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陳瀚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的類型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在助力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中發揮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
共同富裕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基礎,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支撐,高素質人才來源于“人民滿意的教育”。
現代職業教育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目標,充分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培養社會緊缺的、實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其特有的強適應性、多層次性、高創新性,精準匹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行業、企業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在助力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提供數量多、質量高、適崗強的人才支撐和技能保障,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大動力引擎。
一方面,物質財富是共同富裕的基礎,人力資本是創造財富的核心能力,教育是關鍵人力資本和國家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源泉。現代職業教育為鄉村振興、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提供復合型人力資源保障,推動技術升級、市場升級、管理升級,源源不斷地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創造豐富物質財富。
另一方面,社會發展的實質是人的發展,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精神富裕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主觀世界不斷得到改造、完善,精神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來自靈魂深處的幸福感覺。
現代職業教育以人民為中心、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擇業自由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勞動者整體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價值理念,為物質生活富裕提供價值導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富裕最足的底氣,是個體立足并生存于社會最大安全需要,是實現共同富裕最根本的途徑。共同富裕的顯著標志是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實現“全民共富”必須全面“提低”、加快“擴中”。高質量充分就業是可持續“提低”的必經之路,高素質勞動群體是不斷“擴中”的基本力量。
現代職業教育為來自農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學生等困難群體提供高質量、實用型學習教育機會,提升技能和文化水平,點亮他們青春夢想,暢通其向上流動通道,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現代職業教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對高校畢業生、產業工人、中小企業主以及個體工商戶和新型農民等重要群體提供高質量、多層次的職業素養和技術技能培訓,實現專業與產業的精準銜接,人才與崗位的高度匹配,助力更多勞動者通過自身奮斗跨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貫穿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是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
現代職業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調培養德技并修人才目標,培育造就大批愛黨報國、敬業奉獻、素質優良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他們投身技能報國、制造強國、科技興國,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也是享受發展成果的主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堅力量,是我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不斷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從而更加堅定對黨的執政信心和政治認同,進而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長期執政地位。
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人力資本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力量。充分發揮現代職業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引導培植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土壤”,應重點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構建高質量職教體系。切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要求,深入貫徹實施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讓全社會充分認識職業教育在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促進就業創業、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意義和突出地位。
引導全體人民樹立科學職教觀,扭轉歧視職業教育的不良風氣;完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加快構建現代教育體系,推動形成多元辦學格局,提升辦學質量和適應性,為助力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夯實理論、法治和社會基礎。
第二,改革職業教育招考制度,拓寬技能人才發展通道。加快建立完善“職教高考”制度,在制度和政策層面穩定職業教育的招生比例,改變職教學生是被普通教育淘汰后“無奈選擇”的“特殊群體”的局面。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動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鋪設貫穿中職、高職、應用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全序列全鏈條的人才培養之路,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內驅力。
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優良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助力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源源不斷地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第三,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準確把握職業教育培養對象跨界性、職業性、多樣性的顯著特征,緊緊圍繞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高質量就業創業的辦學方向,按照政府統籌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學校自主辦學的思路,構建“師資共享、專業共建、設施共用、人才共育、產業共興”的“融合型”職業教育模式。現代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必須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重視“職業面向”。課程內容必須注重校企協作、工學融合,突出“崗位面向”;培養過程必須強調以人為本、生涯規劃,滿足“素質面向”。通過提升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創業,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第四,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健全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鼓勵職業院校站在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的高度,根據職業分類要求和滿足社會各行業不同層次職業崗位和崗位群的需求,充分發揮多樣化的非學歷教育職能,協同企業、行業協會等廣泛吸納新產業工人、退役軍人、失業人員和新成長勞動力,開展多層次、高質量、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技能培訓,提升困難群體的造血、換血能力,實現充分的、有尊嚴的就業;助力高校畢業生、產業工人、中小企業主以及個體工商戶和新型農民等增收潛力大的重要群體實現從“就好業”到“謀職業”、從“謀生”向“成就美好人生”的轉變。
第五,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作用,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通過政策工具和道德勸說鼓勵企業深度參與、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揮協同育人重要作用;探索專業、職業和產業的精準對接,形成政產學研有效溝通和多元協商機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完善行業協會制度,賦予其職業教育標準制定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職能;建立健全以“職業導向”為核心理念的職業資格、職業能力和專業認證標準體系,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有效對接,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生在招錄、落戶、待遇等方面從理論到現實的“同等重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