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江蘇:南京市翠屏山幼兒園)
記得在一天的美術活動中,有幼兒提出:“我們現在用的紙都是從哪里來的?沒有紙之前我們用的是什么呢?”這個疑問頓時吸引了其他幼兒的好奇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分享著自己的看法。可他們都不太確定,于是就去問老師,老師這時也裝作不知道的樣子。這時有幼兒就說:“那我們回家上網查查,網上什么都知道。”于是,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利用多媒體資源、去圖書館等渠道了解了紙的由來,并在此過程中用繪畫的形式將紙的演變過程記錄了下來(結繩記事—甲骨文—竹簡—手抄本—活字印刷術—彩印—電子書),最后大家在班上分享著自己的小收獲。
當幼兒知道了原來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后,有幼兒提出:“我們不知道紙是怎么造的啊!”于是,大家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最后大家通過投票決定(畫正字)向爸爸媽媽尋求幫助。第二天,幼兒在父母的幫助下帶著圖片、照片、繪本和海報在班級再次進行了分享。
通過分享幼兒知道了原來造紙是要經過制漿、調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于是幼兒也想造紙,首先就是需要工具,那到底需要什么工具呢?
1.園內找
當幼兒正為工具發愁時,哲哲說:“我那天在戶外游戲時看到柵欄邊上有個大框子,我們可以去看一看。”這個想法立刻得到全班幼兒的呼應,于是大家吆喝著,興高采烈地出門了。
2.園外找
幼兒在幼兒園找了很久后,還是沒找到心目中比較合適的工具,有了前幾次的經驗后,這次幼兒主動向家長反映了這個情況,于是在家長的幫助下,他們收集到了一些材料。
3.還有一些材料沒收集到
當幼兒整理自己所收集到的材料時,他們發現想要的材料仍然沒有找到,有些工具的作用都不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為兒童提供多種適宜的材料,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游戲材料的投放對幼兒活動的影響和教育目標的實現起著重要的作用。于是,經過與幼兒商量討論后,大家決定請家委會幫助我們完成“心愿”。在家委會的幫助下,我們收集到了造紙膠、漏勺、造紙框、專用顏料、亮片、濕紙漿、脫水紙漿等材料。經過一番努力,材料全部收齊后,幼兒根據個人的需要和興趣自主選擇了不同的工具進行探索,他們在摸一摸、看一看、敲一敲、搖一搖中感受這些工具的魅力。
當幼兒探究完工具知道了每個工具和材料的作用后,終于迎來了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造紙”。他們有的把樹皮撕碎,捶成紙漿,有的把水和紙漿攪拌在一起,幼兒分工合作,操作的過程中不時傳來陣陣歡笑和尖叫聲,可是當他們按照所了解的步驟一步一步進行時他們發現,造出來的紙卻跟他們想象中的不一樣……涵涵說:“這張紙太薄了,會不會是我們的紙漿用得不夠呢?”“我覺得有可能是這樣。”小趙說,其他幼兒聽后覺得也有道理,但不確定是不是這個原因。于是師幼進行了討論,經過一番討論后,大家認為可能是沒有搖晃均勻。于是,幼兒帶著疑問進行了第二次嘗試。
當幼兒放入充足的紙漿等待紙晾干以后,發現原來紙的薄厚程度跟用多少紙漿有關系,所以他們非常開心。這時,周曦和就用手把它摳了下來,但等全部摳下來后,幼兒說:“這怎么爛掉了”,周曦和說:“我已經很小心了,為什么它最后還是壞了?”剛解決了紙的薄厚的問題,他們又迎來了新的難題:怎么樣完整地把紙取下來?于是,他們分組開始了第二次造紙。這次等晾干后沒有人去處理,劉浩宇就說:“我來看看。”他把手中的造紙框翻來覆去,在這個過程中,兩只手一上一下地進行拍打,按壓,過了5分鐘,這張紙終于被完好地取了下來。幼兒看到后不禁大聲地歡呼起來。
因為是分組進行的,其他組的幼兒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第2組“老師,我們這組的紙邊上不是很整齊。”“對,它不像A4紙邊上很整齊,可我們這張不是。”……于是,這個問題引來了其他的幼兒,有幼兒說:“是不是你們在造紙的時候邊上忘記鋪上紙漿了。”“哦,是的!我們只在中間鋪上了紙漿,邊上我們都沒有鋪,那我們再造一張看看吧!”于是,第2組的幼兒在同伴的幫助下解決了紙邊緣不整齊的問題。
