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華 (福建:南靖縣山城中心幼兒園)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育中,教師要善于從幼兒的心理特征、學習需求,以及已有的科學感知積累、經驗水平等諸多要素出發,采取游戲化策略來構建科學領域教學天地,這無疑是踐行新課改精神、凸顯教學時代性的體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從科學領域教學實際出發,從幼兒園游戲化課程實踐探索開始,精準地把握科學學習與科學游戲之間的聯系,進而設計一系列科學游戲學習體驗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會觀察,學會動手,學會分析與思考,學會與同伴互動分享,使他們得到良好的科學啟蒙教育,為未來順利地學習小學科學打下良好基礎。
優化幼兒科學探索學習,使之成為他們比較喜歡的科學游戲活動,是非常理性的思考,也是較為明智的選擇,這對于幼小銜接中的科學教育是大有裨益的。陶行知先生曾告訴教師——大自然是兒童的活教材,是兒童科學探索的根本所在。“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一個智慧型的教師不是僅教給幼兒知識,而是要讓他們手動起來,大腦思考起來,從活動中、探索中獲得最基本的知識,積淀好科學文化感知。
立足兒童所生活的環境,依托他們所熟悉的自然場景,設計科學探索游戲學習活動,是幼小銜接中幼兒科學領域學習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把科學探索滲透在幼兒的各種游戲活動中,讓他們通過觀察、動手、交流、分析等活動,實現必要的科學學習生成,促進幼兒科學認知積累,為他們未來科學學科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利用下雨時節,組織幼兒開展“雨的秘密”科學探索學習活動。教師讓幼兒走上街頭,走向田園,走進幼兒園的小花圃等場所,讓他們在真實場景中觸摸雨,在具體的感受中感知雨,在同伴互動中認識雨,在親子互動或其他社會體驗中初步認識雨。幫助幼兒較好地走進雨的世界,為他們后續科學學科學習中“水的變化”打下基礎。
對上述活動的思考可知,教師要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引導幼兒進行必要的學習探究。例如,指導幼兒觀看《小雨滴旅行記》等少兒科學宣傳片,讓他們在相關的畫面中感知小水滴的存在,體會到水滴的形態變化。
結合觀察學習活動,教師要組織幼兒開展必要的科學探索學習游戲,如指導幼兒開展小組合作,探尋小水滴的三種形態變化之旅;又如指導幼兒從冰箱中取出小冰塊,把這些小冰塊放置在一個個敞口的容器中,鼓勵幼兒合作學習,觀察其間發生的現象。這樣幼兒會發現,冰塊“冒氣”了,形成一層肉眼可見的霧,不一會兒,這些霧氣也逐漸濃郁起來,形成一個個小雨滴。此時,教師引導幼兒聯系前面的科學宣傳片,幫助他們更好地感悟水滴的變化以及雨水的由來。在如此情境下,幼兒就能興致高昂地投入后續的系列探索游戲學習中,并通過同伴間的互動,較好地學到相應的科學知識,促進科學探究能力的初步發展。
重視幼小銜接中幼兒科學素養發展,教師就要實施科學領域游戲化課程教學,并將其貫穿到幼兒的整個科學探索學習之中,以游戲助力課程教學,激發幼兒科學探究的活動興趣,為他們后續科學學科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教師若能如此細致地思考,勢必有助于激發幼兒科學游戲學習的興趣,提高參與熱情,實現想象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合作學習意識的較好發展,為深入小學學習提供必要的經驗積累。
利用游戲幫助幼兒走進科學探索世界之中,讓他們在游戲中感知科學現象,學習實驗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使對應的科學知識感知變得更厚重,相應的學習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例如,在中班科學探究活動教學中,教師圍繞“泡泡都是圓的嗎”這一主題,創設一定的游戲學習、活動體驗情境,讓幼兒在玩中學會觀察,學會整理觀察中的現象,并學習與同伴交流,或請教家長、老師。如此開展游戲體驗學習,使幼兒較好地融入該主題游戲活動,從中了解“泡泡都是圓的嗎”的科學原理,形成一定的游戲探索學習體驗,為升入一年級的科學學習積累方法,形成科學探索思維。
為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完成必要的科學游戲學習體驗,教師要圍繞課題,鼓勵幼兒用好游戲活動經驗,進行實踐探索和討論學習。當然,要想讓幼兒較好地融入科學領域學習探究活動,就要結合科學課程設置,圍繞教學內容的編排,以及幼兒擁有的科學學習活動經驗、方法和能力等,靈活地設計系列科學體驗性游戲。
在幼兒進行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分享之后,教師還需引導幼兒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安排小組游戲體驗——進行吹泡泡、看泡泡、說泡泡比賽等,讓幼兒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游戲學習中,以此形成更為豐富的活動體驗,感受科學游戲的魅力,體會游戲背后的科學原理。這樣的教學實踐,不僅有助于幼兒較好地激活自身生活經驗,以及對應的科學感知,促進幼兒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學習意識生成,還有利于幼兒科學思維雛形形成,為他們升入小學后的科學課程學習提供支撐,為他們科學素養全面發展筑牢基礎。
