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巧梅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畜牧獸醫局內官營畜牧獸醫站 743011)
產氣莢膜梭菌在自然界﹑人和動物的腸道中普遍存在,其在腸道中無害寄生,在正常的情況下,動物腸道內菌群結構維持平衡,但是當突然更換飼料﹑營養不良﹑寒冷等應激作用下,該菌大量繁殖,其在繁殖過程中會產生各種毒素就會引起羊群發病,尤其對于羔羊﹑仔豬等幼小動物的危害極大,致死率高達100%。針對該菌誘發的疾病,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研制出了產氣莢膜梭菌多價滅活疫苗,降低了感染率。近些年,隨著抗菌藥的普遍應用,不斷出現多重耐藥強毒株,使的免疫畜群中時有出現產氣莢膜梭菌的感染,嚴重威脅養羊業的健康發展。
產氣莢膜梭菌最早是由英國人Welchii分離得到的,并被命名為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后來人們研究發現,此菌可以分解動物機體組織內的糖類,并生成大量的氣體,形成莢膜,因此又被形象地稱為產氣莢膜梭菌。產氣莢膜梭菌為革蘭氏陽性菌,是一種嚴格的溫和型厭氧菌,屬于芽孢桿菌科梭狀芽孢桿菌屬。該菌的形狀為粗桿狀,菌端齊整,呈單個或者成雙排列,也偶見短鏈形排列。產氣莢膜梭菌典型的特點就是可以在動物體內形成莢膜,在20℃~50℃之間的厭氧的環境下生長繁殖,但是短時間內暴露在空氣中也可以存活。產氣莢膜梭菌在土壤﹑水源﹑飼料﹑糞便﹑動物和人的胃腸道中普遍存在,并且主要的形式存在為芽孢。芽孢對外界的抵抗力非常強,一般的消毒藥不能將其殺死,在濃度為10%的福爾馬林溶液中經過10min才能將其滅活。產氣莢膜梭菌芽孢是由多糖組成的,產生需要適宜的溫度和酸堿度﹑一定量的碳源。產氣莢膜梭菌很容易產生抗藥性,大多數的菌株對氨基糖甙類抗生素都具有抗藥性,主要是由于此類抗生素長期大量應用而造成的,對青霉素比較敏感,可以將其殺死。
根據產氣莢膜梭菌產生的主要毒素來劃分類型,主要的毒素有四種類型,分別為alpha(α)﹑beta(β)﹑epsilon(ε)和iota(ι),這些毒素為主要的致病因子,根據菌株所產生的毒素,將其分為A﹑B﹑C﹑D和E5個血清型[1]。不同菌株產生的毒素類型見下表(表1)。

表1 不同菌株產生的毒素類型
產氣莢膜梭菌是人和畜禽腸道中的正常菌落,通常情況不會引起發病,只有當畜禽胃腸道環境適宜產氣莢膜梭菌大量繁殖,并且菌株在增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毒素,對胃腸道產生刺激,尤其是一些菌株會分泌一些強毒素,其黏附在腸黏膜上皮,使得氨基酸的吸收和運輸受到阻礙,腸道的通透性增強,大量的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導致出現毒血癥或者敗血癥,使畜禽衰竭死亡。目前已發現的產氣莢膜梭菌產生的毒素有12種以上,其中毒性最強,對畜禽危害最大的主要有四種,分別為alpha(α)﹑beta( β)﹑epsilon(ε)和 iota(ι)。
α毒素是一種多功能性金屬酶,其產生作用需要鋅離子激活,而且還具有磷脂酶C和鞘磷脂酶的活性,可以水解磷脂酰膽堿和鞘磷脂。膜磷脂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酶C和鞘磷脂酶可以對其進行水解,因此α毒素可以對細胞膜結構的完整性產生破壞作用,使細胞膜分解,導致細胞溶解。α毒素還可以限制畜禽體內血流的速度,從而為產氣莢膜梭菌的滋生繁殖提供厭氧環境,這就會導致宿主休克死亡。
β毒素是B型和C型產氣莢膜梭菌產生的致病毒素,這種毒素可以使細胞膜的通透性改變,使存在于細胞外的鈣離子﹑鈉離子和氯酸根離子流入細胞內,而細胞內的鉀離子流入細胞外,造成細胞脹大破裂。毒素和細胞表面受體的結合也不可逆,即使注射抗毒素藥,也不能將毒素中和[2]。根據研究發現,β毒素是為神經毒素,主要損傷植物性神經系統的節前纖維或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畜禽中毒后出現神經癥狀,如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等癥狀[3]。
ε毒素是B型和D型產氣莢膜梭菌產生的毒素,也是一種神經毒素,其毒力作用在梭菌屬中最強,僅次于破傷風毒素﹑肉毒桿菌毒素。ε毒素主要毒害畜禽腦部﹑肺臟和腎臟組織,尤其是可以滲透血腦屏障,蓄積于大腦中,使畜禽產生角弓反張﹑驚厥﹑掙扎等神經癥狀。ε毒素是導致羊腸毒血癥的主要病原。
