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世民,李香鵬,姜柯君,李 洲,張恒軍
(煙臺市芝罘區現代海洋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山東 煙臺 264000)
所謂海洋漁業就是對海洋資源進行人工干預,也就是對海洋動植物實施合理的捕撈與增殖活動,通過這種方式來對海洋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海洋漁業的發展同樣需要與人們的生活需求相匹配,既要滿足人們的生產所需,有需要保證水產品的整體安全性,通過合理調控來保證海洋水質,推動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就現階段的海洋開發情況來看,我國在海洋資源利用與開發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陷,而發現在海洋資源利用方面的缺陷并能夠進行有效的改善對于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滿足人們生活需要有著重要的意義。該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合理發展海洋漁業能夠使得人們的飲食結構更加合理、健康。由于海洋動植物中含有多種礦物質以及各種微量元素,加上豐富的蛋白質能夠滿足人們生存所需,有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與此同時,在優化海洋漁業發展的過程中,還能夠促進其與各生產企業的協同合作,從而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其次,在探索海洋漁業的作用的過程中,還會發現其在醫療以及裝飾等方面的作用,帶動人們醫療水平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存壓力逐漸增加,而休閑漁業的發展便能夠有效緩解人們的精神壓力,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
現階段,由于我國漁業發展速度較快,發展范圍較廣,導致對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速度加快,而海洋生物的繁衍明顯跟不上人們的捕撈速度,這就造成了漁業資源儲量顯著降低。同時,由于人們的生產需要,導致各區域的水資源遭受嚴重的污染,水質惡化造成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改變,進而導致海洋生物的種類與數量急劇降低。根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如果海洋捕撈與海洋污染問題仍然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理與緩解,必然使得海洋生物的種類以及數量都顯著降低,增加滅絕的風險。而近幾年,我國海洋漁業資源已經嚴重退化,制定并建立科學有效的發展體系顯得尤為迫切。由于海洋資源的自我恢復能力有限,如果一味地開發而且不重視對重點海域或生物的保護,必然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為此,我國已經頒布并實施了重點保護水域以及禁漁期等相關保護措施,也就是海洋漁業資源保護的相關法律。該法律體系中不僅包含了水質以及水域的保護,還包含了水產養殖的相關規定,但是該法律體系的可行性并不高,而且缺乏科學的規劃與管理方案。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便是各個部門的溝通不夠及時和明確,所形成的法律規程也不夠具體,進而降低了其可行性。所以,實施科學、合理的可持續發展規程與法律對于優化海洋漁業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我國的海洋專屬經濟區水域面積是非常大的,達到了472.7萬km2,所蘊含的漁業資源相對較多,尤其在西沙以及南沙島礁附近更具備了較大的開發潛能。在北太平洋漁場內,我國專屬的水產資源也相對豐富。與此同時,在該漁場內實施捕撈作業的單程航線一般在三天以內,捕撈成本基本與近海的捕撈成本不相上下。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首先,海洋水質受到的污染相對嚴重。由于我國海洋專屬經濟區水域具有相對封閉的特點,一旦水質受到破壞和污染,則很難通過流通進行消化和排出,通常都需要原地進行沉淀和處理,也就是說我國海域的抗污染能力相對較低,這就直接影響著我國的海洋漁業的發展和產品質量。其次,由于我國的海洋漁業管理體系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導致我國的整體漁業市場競爭力相對較低。我國的漁業企業規模較其他先進國家的規模小一些,遠洋船隊數量少,這就造成漁業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在當前環境下,國內外的水產品市場發展還是呈現出很好的局面的,大部分的漁船在回港前,其水產品就基本被預訂了。當漁船回港后,通常會進行設備維護和檢修,或者待休漁期后再進行捕撈作業,對于海洋漁業企業來說,其出海作業的時間直接決定了其整體經濟效益的發展情況。近幾年,由于受到了疫情等突發事件的影響,大多基礎性物資的價格呈現出下降的局面,這就給漁船的建造和維護提供了便利,使得漁業企業的維護成本降低。漁業企業也可以趁此機會來進行建造和整頓,完善其漁船設備和設施。
很多人認為,在社會生產與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其實,只要在生產發展過程中,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就能夠做到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如果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勢必會造成資源枯竭,導致社會無從發展。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存在很多地區和人員一味地為了個人眼前利益而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大肆捕撈和索取,破壞了生態平衡。然而,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的生產能力并不是單獨依賴于某個人或某個地區,而且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這就需要提升所有人的海洋漁業資源保護意識,并樹立共同保護的理念,同時還需要輔助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以及國際公約來加強對漁業資源的治理與保護,力求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海洋漁業資源水平下降很大程度上與海洋水質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加強對漁業水質污染的治理力度,并嚴格處理海洋周圍的廢棄物處理對于促進海洋水質恢復以及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開展海洋生態保護工作的過程中,應該鼓勵除政府部門以外的機構或部門制定并實施科學的語言資源監管制度,并且由政府部門適當給予多方面的支持。隨著我國工社會工業化的發展,工業污染狀況嚴重,部分海域頻發海洋魚類批量死亡的現象,造成嚴重的海洋資源浪費現象。與此同時,由于工業生產所造成的海洋生態污染很難準確的判定污染時間,給取樣工作帶來不小的難度,為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水體污染問題的治理力度,并能夠準確及時地采取相關治理措施,以促進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
