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艷琴(長沙市第四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0)
先兆流產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婦產科疾病,對于該疾病患者,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保胎治療等方式進行干預,通過保胎治療能夠使激素水平逐漸恢復,從而防止發生流產,但對部分患者缺乏良好的效果,仍容易發生不良妊娠結局[1]。通過超聲等影像學技術雖然能夠對胚胎存活情況進行有效評估,但對于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妊娠結局無法提前預測。可溶性人類白細胞抗原-G(sHLA-G)能夠對免疫因子激活進行干擾,對孕婦妊娠具有保護作用,近些年來的臨床研究發現,該物質表達與各種原因引起的流產聯系密切[2]。白介素-17(IL-17)是一種常見的炎性因子,其對多種炎癥介質的釋放具有介導作用,近些年來隨著對該物質認識的加深,有研究發現妊娠免疫與IL-17表達密切相關,而孕婦免疫功能紊亂則會增加先兆流產發生風險[3]。基于此,本文以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4例先兆流產保胎治療患者為例,對sHLA-G、IL-17表達與孕婦妊娠結局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納入84例先兆流產保胎治療患者,均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為先兆流產[4];②單胎妊娠;③無保守治療禁忌證;④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妊娠期疾病者;②孕囊不完整者;③胎膜破裂者;④精神異常者;⑤合并急慢性感染者;⑥主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⑦未全程參與本次研究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1)保胎治療。所有孕婦均使用地屈孕酮片(規格:10mg*20s)與黃體酮注射液(規格:1ml:20mg)進行治療:①地屈孕酮片,口服給藥,每天1次,初始劑量每次40mg,之后降低至每次10mg。②黃體酮注射液,肌內注射給藥,每天1次,每次20mg。消除患者臨床癥狀后,再連續治療7d。(2)妊娠結局評估。妊娠時間<28周,胎兒體重<1000g,妊娠終止發生流產為妊娠不良,反之則為妊娠良好。(3)實驗室指標。所有孕婦均于治療前采集5ml空腹靜脈血送檢,離心處理后取上層血清于-20℃下保存待檢,分別以雙抗體夾心法、酶聯免疫吸附法、化學發光法檢測sHLA-G、IL-17及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水平。
1.3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6.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采用一般線性雙變量Spearman直線相關檢驗進行相關性分析,多因素關系檢驗行Logistic回歸分析,各指標預測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的效果通過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進行分析。P<0.05表示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妊娠結局 84例孕婦中,妊娠結局不良者16例,占比19.05%,妊娠結局良好者68例,占比80.95%。
2.2 不同妊娠結局孕婦一般資料比較 不同妊娠結局孕婦年齡、妊娠前BMI及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不同妊娠結局孕婦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不同妊娠結局孕婦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例數 年齡(歲) 妊娠前BMI(kg/m2) 確診孕周(周)妊娠結局不良 16 29.09±2.34 21.98±0.60 15.14±1.95妊娠結局良好 68 29.35±2.61 22.10±0.53 15.40±1.89 t 0.365 0.795 0.492 P 0.716 0.429 0.624
2.3 不同妊娠結局孕婦實驗室指標比較 與妊娠結局不良孕婦比較,妊娠結局良好孕婦的sHLA-G、β-HCG及孕酮水平更高,IL-17水平更低(P<0.05),見表2。
表2 不同妊娠結局孕婦實驗室指標比較(±s)

表2 不同妊娠結局孕婦實驗室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sHLA-G(U/ml)IL-17(pg/ml)β-HCG(mIU/ml)孕酮(nmol/L)妊娠結局不良 16 65.13±6.89 20.45±4.3930189.47±3569.24 30.98±2.14妊娠結局良好 68 77.28±4.36 15.96±2.1035874.43±3976.19 38.36±2.89 t 8.886 6.052 5.240 9.595 P<0.001 <0.001 <0.001 <0.001