ι毒素為二元毒素,有Ia和Ib兩個獨立的亞基。Ia和Ib蛋白沒有毒性,但是被激活后就有了毒性,主要侵襲細胞內微絲網狀系統,使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瓦解,導致細胞死亡。
在養羊生產中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疾病常見的有4種,分別為羊猝死癥﹑羊猝疽﹑羊腸毒血癥﹑羔羊痢疾,這幾種疾病的臨床癥狀非常相似,很難進行鑒別,下面將它們的區別進行總結,以方便區別診斷。
羊腸毒血癥是由D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產生的毒素主要為α毒素和ε毒素,典型病理變化為死后腎組織軟化,因此又被稱作“軟腎病”,又因為此病的病狀和羊快疫很相似,也被稱作“類快疫”[4]。
3.1.1 流行病學
D型產氣莢膜梭菌土壤﹑污水中都大量存在,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飼料或者飲用了被污染的水源,芽孢就會進入消化道,但是大部分的芽孢在胃內因為胃酸的作用而被殺死,只有少部分進入腸道,其產生的毒素也會不斷被排出體外,一般不會引起發病,只有當飼料突然發生變化,如羊群從采食干草突然過渡到采食大量的青綠多汁飼料或高蛋白高能量飼料,瘤胃微生物菌群不能適應其變化,導致D型產氣莢膜梭菌大量滋生繁殖,并在病菌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毒素,使腸道黏膜的通透性增強,導致毒素進入血液,引起毒血癥,嚴重地造成死亡。
羊腸毒血癥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條件性,在放牧地區主要發生于春末夏初青草剛萌發和秋季結籽后的一段時間內。在農區,主要發生于收菜的季節,羊采食了大量的菜根菜葉而引起發病,或者收獲莊稼后,羊采食了大量的谷物而引起發病。羊腸毒血癥一般呈散發,主要發生于綿羊,山羊的發病率較低,尤其2~12月齡膘情較好的羊容易感染發病。
3.1.2 臨床癥狀
羊常突然發作引起死亡,臨床上觀察不到明顯的癥狀。此病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為搐搦型,一種為昏迷安靜死亡型。搐搦型在瀕臨死亡時,會出現肌肉震顫﹑磨牙﹑流口水﹑四肢劇烈劃動等癥狀;昏迷安靜死亡型的病程要較長,發病早期步態不穩﹑流涎﹑上下頜咯咯響,后倒地昏迷死亡。出現兩種類型的原因,是由于機體吸收的毒素的多少不同而造成的。
3.1.3 病理變化
典型的病變主要在胃腸道,胃里面含有沒有被消化的飼料。腸黏膜出血﹑充血,整個腸壁呈黑色。腎臟比平時更容易軟化,類似于腦髓,不過這種變化為死亡后一段時間才可以出現,死亡后不會立刻出現。
羔羊痢疾是由B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毒血癥,B型產氣莢膜梭菌產生的毒素主要有α﹑β﹑ε型,特征性病變為腹瀉﹑小腸潰瘍。此病主要發生于羔羊,會造成羔羊大批死亡,嚴重威脅養羊業的發展。
3.2.1 流行病學
羔羊剛出生后,通過吃乳或者接觸糞便等被污染的物體,使B型產氣莢膜梭菌進入消化道,當在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導致羔羊抵抗力差,就會使病菌在小腸內繁殖,產生毒素,引起發病。母羊妊娠期營養不良,導致出生的羔羊體質差,受到寒冷天氣的侵襲導致羔羊受涼,羔羊哺乳不當,饑飽不均等因素都成為羔羊痢疾的誘發因素。純種細毛羊的發病率要高于雜種羊和土羊。羔羊痢疾主要感染7d齡以內的羔羊,其中2~3d齡的羔羊發病率最高。7d齡以上的羔羊很少發病[5]。
3.2.2 臨床癥狀
羔羊痢疾發病初期精神萎靡,低頭弓背,沒有食欲,不愿意吸乳,隨后出現腹瀉,剛開始為粥狀比較黏稠,后為水樣腹瀉,糞便顏色為黃綠色﹑黃白色或者灰白色,發病后期糞便中帶血。如果不及時治療,就在發病1~2d內死亡。少數體質強壯的,可以自愈。也有少數的羔羊除了腹脹排少量稀便外,還出現神經癥狀,如呼吸急促﹑四肢癱軟等,此種類型病程很短,羔羊常在發病數小時或者十幾個小時內死亡。
3.2.3 病理變化
羔羊痢疾典型的病理變化也在消化道,尸體脫水嚴重,尾部常粘有稀糞,皺胃內有沒有消化的凝乳塊。小腸黏膜充血,有直徑1~2mm的潰瘍,潰瘍的周圍環繞有出血帶,有的小腸內容物為黑色。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充血。
