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人們對玉米的需求量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玉米病蟲害的侵襲使得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這將嚴重危害人們的生活。所以,農業人員在防治玉米病蟲害的方式上也必須完善。玉米病蟲害存在著多種不同的類型,每種病害的影響程度不相同。所以,有關部門必須完善對玉米病蟲害的防控對策才能保障玉米的正常生長發育,從而促使玉米質量的提高,進而適應人們的生活需要。
玉米絲黑穗病又可以叫做啞玉米,這種病害會導致玉米生長不良、產量不高。在玉米被傳染的初期,一般是病蟲寄生到玉米植株內部,而且由于雌穗特別短,所以不容易被人發覺。但在玉米被傳染以后,由于上端比下部小很多,所以玉米的雌穗會變得很短,而且顏色還會慢慢轉為深褐色,這也就提醒種植者們必須作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而若是雄穗也傳染上了這一病蟲害,很快便會傳染到整棵植物,造成整株的玉米發生壞死,影響玉米產量。玉米病蟲害會寄生在植物上,這些病蟲在早期很難被發現,直到玉米的穗變成深褐色為止,才能讓種植者都意識這一點。因此,這些病蟲的出現也是影響玉米收獲的重要因素[1]。
玉米大小斑病通常被稱為玉米斑點病,主要是一種叫做半知菌亞門絲孢絲菌引起的。這一病蟲害最初寄生在植物的葉子上,只是形成一個小斑點,后來變成了很大的斑點。出現小斑點的話,種植人員必須注意采取適當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小斑塊的直徑通常都不會超出1 cm,而且色澤也通常都是棕色的。大斑通常由很多小斑構成,在感染初期階段所有的玉米呈現水泡過的樣子,若是種植者不能及時解決,就會逐漸由灰色轉為褐色。最后,玉米會因為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死去。因此,玉米大小斑病容易在暗濕條件下繁殖[2]。
玉米螟是玉米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這一病蟲害最初是深色的,直徑約為11~14 mm。成蟲通常在玉米葉的背面產卵,數周后蟲卵會以幼蟲的形式孵化,因此繁殖速度是很快的。成為幼蟲后,病蟲就會啃食玉米的莖繼續生長。幼蟲活動區域通常位于玉米株的葉子附近。在吃完整片葉子后,才會移動到下一片葉子。這些被幼蟲啃食的葉片會逐漸危害到整棵植物,進而造成植物早衰的現象[3]。
針對大小斑病的防治,首先應選擇能預防大小斑病的各種殺蟲劑,按規定比例混合并直接噴灑在玉米上,以防止大小斑病的傳播。這一疾病大多發生在高海拔地區。當氣候較冷時,冷空氣傳播面積較大,傷害也較大。在這方面,農民可以通過及時加強和實施田間管理來有效地控制這些病害。一旦發現病害,受感染的葉子需要及時清除。對于小斑病,在發病初期可用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體等化學試劑進行噴灑。此外,還應交替使用多種活性物質,每7 d噴灑1次,連續3~4次,以達到最佳效果。對于大斑病,需要加強田間排灌,科學控制田間濕度,或用高脂膜增產劑280倍液組合慨7%丙環·嘧菌酯懸乳劑795~1 125/hm2,以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4]。
到目前為止,社會對玉米的需求越來越高,這主要是因為很多農種植戶越發減少對玉米的種植。因此,就缺乏優質玉米種子。與此同時,很多商販也會謀求個人利益而假冒偽劣種子,這些都不符合國家規定,使得玉米的質量和產量都無法得到高效的保障,損害種植戶的利益。因此,在挑選玉米種時一定要選擇具有較強抗病能力的種子,如用雜交玉米種遵玉3號和8號、正大999等。若是種子本身抗病能力強,那它在生長繁殖過程中的抵抗力量也就會更強,這樣可以減少其感染的概率。其次,一定要選好玉米的栽培環境。特別是在土壤環境中,絕對不能有病菌產生。因為,很多玉米病蟲害的主要病源、蟲源都在土地中。所以,只有對土地質量加以嚴格的管理才能盡可能降低玉米種植時受到病蟲害影響的概率,進而提高玉米種植的存活率。其次,采取輪作制防治技術。種植者適當把播種日期推遲,或在下種之后利用土壤地膜將其掩蓋,以便提高下種品質。最后,要做好田間管理。如果發現有大量玉米植物感染,就應該在第一時期內處理好這種植物,將其移除或用殺蟲劑處理、抑制。但如果任由它繁殖,將會引起其他正常生長發育的植物被感染,從而導致大面積玉米植株患病,大大降低玉米產量,也危害玉米品質[5]。
在玉米栽培開展的過程中,由于玉米的田間種植密度比較大,因此葉面積指數也比較高。一般來說,玉米田處于高溫高濕狀態,密不容針,這就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病蟲害。若是出現病蟲害,那么就容易快速的滋生,因此就需要及時做好病蟲害的監控防治。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要做好整地和秸稈焚燒工作,防止來年病害、寄生蟲和細菌殘留影響玉米生長。播種前,應深翻土壤,以減少土壤中細菌和病蟲害出現的可能性,切斷玉米疾病和病蟲害的傳播條件。此外,還可以實行輪作和秸稈還田制度,減少病蟲害對玉米的危害,提高玉米產量。例如,農民在種植玉米作物時可以使用倒茬種植法,可以在第一年種植玉米,壓碎秸稈并在收獲后返回田間,在第二年種植花生。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減少病蟲害對玉米品質和產量的負面影響,值得全面借鑒和推廣[6]。