2.4 各實驗室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先兆流產孕婦孕酮、β-HCG水平與sHLA-G水平為正相關(r=0.161、0.130,P<0.05),與IL-17水平為負相關(r=-0.197、-0.209,P<0.05)。
2.5 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妊娠結局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妊娠結局不良的高危因素是IL-17升高(OR=1.789,P<0.001),保護因素是sHLA-G、孕酮、β-HCG水平升高(OR=0.819,P<0.001)。
2.6 sHLA-G、IL-17對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妊娠結局不良的預測效果分析 sHLA-G單獨預測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妊娠結局不良的AUC為0.849,IL-17單獨預測的AUC為0.831,sHLA-G與IL-17聯合預測的AUC為0.928。
先兆流產孕婦經保胎治療后雖然能夠使其妊娠時間延長,但治療失敗的風險依然存在,不能排除最終流產的可能性。而流產后若未及時行清宮術,則可能使子宮內膜受損,情況嚴重時可導致患者不孕,從而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5]。
臨床上對孕婦流產風險進行評估時常用的指標主要包括孕酮、β-HCG等,其中孕酮主要合成于胎盤滋養細胞,對機體鈉、鉀平衡具有維持作用,還能夠使肌纖維興奮性降低,對胚胎發育具有保護作用。有研究指出[6],孕酮水平與母體對胎兒的抗原免疫反應密切相關,前者水平下降會使后者作用加強,從而導致滋養細胞發生排斥反應,最終導致孕婦流產。β-HCG對子宮血管舒張具有促進作用,能夠加快妊娠黃體生長,從而分泌更多的孕酮,對母胎排斥反應進行有效抑制,防止發生流產[7]。在本次研究中,妊娠結局良好的孕婦β-HCG及孕酮水平較娠結局不良孕婦更高(P<0.05),且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妊娠結局不良的保護因素包括β-HCG、孕酮水平升高(P<0.05),同時β-HCG、孕酮水平與sHLA-G、IL-17水平分別為正相關、負相關關系(P<0.05),提示對于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也可采用sHLA-G、IL-17評估其妊娠結局。
正常的同種免疫功能對母胎免疫耐受失衡具有預防作用,可使胚囊著床失敗風險有效降低,同時能夠滋養細胞增殖、分化加快。臨床上最早在絨毛膜外滋養細胞層中發現了sHLA-G,該物質能夠與輔助T細胞等表面受體結合,使補體C3、C4等因子中和,從而對T細胞激活進行有效抑制,對母體免疫環境進行調節[8]。此外,T細胞等對胚囊細胞的裂解作用在sHLA-G作用下可明顯減弱,從而使母體氧化應激反應減輕,使滋養細胞增殖加快,從而維持孕婦妊娠[9]。IL-17作為一種促炎因子,其對其他炎性因子的釋放具有介導作用,可使機體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通過誘導聚集中性粒細胞,加快釋放氧化應激產物,從而使組織損傷加重[10]。在本次研究中,妊娠結局良好的孕婦sHLA-G水平較娠結局不良孕婦更高,IL-17水平較妊娠結局不良孕婦更低(P<0.05),且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妊娠結局不良的保護因素是sHLA-G水平升高,高危因素是IL-17水平升高(P<0.05)。分析原因主要是,sHLA-G水平下降會對孕婦子宮內膜容受性產生不良影響,從而對受精卵順利著床產生阻礙,并影響滋養細胞分化,同時會使氧化應激反應抑制效果減弱,導致胚囊受損,最終對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妊娠結局產生不良影響[11]。而IL-17水平上升則會使多種炎性因子的合成、分泌加快,從而使胚囊損傷進一步加劇,同時可導致母胎免疫反應,對受精卵著床產生不良影響,從而使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出現不良妊娠結局[12]。在本次研究中,sHLA-G與IL-17聯合應用對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妊娠結局不良的預測效果好于單獨應用sHLA-G、IL-17,提示同時檢測sHLA-G、IL-17能夠較好地預測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出現不良妊娠結局。
綜上所述,sHLA-G、IL-17水平與先兆流產保胎治療孕婦妊娠結局密切相關,可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孕婦妊娠結局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