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劼
受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消化道腫瘤位居我國癌癥發病率首位,其中胃癌為其中發病率最高的消化系統腫瘤[1]。目前對胃癌預后的評估多依賴腫瘤的生物學特性,但有研究提出,在胃黏膜病理學改變過程中有多重生物因子的參與,胃癌的發展過程并非由胃癌分化程度等臨床特征單獨決定,還由各種細胞因子所提供的腫瘤微環境共同參與[2-3]。動力相關蛋白1(DRP1)為線粒體相關蛋白,而線粒體與細胞增殖、分化、凋亡過程密切相關,故DRP1 或可為腫瘤發生與發生過程中的重要因素[4-5]。三葉因子1(TFF1)則為胃黏膜保護因子,還可參與胃黏膜損傷后修復進程,既往研究發現,其在乳腺癌等惡性腫瘤中高表達提示患者預后不佳,但其在消化道腫瘤中表達意義還尚待討論[6-7]。故本研究通過分析動DRP1、TFF1 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評估其余患者臨床特征與生存情況的相關性,旨在探討DRP1、TFF1 在胃癌發生與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機制,為臨床評估胃癌患者預后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9 年1 月-2021 年6 月贛州市贛縣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參照文獻[8]經活檢、胃鏡等確診為胃癌;(2)于本院接受胃癌組織DRP1、TFF1 蛋白表達相關檢查;(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復發性胃癌;(2)轉移性胃癌;(3)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研究經贛州市贛縣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于消化內鏡下或手術過程中取約2 cm 病變處組織標本,采用甲醛液進行單純固定,固定時間應在24 h 以上,24 h 后取出固定完成的病理組織,用無菌手術刀修剪病理組織并進行脫水包埋處理,包埋完成后將標本置于-20 ℃進行冷藏凝固,石蠟凝固后將標本取出再次修剪并切成4 μm薄片,進行免疫組化染色,磷酸緩沖鹽溶液稀釋后孵育,再次使用磷酸緩沖鹽溶液沖洗后,顯色劑進行染色,使用流動清水沖洗后進行復染并封片,于顯微鏡下觀察DRP1、TFF1 蛋白表達水平。
1.2.2 分組方法 分組依據為DRP1、TFF1 蛋白表達水平,按照DRP1 蛋白檢測結果將檢測結果為DRP1 高表達和低表達,分別納入DRP1 高表達組和DRP1 低表達組。按照TFF1 蛋白檢測結果將TFF1 高表達和低表達,分別納入TFF1 高表達組和低表達組。
1.2.3 評估標準 DRP1、TFF1 病理切片均有兩位工作經驗在10 年以上的病理醫師進行雙盲閱片,應于顯微鏡下觀察5 個高倍視野后根據染色細胞比例評估,依據染色細胞比例將比例為<5%、5%~25%、26%~50%、51%~75%、76%~100%的分別記為0~4 分。再分別將無染色-棕褐色記為0~3 分,兩分值乘積在0~3 分的納入低表達組,≥4 分則納入高表達組[9]。
1.3 觀察指標 對比DRP1 高表達組和DRP1 低表達組、TFF1 高表達組和TFF1 低表達組惡性程度、腫瘤分期、淋巴轉移、浸潤深度、生存時間及隨訪12 個月的生存情況差異。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 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Pearson 相關性分析兩蛋白表達水平與患者臨床特征的相關性,繪制生存曲線,采用logistic 相關性分析兩蛋白表達水平與患者生存時間相關性。
2.1 患者一般資料 80 例患者中男47 例,女33 例;年齡42~73 歲,平均(56.95±12.18)歲。DRP1 高表達組和DRP1 低表達組,各包括42 例和38 例患者,DRP1 高表達組和DRP1 低表達組,各包括42 例和38 例患者。
2.2 不同DRP1 蛋白表達水平臨床特征對比 DRP1高表達組未/低分化、晚期、有淋巴轉移、浸潤深度已達深肌層比例均明顯高于DRP1 低表達組(P<0.05),見表1。

表1 不同DRP1蛋白表達患者臨床特征比較[例(%)]

表1 (續)
2.3 不同TFF1 蛋白表達水平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TFF1 高表達組未/低分化、晚期、有淋巴轉移、浸潤深度已達深肌層比例明顯低于TFF1 低表達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TFF1蛋白表達患者臨床特征對比[例(%)]

