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培,趙宗勝*,何開兵
(1.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832000; 2.新疆兵團第八師畜牧獸醫工作站 832000)
奶牛群體改良(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又稱奶牛生產性能測定體系,即每月采集一次泌乳奶牛乳汁進行奶產量記錄﹑乳成分分析和體細胞數測定[1]。通過這些測定數據來分析奶牛本身存在的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對新疆石河子地區 2017年~2021 年參加測定奶牛場的數據進行分析,剖析不同規模泌乳牛及不同地理位置奶牛場DHI 指標變化規律,為石河子地區奶牛場最佳養殖規模及環境提供數據依據。
數據來自石河子地區規模化牛場的2017年~2021年的DHI報告數據,剔除了部分不可信和丟失的數據。該牛場的奶牛品種均為中國荷斯坦奶牛,牛群檔案信息完整。按照存欄量0~399頭﹑400~799 頭﹑800頭以上進行分組,分別匯總輸出參測奶牛場的 5項 DHI 指標值(日產奶量﹑乳脂率﹑蛋白率﹑體細胞數﹑305d奶量)。
采用Excel 2010進行數據整理,SPSS 23.0數據處理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由表1可知,不同規模泌乳牛場的平均生產指標存在差異。其中,C組的平均日產奶量與A組﹑B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A組的平均日產奶量最高,達到29.86kg/d,A組的平均日產奶量最低,為24.32kg/d,C組比A組提高22.78%(P<0.05)。B組的平均體細胞數與A組﹑C組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A組的平均體細胞數達到最高,達到34.56萬/mL,B組的平均體細胞數最低,為25.72萬/mL,B組比A組減少34.37%(P<0.01)。C組的平均305d產奶量與A組﹑B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C組的平均305d產奶量達到最高,達到9.19t,A組的平均日產奶量最低,為6.60t,C組比A組提高39.24%(P<0.05)。

表1 不同規模奶牛場生產指標變化
在上述牛場C組別中選擇10個規模化牛場進行下一步分析,其中1~3號牛場即C1組靠近沙漠,4~6號牛場即C2組靠近湖泊,7~10號牛場即C3組緊鄰天山山脈以北地區。
2.2.1 不同地理環境牛場平均乳脂率變化情況
C3組與C2組C1組牛場的平均乳脂率達到極顯著差異(P<0.01)(表2)。2017年~2021年這五年平均乳脂率呈上升趨勢,C3組的平均乳脂率達到最大值3.88%;其次為C2組3.75%;C3組牛場平均乳脂率達到最小為3.65%。在這五年每月平均乳脂率變化規律中:C1組牛場在5月平均乳脂率達到最高3.74%,10月的平均乳脂率達到最小值3.50%;C2組牛場在10月平均乳脂率達到最高3.78%,7月的平均乳脂率達到最小值3.51%;C3組牛場在9月平均乳脂率達到最高3.92%,6月的平均乳脂率達到最小值3.74%(圖1)。

表2 不同地理位置下奶牛場生產指標變化情況

圖1 不同地理位置下平均乳脂率的變化情況
2.2.2 不同地理環境牛場平均蛋白率變化情況
C3組與C2組C1組牛場的平均蛋白率達到顯著差異(P<0.05)(表2)。2017-2021這五年平均蛋白率呈逐漸上升趨勢,C3組的平均蛋白率達到最大值3.52%;其次為C2組3.34%;C3組牛場平均蛋白率達到最小為3.22%。在這五年每月平均體細胞變化規律中:C1組牛場在4月平均蛋白率達到最大3.33%,8月的平均蛋白率達到最小值3.07%;C2組牛場在10月平均蛋白率達到最大3.35%,6月的平均蛋白率達到最小值3.17%;C3組牛場在4月平均蛋白率達到最大3.39%,6月的平均蛋白率達到最小值3.21%(圖2)。


圖2 不同地理位置下平均乳蛋白率的變化情況
2.2.3 不同地理環境牛場平均體細胞數變化情況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C3組與C2組C1組牛場的平均體細胞數達到極顯著差異(P<0.01)(表2)。2017-2021這五年平均體細胞數呈下降趨勢,C1組的平均體細胞數達到最大值26.47萬/mL;其次為C2組23.69萬/mL;C3組牛場平均體細胞數達到最小為21.04萬/mL。在這五年每月平均體細胞變化規律中:C1組牛場在7月平均體細胞數達到最高39.45萬/mL,4月的平均體細胞數達到最小值19.26萬/mL;C2組牛場在7月平均體細胞數達到最高27.23萬/mL,3月的平均體細胞數達到最小值19.56萬/mL;C3組牛場在3月平均體細胞數達到最高24.15萬/mL,6月的平均體細胞數達到最小值17.45萬/mL(圖3)。

圖3 不同地理位置下平均體細胞數的變化情況
規模化養殖是現代奶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從養殖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奶牛產奶量的提高在于養殖規模的擴張[2]。但并不是一味地提高養殖數量,更關鍵的地方在于合理運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及先進的現代化裝備。大規模的現代化養殖場更加注重機械化﹑智能化以及人員管理﹑飼養管理﹑繁育的科學化,制度合理﹑規范,執行到位。因此,從經營管理發展趨勢方面看,科學創新的經營管理﹑專業的生產分工﹑規范的防疫制度, 結合養殖規模分群管理﹑組建高產奶牛核心群﹑開展選種選配技術來優化奶牛群體至關重要[3]。本文研究結果也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養殖規模的遞增,單產水平逐漸增高,與增長速度呈正相關。
荷斯坦奶牛是我國主要飼養的奶牛品種,其體型大,耐寒怕熱,單位體重的散熱面積小,加之汗腺不發達,體表散熱能力差[4]。在夏季高溫情況下,奶牛個體采食量大大降低,造成奶牛本身抵抗力下降,從而導致奶牛乳房炎的發生[5],因此,通過5~8月的DHI數據分析,可以發現體細胞數升高,會導致乳脂率和蛋白率的降低,從而降低乳制品的質量。在沙漠附近地區,冬冷夏熱,晝夜溫差大,冬季1月份的平均氣溫都在-20℃以下,而夏季7月份的平均氣溫則在26℃~30℃以上,因此在沙漠附近牛場的5~8月份DHI體細胞數較其他月份增高,乳脂率和蛋白率降低。靠近湖泊地區空氣濕度大,夏季炎熱潮濕,易滋生蚊蟲,牛群易受到蚊蟲干擾且可能傳播傳染性疾病。因此湖泊附近的牛場,在夏季疾病和傳染病的風險增加,體細胞數升高,乳脂率和蛋白率降低。說明荷斯坦奶牛的養殖不適合在沙漠及湖泊附近。緊鄰天山山脈北側地區,夏季平均氣溫達到23℃,冬季平均氣溫-17℃,屬于奶牛適溫區,在此處養殖奶牛夏季不會造成奶牛的熱應激,冬季奶牛耐高寒,因此此處適合奶牛養殖業的發展。
八師石河子市2017-2021年的DHI測定指標結果顯示:千頭左右的泌乳牛規模養殖效益最好;最適合養殖中國荷斯坦奶牛的地理位置在緊鄰天山山脈以北地區。為八師石河子市的奶牛養殖規模與地區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