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綜調

2022 年12 月14日,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火林赴余杭區徑山鎮人大代表聯絡中心站開展活動。
2022 年12 月14 日,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火林赴余杭區徑山鎮人大代表聯絡中心站開展活動,就常委會會議重點議題等征求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意見。
本次活動采取視頻直播形式。13 位人大代表和基層群眾在現場或通過視頻連線發言,圍繞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推進基層治理、加強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相關決定草案,2023 年市人大常委會立法項目、監督議題以及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等,提出意見建議。市人大常委會有關工委、市區兩級相關部門負責人對相關意見建議進行現場答復。活動共吸引38.09 萬人次網友線上觀看,收到留言1000 余條。
2022 年以來,杭州市人大常委會把打造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單元作為人大數字化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月度例會、專班推進、培訓交流、上門指導、每月晾曬等工作機制,推動全市全面規范承接省統建模塊,審慎務實拓展自選模塊,用數字化改革的理念、思路、方法推進基層單元建設,助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高地和市域典范。
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堅持以數字化改革為動力和支撐,全力打通瓶頸堵點,加快建設上下貫通、內外互聯、便民智慧的一體化聯絡體系。
優化站點布局。加快推進市、縣代表聯絡總站和數字聯絡總站建設,4 個區、縣(市)的聯絡總站已建成運行;以首批19 個基層單元為示范,已基本完成全市191 個鄉鎮(街道)中心站和5 個片區站基層單元建設任務;延伸鏈接村(社區)聯絡站點,初步構建形成市縣鄉村四級“1+13+191+N”代表聯絡站組織架構體系。
夯實技術底座。狠抓服務器資源部署工作,13 個區、縣(市)全部配備信創云服務器,開放相應數據端口;統籌建設杭州人大數據倉和13 個區、縣(市)的數據子倉,實現手機端、后臺管理端、聯絡站大屏端一體呈現,并與省人大數據貫通;加大協調力度,加快推進基層單元場景與“民呼我為”“基層治理四平臺”等人大外部場景對接融合,全市13 個區、縣(市)均已實現基層單元與“基層治理四平臺”等的數據貫通。
暢通民意通道。著力加強人大代表特別是鄉鎮人大代表數字化培訓工作,全市三級人大代表浙政釘注冊率、激活率均已達到100%;全面推進聯絡站碼和代表碼掛牌亮碼工作,加大浙里辦杭州數智人大一體化平臺建設和推廣力度,有效拉近人大常委會與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時空距離。
2022 年6 月開始,杭州市人大常委會推出常委會組成人員圍繞常委會重點議題進代表聯絡站聽取意見的創新舉措,構建起制度化常態化進站工作機制。
委員沉下去。專門制定相關工作方案,要求專職委員全年至少4 次、兼職委員全年至少2 次進站活動,并明確了時間安排、進站原則、活動內容,確保任務清晰、活動有序、保障到位。新一屆市人大常委會54 名組成人員均已2 次以上進站,接待人大代表、街道居民議事會成員和群眾420 余人次。
民意帶回來。常委會組成人員通過主動進站,開展調研、征求意見、聽取建議,廣泛搜集基層意見,當好人民群眾的代言人。活動開展以來,54 名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常委會會議前進站累計搜集意見建議520 余條,很多內容都體現到了審議發言中,為常委會會議表決相關議題提供了堅實的民意基礎、民智支撐。
場景推上線。堅持把基層單元功能培育與數字化改革相結合,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在基層單元場景中增加“國家機關進站”市統建模塊,包括黨政領導進站、人大常委會進站、“一委兩院”進站、政府部門進站等4 個子項。在常委會組成人員進站帶動下,全市各級人大和“一府一委兩院”等國家機關人員進站開展活動實現常態化,已累計進站活動1100 余次,搜集意見建議4000 余條。
建立群眾意見建議分級分類閉環處理機制,進一步提高民意處理時效和問題解決率。
交由鄉鎮(街道)研究處理。對屬于鄉鎮(街道)職權范圍內的事項,由鄉鎮(街道)人大代表聯絡中心站直接轉交本級有關單位研究處理。通常大多數的問題都可以在鄉鎮(街道)層面解決。
線上交由縣級、市級相關部門處理。針對鄉鎮(街道)層級無法解決的問題,由鄉鎮(街道)人大代表聯絡中心站轉至“基層治理四平臺”等黨政民意處理系統后,納入相應的線上搜集、梳理、交辦、處理、反饋、監督、評價閉環工作流程,實現群眾有所呼、人大有所應、政府有所為。
轉為閉會期間人大代表建議。對于帶有面上普遍意義的共性問題,人大代表在進一步調查研究基礎上,可以通過鏈接杭州數智人大“代表在線”等場景,轉為閉會期間代表建議交由有關部門辦理。

杭州市人大常委會用數字化改革的理念、思路、方法推進基層單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