表2 (續)
2.4 不同DRP1 蛋白表達水平生存情況對比 隨訪12 個月后,DRP1 高表達組生存率78.57%(33/42),明顯低于DRP1 低表達組的97.37%(37/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45,P=0.011),見圖1。

圖1 不同DRP1蛋白表達水平生存曲線分析
2.5 不同TFF1 蛋白表達水平生存情況比較 隨訪12 個月后,TFF1 高表達組生存率93.88%(46/49),明顯高于TFF1 低表達組的77.42%(24/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02,P=0.030),見圖2。2.6 不同DRP1 蛋白表達水平與胃癌患者臨床特征及生存情況相關性分析 經Pearson 相關性分析可得,DRP1 蛋白表達水平與胃癌患者臨床特征、生存顯著相關(P<0.05),見表3。

圖2 不同TFF1蛋白表達水平生存曲線分析

表3 DRP1蛋白與患者臨床特征、生存相關性分析
2.7 不同TFF1 表達水平生存情況比較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可得,TFF1 蛋白表達水平與胃癌患者臨床特征、生存顯著相關(P<0.05),見表4。

表4 TFF1蛋白與患者臨床特征、生存相關性分析
既往研究發現胃黏膜的惡變過程為:胃炎-黏膜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而該種發展過程與蛋白的表達密切相關,故胃癌組織中蛋白表達與臨床特征、患者生存預后的相關性為臨床研究熱點[10-11]。
DRP1 蛋白為線粒體分裂過程中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可通過介導超螺旋結構的形成促進線粒體膜斷裂從而促進新生線粒體的形成[12-14]。本研究結果顯示,DRP1 蛋白高表達患者臨床特征嚴重程度較低表達患者更高,這表明胃癌組織中DRP1 蛋白表達旺盛可提示患者腫瘤惡性程度較高,進展、侵襲程度更加嚴重,患者預后不佳,與既往研究結果類似[15-16]。分析其原因為,線粒體功能失常為誘發惡性腫瘤,促進其增殖發展的重要因素。線粒體的融合分裂為調控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DRP1 蛋白過度表達可促進線粒體融合分裂,既往研究表明,其可促進腫瘤細胞有絲分裂進程從而誘導腫瘤細胞增殖[17]。且既往研究顯示,DRP1 蛋白高表達水平可促進腫瘤細胞的遷徙和轉移,抑制其表達可促進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遷移侵襲其余系統,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但相關臨床機制還尚待進一步研究論證[18]。
TFF 家族主要分泌于胃、十二指腸等消化系統,可起到保護消化道黏膜,促進黏膜損傷修復的作用,TFF1 蛋白為以胃黏膜上皮為主要表達場所的TFF家族蛋白之一[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胃癌組織中顯示TFF1 蛋白低表達的患者臨床特征惡性程度更高,這表明TFF1 蛋白表達水平下降可提示胃癌分化程度低下,進展、侵襲程度更加嚴重,患者生存時間更短,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21]。分析其原因為,TFF1 蛋白在其余器官中呈低表達狀態,既往研究顯示,其在乳腺組織的高表達可提示乳腺腫瘤的發生與發展[22]。但有別于其余組織器官,TFF1 蛋白有胃黏膜保護作用,TFF1 蛋白缺乏不僅可誘導胃癌相關基因的突變,還可促進胃黏膜惡變,誘導人胃腺癌細胞生長,促進胃惡性腫瘤增殖分化[23]。既往研究顯示,隨著胃黏膜惡變程度提高其表達水平逐步下降[24]。
但本研究結果還存在以下3 點不足:(1)研究樣本量偏少;(2)隨訪時間較短,統計數據顯示,隨不同時期及惡性程度的胃癌生存時間相差較大,但我國胃癌患者的總體五年生存率可達34%[25],但本研究結果僅隨訪1 年;(3)線粒體動力蛋白及TFF 家族的種類多樣,但本研究僅選擇其中兩類研究,未來應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并納入多樣線粒體動力蛋白及TFF 家族蛋白進行下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DRP1、TFF1 蛋白表達水平均可影響胃癌患者臨床特征,提示其預后,臨床應針對此,給予下調DRP1 蛋白表達,上調TFF1 蛋白表達水平的相關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