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誠
在自然界,動物為了贏得生存,繁衍種族,時刻都在進行著激烈而復雜的競爭。競爭雖然有和平式的,但更多的是戰爭式的。在戰爭中,動物不僅勇猛頑強,還會使用各種計謀。如果細心觀察,靜心品味,其中的一些計謀真像來自我國古代兵書《三十六計》。這一期,我們就來說說動物的“圍魏救趙”。
在田間的青枝綠葉上,經常見到七星瓢蟲的“倩影”。它的背面像半球一樣拱起,小而黑的頭部有一半藏在前胸的背板下面,加上機靈的復眼、褐色的觸角、黝黑的步足和深紅(或橙黃)的鞘翅,就形成了七星瓢蟲完整的肖像。由于它的鞘翅上均勻地鑲有7顆黑色的斑點,故得名七星瓢蟲。
下顎須是七星瓢蟲的主要觸覺和嗅覺器官。七星瓢蟲經常在生有蚜蟲的寄主植物上活動,當下顎須觸到蚜蟲時,迅速用上顎咬住,吞食蚜蟲。如果下顎須沒有觸到蚜蟲,即使蚜蟲就在眼前,七星瓢蟲似乎也不能發現。七星瓢蟲的成蟲和幼蟲都取食蚜蟲,但因蟲態不同,口器結構不同,取食方法也有差別。成蟲取食時,通常將蚜蟲咬住,經過口器的簡單咀嚼后,將蚜蟲軀體、附肢等完全吞下。初齡幼蟲因口器小,吞食力差,取食時常在蚜蟲體上咬一個孔,吸食汁液,最后留下蚜體殘殼。1只七星瓢蟲成蟲,平均1天能吃棉蚜100只左右,菜蚜147只,杏蚜59只。
七星瓢蟲是消滅農業害蟲的“驍兵強將”,但有時也會大敗而歸。這一回,七星瓢蟲就出師不利。正當其“縱隊”爬上棉株消滅蚜蟲的時候,突然半路殺出一群“程咬金”——螞蟻蜂擁而至,它們擺動著細長的觸角,攔住七星瓢蟲的去路,并動手動腳,甚至啃咬七星瓢蟲。七星瓢蟲寡不敵眾,只好退卻。實際上,螞蟻主動攻擊七星瓢蟲,既非見義勇為之舉,又無攔路搶劫之疑,而是隱藏在螞蟻和蚜蟲之間的特殊關系導致了這場蟲間混戰。
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立團隊聯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瑞士紐沙泰爾大學等國內外團隊在《當代生物學》發表論文,揭示了螞蟻和蚜蟲更隱秘的溝通機制。
蚜蟲喜歡吸食植物汁液,并從中攝取需要的氨基酸。但植物汁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低,糖分含量高,所以蚜蟲只好將過量的糖分排出體外。這些甜蜜的“排泄”,就成了螞蟻最喜歡的瓊漿玉露。螞蟻也不白吃,它們會盡可能保護柔弱的蚜蟲免受瓢蟲等天敵的侵害。在螞蟻的照顧下,蚜蟲種群往往能快速發展壯大。
為了使蚜蟲分泌更多蜜露,螞蟻經常用棒狀觸角敲打蚜蟲的腹部。更重要的是,螞蟻會不遺余力地建造“牧場”來保護蚜蟲,就像為了喝牛奶而飼養奶牛一樣。螞蟻在生有蚜蟲的植物莖稈上抹上泥土,蓋一個小土屋。這樣一來,蚜蟲就可以自由地刺傷和吸取植物的汁液,而螞蟻守衛著小土屋的出入口。
當一個“牧場”里蚜蟲太多時,螞蟻會把蚜蟲帶到一個新的“牧場”。螞蟻也會把蚜蟲的卵放在巢里過冬。春天,蚜蟲孵化時,螞蟻會小心翼翼地把它們送到嫩枝上生活,就像人們把牛牽到綠草叢。
蚜蟲有許多天敵,七星瓢蟲就是其中之一。當發現危險時,蚜蟲的腹部末端會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即報警信息素。螞蟻收到蚜蟲的報警信息后,自然會挺身而出,為朋友,更為了自己。
正是有了這種唇齒相依的利益關系,瓢蟲雖強,但難達目的;蚜蟲雖弱,但種族昌盛,這或許就是自然界生態平衡的奧妙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