稞的病蟲害防治是最重要的步驟,要根據不同的病蟲來針對采取措施,其次還要根據病蟲暴發的季節來采取對應的對策,及時有效的防治病蟲害還能保護土壤,便于藏區幾千戶居民開采耕地,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
對于藏區種植的青稞在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的種類都比較多,例如:青稞銹病,這幾年隨著地表溫度的變化,銹病最容易發生,導致青稞銹病已經成為當下最為普遍的現象,該病主要危害的是青稞周身的葉片,其次是莖稈,少數情況會為危害到青稞的穗和籽粒上。
青稞銹病的危害一般可以分為四種情況,第一種是條銹病一旦發病嚴重時可以造成大面積的感染該病害,第二種是青稞條紋病,該病主要是屬于侵害性疾病,簡單來說是一個逐漸遞增的危害,并且在青稞成長的過程中隨時都可能發生,無固定媒介引起,主要發病癥狀是在葉片和葉鞘,如果被感染上葉片就會呈現淡黃色的斑點,清晰可見,直到嚴重時葉干枯萎,從而導致青稞植株無法正常發育,降低收入總值,第三種是青稞黃矮病,此種病害比較特殊,主要病理原因是受到大麥黃矮病毒的影響,該病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蚜蟲傳播,發病癥狀是葉尖發黃,并且面積比較大,嚴重時直接延展到葉片的基部,從為引起植株的發黃和矮化,使之不能正常生長。第四種是白粉病,雖然白粉病并不是一種常見的病害癥狀,但是在西藏還是容易出現,主要集中在西藏的林芝等地區比較嚴重,嚴重時還會損傷青稞的葉片,使得病原葉片表面呈現一層粉狀病毒。
青稞在生長過程中,很多種植戶依然按照傳統的種植模式,缺乏科學種植知識,使得很多病毒害呈現高發的趨勢,這不只是對青稞的產量有影響,也給種植戶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因而有必要分析各類病蟲害的特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證青稞的產量。
一般青稞蟲害分為地上害蟲和地下害蟲兩個區別,在西藏地區,地上蟲害主要是飛蝗,喜馬象甲還有紅蜘蛛等等較多,不同的時節,會有不同的害蟲,種植戶對于病蟲害的防治時間和方式都不同,如有分不清時,可以對青稞進行綜合防治,全方面預防,減少蟲害感染率。
其次是地下蟲害,因為在地下,所以養殖戶對這類病蟲很難發覺,如果肉眼能看到的,那么此種病蟲對青稞的侵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范圍,這種情況已經無法對其進行防治,損害青稞的生長,因此養殖戶最有效的方式是在播種和選地的時候就進行科學防治,可從一定程度上減少地下病蟲的泛濫。
6.1.1 農業防治
青稞在藏區占領著重要地位,也可以說是藏區人民的基本口糧,因為很多種植戶對此的防護能力不強,導致病蟲害泛濫,因此對病蟲的防治方法如下:
第一,最好的防治手段是根據地理條件來選擇合適的抗病品種,第二,是在選地上下功夫,要在播種前分析地勢的作物類型,種植戶要制定合適的整地方式,要做好調查該地之前是否播種過小麥,除草工作不能馬虎,種植戶要保證種植青稞的土壤肥沃。第三,在面對降雨量較強時,還要做好田間管理技術和排水,降低田間的濕度,防治蟲鼠蟻增多,降低青稞患病的概率。第四,種植戶要加強青稞的栽培和對田間的管理,特別是在抽穗期間開始,種植戶就要經常檢查田間是否有病穗,如果有要及時拔出處理,對拔出的病株進行燒毀,降低其余青稞患病率。第五,種植戶要加強田間的管理,主要工作內容是有效消滅害蟲,要根據當時的季節變化進行土地翻灌,要保證耕地的深度要達到15~20cm。這樣在冬季氣溫降低時,能將病菌凍死,降低病蟲害對青稞的侵害。
6.2.2 化學防治
現在市面上最安全有效的是種子藥劑包衣,這個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所研發出來為農業增收的技術產品,利用種子包衣播種后的種子,可以迅速吸水膨脹,也是對病蟲害的防治關口。它可以有效地防治黑穗病、條紋病、黃矮病等等,防治方式是控制蚜蟲來實現的。
也可以利用滅菌唑和戊唑醇來對病蟲進行防疫,前者它是一種三唑類農藥,特點是滅菌范圍廣,并且安全性較高,后者是屬于傳導性,可以有效防治依附在種植表皮的害蟲,也可以吸收到植物的內部,殺死體內細菌,較好預防葉部病害所帶來的危害。
6.2.1 地上害蟲農業、化學防治
地上害蟲主要在青稞的表面或者是農田間,對于這類病蟲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進行防治,第一是采用農藥進行噴射或者是澆灌,第二是根據青稞的數量來選擇合理的農藥,按照用途可以分為殺蟲劑,除草劑,殺軟體動物系多種多樣,農藥的劑量要根據病蟲害的數量以及蟲口密度來合理調劑,并不是農藥越多越好,要合理運用以免造成青稞的損害。例如對地上害蟲喜馬象甲為例,在面對該蟲害的初期就可以進行農藥防治,前后施藥3~4次即可,就可以有效地去除地上害蟲,不會損害青稞的基部。在施藥上可以選用濃度2.5%的氰菊酯乳油,30ml/667m2,兌水17.5kg噴霧等可防治有效預防喜馬象甲。
6.2.2 地下害蟲農業、化學防治
許多地下害蟲,養殖戶根本無法用肉眼可見,一旦發現時青稞也已經被侵害大面積,所以地下害蟲不能忽略掉。其中主要治療方式是
(1)種子處理,用辛硫磷乳油和水進行調節,適量地噴發在種子上進行堆悶12h左右即可播種。
(2)藥劑灌根,簡單來說就是對比較嚴重的范圍進行灌根。為防治病蟲害侵害根本。
(3)可進行冬灌、滅幼蟲、秋翻殺滅蟲卵,在早上種植戶可以在植株的周圍進行害蟲捕殺,一旦發現可以及時地灌水,以防治地下害蟲。此外可以選用濃度3%的土壤殺蟲顆粒劑1.5kg/667m2,拌細土17.5kg,翻地后均勻撒于地面,其次可以耙地以防治地下害蟲和藥效的揮發。
以上我們分析了病蟲害對青稞的危害,所以當地居民在種植青稞的時候一定要找好地勢,必須以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種植青稞,必須結合季節氣候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青稞的存活率,增加年產量,提高居民收入,促進農業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