羊猝疽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毒血癥,C型產氣莢膜梭菌產生的毒素主要有α和β型,特征性病變為出現腹膜炎﹑潰瘍性腸炎或者急性死亡。此病主要發生于成年綿羊,山羊有時也會發病,其中1~2歲的綿羊發病率較高。
3.3.1 流行病學
羊猝疽多呈地方性流行,尤其在低洼地帶或者沼澤地放牧的綿羊最易發病。綿羊采食了被C型產氣莢膜梭菌污染的飼料或者飲用了被污染的水源,病菌就會進入消化道,在小腸內生長繁殖并產生毒素,尤其十二指腸和回腸中病菌數量最多,毒素含量最高。毒素進入血液引起毒血癥導致死亡。此病的發生具有季節性,早春和晚秋發病率高。
3.3.2 臨床癥狀
羊猝疽的病程很短,一般為3~6 h,一般還沒有發現早期癥狀就突然死亡。放牧時,有時會發現病羊掉隊,出現劇烈的痙攣,并于數小時內倒地死亡。
3.3.3 病理變化
羊猝疽典型的病理變化在消化道以及循環系統。胃腸道內有炎癥,十二指腸﹑空腸黏膜充血﹑潰瘍﹑糜爛。由于病菌和毒素進入血液,會對腹腔內器官和血管產生損害,導致胸腔﹑腹腔﹑心包內有大量的積液。病羊剛死后,骨骼肌看似正常,但是經8h左右,病菌會在骨骼肌內增殖,造成肌間出血,出現氣性裂孔,這種變化類似于黑腿病[6]。
產氣莢膜梭菌在畜禽和人體內的正常菌群,也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一般不會導致畜禽發病,只有當羊群受到不良作用的時候,才會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對畜禽機體產生損傷,而且有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疾病通常都發病迅速﹑病程短﹑病情嚴重,造成的損失大,因此平時做好預防措施,非常重要。
利用疫苗進行免疫是預防產氣莢膜梭菌性疾病的主要措施。目前,常用的有預防羊快疫﹑羊猝狙﹑羊腸毒血癥和羔羊痢疾的三聯四防苗,羊腸毒血癥﹑羊快疫﹑羊猝狙三聯苗,羊猝狙﹑羊快疫﹑羔羊痢疾﹑羊腸毒血癥和羊黑疫的五聯苗,A型產氣莢膜梭菌疫苗等。養羊場可以根據當地疫病的發生情況采用合適的疫苗進行預防。采用疫苗預防能夠產生較高的抗體,減少疾病的發生率,但是也會對羊群產生加大的應激,降低食欲等,因此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人們還研制了弱毒載體疫苗﹑基因工程重組活載體疫苗等,提高了免疫效果,減緩了應激作用。
日糧要營養全面,防止因為能量﹑蛋白質﹑維生素或者礦物質缺乏導致羊群營養不良。對于放牧的羊群,在冬春季牧草較少時,要適當補充精飼料的飼喂量;在春末夏初,牧草萌發階段,要多去萌發較晚的地方放牧;秋末,要多去牧草較青的地方放牧;在農區,不要著急搶茬,不要過多飼喂青綠多汁飼料。飼料中可以適當添加酵母和活菌制劑,促進瘤胃有益菌的繁殖。舍飼的羊群,要是適當飼喂青粗料,添加飼料中粗纖維的含量,促進胃腸運動,不要過多添加精飼料,以免過飽引起消化不良,使得胃腸道菌群結構失調。在經常發生該病的地區,在發病季節,可以適當添加甲硝唑等藥物,預防感染。
產氣莢膜梭菌性疾病的病程很短,因此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重要,否則還沒來得及治療就已經死亡。對于產氣莢膜梭菌性疾病多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但是應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使用劑量過大,時間過長,會使產氣莢膜梭菌產生抗藥性,因此要選擇敏感藥物進行治療,常用的藥物有青霉素﹑鏈霉素﹑磺胺類藥物等。對于脫水的病羊,要及時用葡萄糖鹽水進行補液。還可以用中藥方劑進行治療,如用黃連散(主要成分有黃連﹑川芎﹑黃芩﹑石膏﹑地榆﹑訶子﹑當歸木通﹑白芍等)治療羊腸毒血癥,有明顯的效果[7]。
產氣莢膜梭菌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養羊生產中,飼養方式以及飼草料結構的改變,氣候突變等都成為產氣莢膜梭菌病的誘發因素。因此,在采用疫苗預防﹑藥物保健的同時,還要加強營養﹑做好日常管理﹑減少應激因素的刺激才可以有效防控產氣莢膜梭菌病,促使養羊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