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 寧,王丹楊*,丁 鵬,謝 娜,吳昊宸,李 璇,朱曼琪
(1.西安醫學院 口腔醫學院 口腔修復學教研室,西安 710021;2.西安醫學院 口腔醫學院 口腔內科學教研室,西安 710021;3.西安醫學院校醫院(未央區未央湖醫學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西安 710021)
牙本質是一種結構特殊且成分復雜的牙體硬組織,由具有三維框架結構的牙本質小管和管周、管間牙本質組成,其主要成分為70%無機物、20%有機物和10%水[1]。有機物中約90%為I型膠原蛋白,10%為非膠原蛋白[1]。當牙本質遇到酸性物質引起礦物質大量丟失之后,就會導致膠原纖維網暴露,脫礦的膠原纖維十分敏感,會在細菌代謝產物和基質金屬蛋白酶的攻擊下發生水解,引發齲病,降低牙本質粘接修復的持久性[2]。
低溫常壓等離子體(Non-Thermal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NTAPP)是近年來一種新興的表面處理技術,可以產生大量帶電粒子、各種離子、自由基和活性氧等活性物質,并且在能量轉換時對周圍環境的加熱作用較弱,因此可保持較低溫度,使得等離子體技術可以應用于敏感性較高的生物組織[3]。已有研究證實,等離子體處理可誘導明膠在液態和固態時發生交聯,還能夠增加膠原纖維表面含氧官能團[4],有利于保存牙本質膠原纖維的三維形貌。但NTAPP是否是通過增加膠原交聯度的方式增韌膠原,尚需研究進一步證實。
本研究擬探討NTAPP處理脫礦牙本質后,對膠原纖維的交聯度及膠原耐降解性的影響,以期為NTAPP在牙酸蝕癥、齲病的治療和牙本質粘接領域的應用奠定理論基礎。
場發射掃描電鏡(JSM-7500F,Jeol,日本)、低速金剛石切割機(沈陽科晶自動化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低溫常壓等離子體發生裝置(CTP-2000K,南京蘇曼等離子科技有限公司)、示波器(MSO1104Z,蘇州普源精電科技有限公司)、冷凍離心機(5804 R,Eppendorf,德國)、全自動樣品快速研磨儀(Tissuelyser-48,上海凈信科技)、電子天平(Sartorius,德國)、冷凍干燥機(ES2030,Hitachi,日本)及酶標儀(Thermo Multiskan-GO,美國)。
茚三酮試劑(鼎國生物試劑有限公司,北京)、磷酸(國藥集團,北京,中國)、37%磷酸酸蝕劑(Vericom公司,韓國)、高純度氦氣(99.999%,西安天盛氣體有限公司)及去離子水。
收集新鮮無齲的第三磨牙(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口腔科),患者知情同意,刮除附著軟組織,清洗后生理鹽水中4℃保存,于1周內使用。本研究由西安醫學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批準號為XYLS2020142,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1 NTAPP射流產生
本研究使用的NTAPP設備采用連續正弦波驅動的介質阻擋放電原理,電源輸入功率為8 W,峰值電壓Vpp為7.0 kV,頻率為54.9 kHz,放電氣體為高純度氦氣(He),氣體流量為3 L/min。
1.3.2 牙本質粉制備
15顆新鮮離體牙用慢速切割機在流水降溫條件下,截取冠部牙本質,體式顯微鏡檢查無釉質殘留,片切成1 mm厚的牙本質片,液氮中凍存30 min,隨后用全自動樣品快速研磨儀將牙本質片磨成牙粉(60 Hz,90 s),研磨罐內加有液氮以保持試件在低溫下粉碎。牙粉過篩后,選取直徑小于20μm的牙粉,用10%的磷酸溶液4℃下浸泡24 h至完全脫礦,無菌去離子水反復沖洗離心牙本質粉5次(3000 rpm/2 min,4℃),最后一次沖洗離心后棄掉上清液(14000rpm/10min,4℃),冷凍干燥備用。實驗分為空白對照組、陽性對照組和實驗組。空白對照組的牙粉不做任何處理;陽性對照組稱取10 mg全脫礦牙粉,用4 mL 5%的戊二醛浸泡120 s,清洗、離心及凍干備用;實驗組牙粉置于微孔板中并滴加50μL無菌去離子水混合均勻,NTAPP在8 W 3L條件下處理15 s(2.5 mg/次,n=4次),具體操作步驟如前所述[5],同樣清洗、離心、凍干備用。
1.3.3 交聯度測試
每組稱量2.5 mg處理后的牙粉做茚三酮染色實驗,各組分別加入1 mL無菌去離子水,靜置60 min后加入3mL茚三酮試劑(2%茚三酮-無水乙醇溶液),100℃水浴加熱20 min,冷卻至室溫后加入5 mL 60%乙醇溶液,在570 nm波長下用酶標儀測量吸光度,每組設3個平行樣本(200μL/樣),以平均值作為該組該次樣本的測量值。以梯度濃度的甘氨酸溶液繪制標準曲線,依據各組吸光度,對比標準曲線計算自由α-氨基酸的含量。根據公式計算各組交聯度[5]。
