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實現“30·60”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背景下,大規模分布式資源接入配電網。當前配電網相關技術、裝備、結構、系統、標準等大部分均基于傳統配電網或者分布式資源小規模接入條件研發和部署,含高比例分布式資源的新型配電系統面臨的需求與挑戰及其深層機理與傳統配電網存在巨大差異,現有技術和標準已難以滿足規劃運行要求。隨著分布式資源規模化并網,配電網規劃運行在安全性、可靠性、電能質量和經濟性方面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本??瘒@含高比例分布式資源的新型配電系統規劃運行關鍵技術,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具體包括新型配電系統協調規劃與評估、交直流配電系統運行控制、智能配用電系統優化運行、新型配電系統量測、感知與負荷預測4個部分。
在新型配電系統協調規劃與評估部分,邢曉敏等建立了一種包含氫儲能系統和海水源熱泵的海島綜合能源微網模型,可為今后海島微網的規劃建設提供參考。曹昉等提出一種區域配網的臺區可聯性分析方法,并基于此建立臺區柔性互聯方案以及互聯裝置配置方法,其成果可以為多臺區互聯的配電系統規劃提供技術支撐。馮喜春等采用主從博弈的方法,提出了一種電網公司與用戶間協同的配電網規劃運行雙層優化方法,其成果為多主體參與下的配電網規劃方法提供了參考。談竹奎等引入超分位數對不確定環境下的園區碳排放進行風險度量,繼而建立計及碳排放風險約束的低碳園區儲能容量規劃模型,為計及碳排放的園區規劃提供模型支撐。劉寶林等提出一種配電系統薄弱線路評估方法,實現開關優化規劃項目的精準定位,為篩選出系統中網架結構薄弱的線路提供理論依據。
在交直流配電系統運行控制部分,班國邦等針對高壓配電網,優化調度SOP 控制變量及相關節點無功補償設備的投切,為高壓配電網中SOP 調控提供了技術支撐。趙宇明等針對建筑直流配用電系統,探討了適用于直流化改造的建筑系統和未來新建直流建筑系統的運行控制方案,其研究成果可為低壓建筑直流配用電系統研究提供參考。肖波濤等針對基于多模塊串并聯組合式直流變壓器的級聯系統,分別對前后兩級子系統提出與之相應的反下垂控制策略,為級聯系統穩定性分析提供參考。付宇等充分挖掘低壓交直流配電網和儲能的功率調節潛力,提出了一種基于VSC 和儲能的時空協調優化方法,為改善光伏并網導致的電壓問題和功率倒送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智能配用電系統優化運行部分,陳炎森等針對綜合能源系統提出了基于混合自動機的分階段狀態轉移空間建模方法,對綜合能源系統分階段的狀態轉移軌跡實現了全過程觀測,為系統狀態觀測提供了模型支撐。曾偉哲等采用HPSOGA 算法,設計了一種電動汽車充電優化方法,其研究思路可為電動汽車的調度控制提供參考。聶涌泉等針對含海量可再生能源的微電網,提出了一種并行分布式優化方法,為求解大規模復雜系統的優化問題拓展了新思路。楊順吉等建立配電網電壓穩定指標概率模型,建立以節點電壓偏差平均值期望、電壓穩定指標、網損期望最小為目標函數的配電網的概率多目標電壓優化模型,為考慮隨機性的配電網無功優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新型配電系統量測、感知與負荷預測部分,徐全等針對基于同步量測的配網態勢感知技術,綜述了其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應用與展望,為后續配網態勢感知技術研究、裝備研制和示范工程建設提供借鑒。喻磊等結合命名數據網絡對于底層網絡協議透明的優勢,提出了一種智能配電網中感知數據收集協議,提升了配電網數據傳輸服務質量,為新型配電系統實時通信技術提供技術支撐。黃旭銳等提出了一種基于Transformer 和多任務學習的綜合能源系統電-熱短期負荷預測模型,其研究成果可為多元負荷預測提供模型支撐。
感謝各位作者對本??闹С趾哇x躍投稿,感謝專家對本專刊稿件嚴謹細致的評審,希望本??軌驗榭蒲小⒐こ碳凹夹g管理人員提供含高比例分布式資源的新型配電系統規劃運行關鍵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促進新型電力系統運行技術的發展。

2023年01月11日于華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