等所有的紙干了以后,教師把幼兒造的紙一起拿出來欣賞。“怎么都是白色的紙?”“我喜歡紅紙。”“我喜歡綠色的。”“我也喜歡綠色,我還喜歡紫色、藍色。”……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交談著,因而就有了接下來的話題:有顏色的紙怎么做?于是,大家開始在班上尋找各自喜歡的且能夠溶于水和造紙膠的顏料。經過一番努力和嘗試,幼兒終于做出了一張張五顏六色的紙。
當不同顏色的紙晾干后教師和幼兒共同欣賞了這些紙,在談話的過程中有幼兒提出:“我覺得還是少了些什么。”“那你想怎么改造呢?”“班上有一些干花和亮片,我想放上去,看看是什么樣子的?”于是,我們根據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自己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晨晨不停地提醒同伴:“抄紙的時候要在水中輕輕擺動,這樣紙漿才能均勻地鋪滿整個網框。”只見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不停地、反復地搖晃抄盆里的紙框,一遍又一遍地抄紙、倒掉、再抄紙,經過十幾次的重復后,大家終于搖晃到一張比較均勻的紙,幼兒自發地加了些干花和亮片,操作完后將其放在了太陽底下晾曬。
在這個連續而又深入的探究過程中,幼兒的學習經歷了了解紙的特性—紙從哪里來—薄薄的一張紙—怎么取紙—紙的邊緣不整齊—有顏色的紙—亮片干花紙—樹葉紙—彩虹紙,幼兒在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了成功感和滿足。除此之外,幼兒對紙的特性和紙從哪里來的認識、造紙的過程中需要哪些工具、具體怎么造紙以及表征水平、解決問題的態度、同伴間的合作等都是本次活動中推動幼兒發展的核心經驗。縱觀整個活動,幼兒是投入的、專注的,思維是創造性的,情緒是愉悅的,學習是有深度的。
本次案例來源于幼兒的問題,項目活動“‘紙’想和你玩”的內容更是基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開展的,教師所做的僅是觀察、分析、跟隨、引導,再回歸到觀察。了解他們“現在”的發展狀況、已有經驗和需要,然后生成活動開辟新的探索與學習,促使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展。紙的特性和造紙在成人看來,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然而對一群大班的幼兒來講,要解決這些問題并不容易。他們主動、深入、持續地學習,可謂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探究過程。
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在小組科學探索過程中自然發生的,同時也是在教師隱形的支持和推動下完成的。回顧整個科學探究活動,教師也經歷著艱難的心理考驗,也曾迷茫和矛盾。譬如:教師發現在抄紙的過程中,幼兒不知道要將紙框放平才能造出平整的紙。但經過理性的分析,教師認為這是由幼兒的認知特點決定的,因為兒童的認知是建立在直接感知、親身經歷的基礎之上的。當幼兒提出要造五顏六色的紙時,教師也擔心幼兒不能完成挑戰,想過給予“上前幫助”。但瑞吉歐的理念提醒著教師:要退在幼兒的后面,要放手給予幼兒更多的機會。所以我才會聽到幼兒精彩的討論,看到幼兒無限的創造力的表現。
在本次活動中,我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空間,巧妙引入適度的“困難”或“問題”,創設有真問題需要解決的游戲情境,通過討論、陪伴、調整環境材料等方式引發、支持幼兒持續深入地探究和學習。教師創設寬松愉悅的游戲氛圍,幼兒自主選擇游戲的伙伴、游戲的材料,積極探索和思考,用所學知識和習得的經驗解決了一個個問題。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和發展,在教師和家長的協助下,他們自己嘗試了簡易的造紙術,不僅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鍛煉了動手、動腦能力,還加深了他們對紙的了解,揭下了紙的神秘面紗。
此次探究活動由小見大,形成連續、靈活、滲透的呼應式課程,充分尊重和保護了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幼兒之后的小學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幫助幼兒逐步養成了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