我國為保護漁業資源,早在2002年就審核實施《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旨在保護、合理利用漁業資源,控制捕撈強度,維護漁業生產秩序,保障漁業生產者的合法權益。2013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以下簡稱《漁業法》)第四次修正后,全國各地紛紛出臺相關辦法,對本地漁業捕撈作業提出了更為嚴格的限制。為此,我國應在嚴格執行現有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積極完善捕撈業準入制度,開展近海捕撈限額試點,嚴格控制近海捕撈強度。同時,應該堅持發展資源養護型海洋漁業政策,大力推進近海漁業資源養護,加大海洋生物增殖放流力度,加強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建設,通過建設一批近海海洋生態修復示范區,保護重要水產種質資源和珍稀瀕危海洋生物,實現海洋漁業資源的生態修復。而且,積極推廣漁業生態標簽制度,可以從市場一端誘導生產者采用環境友好型作業方式,達到養護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最終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海洋漁業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改善直接關系到海域漁民的民生與工業經濟和港口經濟的發展狀況,所以,快速有效地解決海洋漁業資源的健康發展問題已經發展成為當今社會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這就需要在海洋漁業資源修復與治理的過程中,通過增殖放流、工業生產做到節能減排等方式來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達到社會經濟建設與海洋生態保護相協調的目的。在當今社會背景下,運用高新技術來輔助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海洋漁業資源的管理不失為一種極為有效的辦法。 通過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的應用,來促進海洋生態的修復,改善海洋水質,以適應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另外,還可以通過現代化手段來搭建海洋生物數據庫,對于優質海產品進行研究與培育,增加對其人工飼養的可能性,如此便可以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海洋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近幾年,云計算、計算機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極為廣泛,而將此類技術應用于海洋漁業資源管理,便能夠很大程度地提升其生產管理水平,為發展現代化、智能化的捕撈漁業提供基礎保障。相關部門可以利用諸多先進技術來搭建相應的數據共享平臺,并通過人工智能以及傳感器技術等實現對海洋資源、水質情況的監測,形成完整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以此來為海洋漁業的穩定發展提供基礎信息服務。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打造出更加生態、環保、高質量的海洋捕撈產業,還能夠拓寬海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其正規銷售量。與此同時,還使得海產品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給產品質量提供保障。所以,搭建并完善海洋漁業資源管理的現代化設施對于優化海洋捕撈漁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使得海洋捕撈業向著更加智能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形成綠色海洋捕撈業的發展模式。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漁業合作社,由于發展規劃并未明確,對漁船的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大部分漁業合作社通常會采用聯合作業方式,而且存在大量的作業團隊沒有母船。所以,我國要想促進海洋漁業的發展,使海洋漁業按照特定的規則與管理方案進行捕撈,就必然需要組建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水平的大型漁業企業,并加大對漁業企業的投資力度,促進漁業市場的良性發展。而在漁船實施捕撈作業時,由于存在較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為了給漁業人員提供保障,應該鼓勵保險金融服務對該行業的支持,給漁業人員提供一定的基礎保障,減少其后顧之憂。
在成立大型綜合漁業企業后,還需要對漁業企業給予多方面的支持,以提升其市場以及國際競爭力,進而帶動我國海洋漁業的良好發展。首先,加大對海洋漁業的金融服務,并提升其服務質量。通過穩定的資金支持來提升漁業企業的建設規模,使其具備建造大噸位漁船的能力,同時還能夠促進企業信譽度的提升。其次,積極引進外資來進行國內海洋漁業的建設。通過外資融合的方式不僅能夠減少或避免海洋捕撈過程中的國際爭端的發生,還能夠拓寬國際銷售市場,擴大我國海洋漁業的建設與發展規模。
為了保證我國海洋專屬經濟區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必然需要加強對專屬經濟區的監管和治理力度。通過制定一系列完整且具備一定可行性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保證海事部門能夠切實可行行使其合理的權利和職責。同時要加強海事部門的團隊建設,保證其人員的完整性與專業性,強化其海洋巡邏、搜救等工作能力,并促進海事部門與邊防部門的合作,對于非法捕撈的人員給予嚴厲打擊。在進行遠洋捕撈作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與鄰國交流和溝通,應該加強國際合作,避免不必要的國際爭端問題產生。
在治理我國專屬經濟區污染的過程中,首先應該進行大范圍地宣傳和推廣,提升全民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同時輔助健全的海洋保護法律法規,并增加其執法力度,保證法律的權威性。在治理海洋污染時,應該根據各個區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
社會的發展無法脫離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海洋漁業的發展也直接影響著我國整體社會經濟狀況。所以,為了優化海洋生態,保證海洋漁業的健康發展,必然需要重視海洋生態的保護工作,通過現代化手段和渠道推廣海洋生態保護的理念,并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