病菌是傳播玉米病蟲害的一個關鍵,及早做好病菌預防工作也是預防玉米病蟲害的有利措施。通過及早去除患病體并集中銷毀,在采收后及早對土壤加以翻改,可降低或防止病菌入侵。因此,我們需要對玉米螟、地老虎等病蟲害進行預防。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要做好整地和秸稈焚燒工作,防止來年病害、寄生蟲和細菌殘留影響玉米生長。播種前,應深翻土壤,以減少土壤中細菌和病蟲害出現的可能性,切斷玉米疾病和病蟲害的傳播條件。此外,還可以實行輪作和秸稈還田制度,減少病蟲害對玉米的危害,提高玉米產量。在已出現病變的玉米植株中,迅速除去病株,并切除病瘤可以預防病菌的傳播。其次,除去玉米植株之外,各類雜草如馬唐、牛筋草、狗尾草等不僅會變成各類有害生物的棲息處,同時還會和玉米爭奪土中營養物質,所以對雜草的管理更是刻不容緩。
在玉米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可增加鋅肥來提高玉米的正常生長發育水平,還能夠增強玉米的抵抗青枯病能力。增加有機肥和菌肥,用咯菌腈對玉米種子包衣或拌種,將會大大的增強玉米的耐青枯病能力。利用40%菊殺乳油、5%農夢特乳油、5%抑太保乳油也可以有效預防黏蟲。除此以外,關于玉米病蟲害預防也有很多其他的可行辦法。比如,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耕作方式,因地制宜。在耕作前期就對土地進行適當管理以提高土地的品質,便于給玉米的栽培創造優良的耕地條件,從而提高玉米產量。在玉米栽培早期可以使用地膜覆蓋物來促使玉米的提早成熟,從而減少穗軸和籽粒中的水分,從而避免收獲時和貯存器中的病菌傳染[7]。在玉米病蟲害非常嚴重的地方還可采取輪作制度,與紅薯、花生、大豆等糧食作物進行輪番耕作,以降低病蟲害。
頻振殺蟲燈是防治玉米病蟲害的有效方法,使用頻振殺蟲燈殺蟲時應相應調整殺蟲燈的距離。對于土壤平坦的玉米田,應每隔200 m安裝一盞殺蟲燈。對于低海拔玉米田,頻振殺蟲燈的距離應減少到150 m。頻振殺蟲燈的高度應調整至1.5 m,并用三腳架固定,以減少風等外部因素對頻振殺蟲燈殺蟲效果產生負面影響。安裝殺蟲燈后,應記錄1個月內特定殺蟲燈的病蟲害種類和數量。在玉米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需要選擇合適的誘芯,選擇持續時間長、靈敏度高的誘芯提高殺蟲效果。同時,將誘捕器與誘捕芯分離,減少誘捕器與誘捕芯的相互干擾,提高病蟲害的殺滅效率,在玉米螟出現階段捕獲并殺死玉米螟。在玉米螟剛剛出現階段,它們的抗藥性不強,因此有必要從源頭上控制玉米螟[8]。此外,在對一些昆蟲的預防和控制中,昆蟲這類動物的體溫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若是溫度升高,那么就會加快他們體內的生理生化反應以及代謝反應,以此促進它們生長、繁殖、交配、產卵。但是若是溫度一直增長,超過他們的最佳生長范圍時就會抑制它們的繁殖和發育,甚至會對他們的生命造成威脅。因此,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改變天氣條件,讓天氣條件不適宜病蟲害的生長,這樣可以更好地起到控制的目的。
如果田間雜草過多,將嚴重影響玉米植株的生長,使玉米植株無法獲得足夠的養分。因此,應及時清除田間雜草,確保玉米植株有足夠的養分,提高玉米產量。及時清除玉米種植園中的雜草可能需要使用化學或物理方法。在玉米植株生長的關鍵時期,必須為玉米提供充足的養分,以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長。如果玉米葉片長到大約10片時,為確保玉米雌穗的大小和數量,確保從營養生長階段到生殖階段的正常過渡,應當加強光合作用。在此階段應當確保充足的水和肥料供應,以防止葉片受損。在玉米種植開展的過程中,由于玉米的田間種植密度比較大,因此葉面積指數也比較高。一般來說,玉米田處于高溫高濕狀態,密不容針,這就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病蟲害。若是出現病蟲害,那么就容易快速的滋生,因此就需要及時做好病蟲害的監控防治。創建防治體系,結合玉米的實際生長以及發病情況利用合理的藥劑去防治,阻止病蟲的蔓延,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長[9]。
綜上所述,在對玉米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合理防治技術的應用。結合以現階段玉米種植中容易出現的病蟲害問題,我們也需要采取物理、農業、化學、生物等方法更好地進行防治,加強各種防治技術的應用,確保玉米生長期病蟲害的良好防治效果,防止病蟲害的廣泛侵蝕。這樣一來,在提高玉米產量的同時,也能夠讓玉米作物的質量更好地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