式中:M0和Mt分別表示交聯處理前后牙本質膠原中自由α-氨基酸的量。
1.4.1 試件制備
流水沖洗下,11顆新鮮離體牙用慢速切割機去除咬合面釉質層,截取冠部牙本質,每顆牙可制取3片1.5 mm×1.5 mm×6 mm大小的牙本質片,每個牙片背面刻2道刻痕以區分試件正反面。32個試件隨機分為陰性對照組和實驗組(n=16片)。牙本質表面用37%的磷酸凝膠酸蝕15 s,流水沖洗60 s,對照組試件置于去離子水中備用。無塵紙巾吸干實驗組試件表面水分后,置于NTAPP噴嘴下方3 cm處,使射流均勻噴刷牙面15 s。隨后各組牙本質片分別浸泡于3.5 mL 5%的NaClO溶液中0、30、60、120 s(n=4片),然后流水下沖洗4 h。
1.4.2 膠原顯微形貌觀察
將處理后的牙本質試件,用2.5%戊二醛0.1 mol/L、pH 7.2的磷酸鹽緩沖液(PBS)固定4 h,PBS沖洗3次,乙醇梯度脫水,真空干燥、噴金,在場發射掃描電鏡(FE-SEM)下觀察脫礦牙本質膠原的超微結構。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數據符合正態分布,對膠原的交聯度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為0.001。
各處理組的交聯度如圖1所示,5%戊二醛處理120 s的交聯度為68.17%,NTAPP處理15 s組的交聯度稍低于戊二醛組,為65.92%,但2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01)。

圖1 各處理組脫礦膠原交聯度(X±s,n=4)
由圖2可見,隨著NaClO處理時間延長,各組膠原纖維網均出現不同程度降解現象。對照組未經NaClO處理前,牙本質小管間、管周及小管內膠原纖維網完整,如圖2(a)所示。經NaClO處理30s后,小管間膠原纖維間隙消失,管內膠原出現斷裂現象,部分管周膠原纖維降解,如圖2(b)所示。經NaClO處理60s后,膠原纖維降解現象加劇,僅某些小管內可見單根完整的膠原纖維,如圖2(c)所示。經NaClO處理120s后,膠原纖維完全降解,牙本質小管口開放呈較大的漏斗狀,根管壁可見側支開口,如圖2(d)所示。
NTAPP處理15 s組未經NaClO處理(如圖2(e)所示)和經NaClO處理30s(如圖2(f)所示),膠原纖維網形貌與對照組未經NaClO處理相似,無明顯改變。經Na-ClO處理60s后,管間和部分管周膠原纖維網降解,小管內和部分管周膠原纖維網結構仍較完整,如圖2(g)所示。經NaClO處理120s后,膠原纖維進一步降解,未降解的膠原纖維出現斷裂和卷曲現象,如圖2(h)所示。

圖2 NaClO處理不同時間各組膠原纖維FE-SEM圖像
本研究證實經過NTAPP處理后,可以增加牙本質膠原的交聯度,提高牙本質膠原的耐降解性,其效果與戊二醛處理結果相當。
經NTAPP處理后的具體機制可能與等離子體射流產生的紫外線相關,有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可以使明膠鏈發生交聯作用[6]:有學者研究發現紫外線能夠打破膠原蛋白的弱內在交聯,并產生自由基,其結合光敏劑產生的活性氧可誘導分子間共價鍵形成分子間交聯[7]。
本研究評價了NTAPP處理對提高脫礦牙本質膠原交聯度及脫礦牙本質膠原纖維耐NaClO溶液降解的能力。眾所周知,戊二醛是一種用于制備植入性生物材料的膠原固定劑,本研究使用NTAPP處理脫礦牙本質膠原后,其交聯度與戊二醛處理結果相當,提示NTAPP具有較好的促交聯作用。NaClO對蛋白質具有非特異性降解作用[8]。由圖1可知,經NTAPP處理后,膠原的降解程度減緩,提示NTAPP處理可改善牙本質膠原纖維的強度。等離子體能夠產生多種活性物質,其中的紫外線可引起明膠分子間交聯,并在膠原和明膠氨基酸(如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芳香殘基上形成自由基[6,9]。其次,等離子體產生的自由基可與OH相互作用,在聚合纖維上形成羥基化合物,隨后可通過氫鍵增加交聯數量[10]。此外,等離子體中的電子也與基質相互作用,在聚合物鏈中形成自由基,引發聚合鏈中瞬間形成自由基,進而啟動交聯過程[4]。本研究結果正是通過NTAPP增加膠原交聯度的作用,提升了膠原的耐降解性。
在適宜的條件下,NTAPP處理可有效增加脫礦牙本質膠原的交聯度,增強脫礦膠原纖維耐NaClO溶解的能力。本研究中,最適宜的處理時間是15 s。該研究結果為NTAPP在牙酸蝕癥、齲病的治療和牙本質粘接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