根據幼兒對角色活動區域喜愛這一特點,教師可以把科學領域的相關活動聯結到角色區域上,通過設定“小小科探員”“我是最棒小研究員”等角色,讓幼兒參與熱情高漲,學習勁頭更足。這種改變活動方式、變化活動行為的舉措,能促進幼兒對科學探索充滿興趣,使他們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更有主動性,更具活力。
設計和開展科學游戲活動,教師要認真地解析學情,把握好幼兒的科學感知積累水平,以及科學探究活動興趣。同時,教師還應聯系幼兒園其他區域活動開展情況,找到恰當的結合點,巧妙地設計富有科學元素的區域活動,讓幼兒在玩中更有效地積累科學感知,在游戲中形成科學探究經驗與方法,為后續升入小學科學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
例如,在中班“陀螺轉轉轉”教學中,教師就應把它與其他區域活動結合起來,讓幼兒在不同活動體驗中初步感知陀螺旋轉奧秘,在具體活動嘗試中感知陀螺旋轉的科學規律,使幼兒對活動更感興趣,對科學問題探究能力得到較好發展。如把該課題內容有機地整合于手工區域、建構區域與戶外游戲區域等活動,既能讓幼兒有玩的機會,又有動手體驗的機會,更有合作分析、深入思考的機會,從而助推科學探究學習的順利開展。
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時,如能把它與其他區域學習聯動起來,勢必能給幼兒園科學領域教育帶來一股清新之風,讓幼兒科學培育朝著更廣范圍更大深度延伸。例如,在上述課題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手工區域學習,引導幼兒學習用適合的材料去制作陀螺。這樣,幼兒就會從教師投放的材料中找到適合材料,合作互助,完成陀螺的制作。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把該項活動與美術區域結合起來,把陀螺分成若干部分,涂上不同的色彩等,這樣,既讓活動變得更為有趣,也為后續探索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或引導幼兒去戶外進行游戲體驗,嘗試著轉動陀螺,感知陀螺轉動過程中出現的現象,進而組織開展討論,讓幼兒發現蘊含在陀螺轉動游戲中的科學現象,初步感知科學的奧秘。隨著游戲活動的不斷擴展,幼兒能夠從中感受陀螺轉動與受力面積之間的關系、與材料之間的聯系等,使得幼兒探究意識、問題意識和合作探究本領得到較好發展。
幼小銜接中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還需要教師將科學游戲融于幼兒實踐探究,只有這樣,才能給予幼兒更真切的學習體驗,讓幼兒能夠積累起較為豐富的科學感知,形成有效的科學學習經驗和探究實踐經驗。基于此,教師要善于借助生活中有效資源、有益素材和自然環境、場景等,創設靈活的科學游戲學習探究情境,搭建幼兒科學探索學習的平臺,讓他們在極為自然狀態中學習科學知識,形成較為豐厚的科學學習經驗,接受科學文化熏陶,初步積淀起科學素養感知。
好奇心強、主動追問是幼兒學習心理基本特征,也是幼兒身心發展基本規律。因此,在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中,教師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靈活地創設相應的科學游戲學習情境,特別是設計系列開放式的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在不一樣的實踐操作中形成不同的活動感受,為拓寬學習視野以及思想交互提供必要的學習體驗,為形成有效游戲活動感知以及總結相應科學規律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在“物體的沉浮”活動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投放活動材料,鼓勵幼兒依據個性喜好去選擇材料,參與游戲活動,讓他們在不一樣的實踐中觀察到不同現象,形成不一樣的學習思考。這樣,有助于幼兒活動視角的拓展、活動感知積累,為他們總結規律、抽象活動本質提供支撐。
隨著幼兒自主材料選擇以及各項活動的開展,他們會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學習感知,形成較為豐厚的游戲學習體驗。例如,有幼兒提出,一張極薄的鐵皮紙,一放入水中就會沉入水底。但是也有幼兒質疑,把它折成小船,就能夠浮起來了。隨著幼兒的交流碰撞,他們的疑問、思考活力就會迸發而出,學習探究欲望持續增強。經過爭辯、實驗等過程,他們終于初步認識到水是有浮力的,浮力大物體就能浮起來。
從活動中可以看出,把科學領域教育融入幼小銜接思考,不僅能將科學游戲的廣度、深度不斷延伸,促進幼兒持續拓展科學知識,而且還能增強幼兒的科學意識,促進他們操作意識、觀察能力、分析本領不斷提升,科學思維得到較好發展。
綜上所述,積極地開展幼小銜接視角下的幼兒科學領域游戲活動探究,是教師理性地看待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的實踐體現。《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幼兒科學領域教育有著清晰的論述,它包含情感態度、方法能力、知識經驗三個維度。為此,在幼兒園科學領域教育醞釀中,教師要從上述三個層面做出不同的分析與探索,以通過科學游戲化實踐來促進幼兒的科學啟蒙,為幼小銜接提供知識積累、經驗積淀的有力支撐。教師要優化科學游戲活動的組織實施,讓幼兒在適應的游戲活動體驗中更好地積累起科學活動經驗,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素養,為幼兒未來的科學學習、科學探索提供必要的經驗和思維能力支持,為幼小銜接中的科學教學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