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之
多愁善感的女孩
月影在開始給我講述她的故事之前,在椅子上沉默地坐了很久。期間,她有時候會搓搓手,有時候則出神地看著窗外。我也不催促她,而是在她喝完面前的檸檬茶后,再給她滿上一杯。
喝到第三杯檸檬茶的時候,她才小聲地說:“我班上的同學們不太喜歡我,他們說我是一個矯揉造作、多愁善感的怪胎。”
原來,月影喜歡用寫日記的方式記錄生活中的小事,將回憶保存在紙張上。她還喜歡將發生在身邊的事兒用文藝的句子表達出來,發到朋友圈上。有一次,她在朋友圈發了她這幾年用過的幾本日記本。本是想做一個紀念,沒想到卻引來了同學們的議論。在班上,同學小A認為月影故意在炫耀自己的多愁善感和文藝情懷。小B同學附和道:“這是什么?一本本的矯情日記?” 她說話的語調陰陽怪氣,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這樣的評論讓月影感到十分沮喪,因為她的本意只是想分享自己內心的情感。一邊想著,一邊刪除了朋友圈動態,但這一舉動卻引起了大家進一步的討論:“她怎么刪除了呢?做得出來的事兒還不讓人說嗎?”“我看她就是個玻璃心的人。”
月影告訴我,班上的同學們對她的看法讓她感到很受傷。她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一個并沒有傷害到他人的行為卻被大家視為矯揉造作和多愁善感,同學們的嘲笑和不理解讓她感到孤立無援,她說:“唉,班上明明有很多人,但我經常覺得周圍似乎空蕩蕩的。”
為了融入班集體,月影也做過一些努力。在班上,有一部分女生喜歡寫手帳,還會分享彼此的手帳,她們也很歡迎新人:只要對手帳感興趣,并且愿意彼此分享,就是“圈內人”。月影也買了很多與手帳有關的小物品,但寫了一段時間便擱置了,她說:“我覺得手帳太繁瑣,不如直接將情感流露在紙上來得暢快,堅持不下去。”然而,這種與大伙兒步調不一致的行為更促使她成為了同學們眼中的“怪胎”。
她將自己的故事分享給我,希望找到一個答案:是她做錯了,還是班上的那些女孩們做錯了呢?為什么大家要這么對待她?
我沒有著急給她答案,而是與她分享了我高中時的一段往事。
有點“娘”的男孩
高中的時候,班上刮起了一陣“籃球之風”,男生們不管高矮胖瘦,都人手一個籃球,一放學,就急急忙忙地往操場上沖,搶占籃球場。在這陣“風”里,程曉軍是個例外。他喜歡獨自坐在圖書館里,翻看一本厚厚的小說。讀到精彩處,他的表情也會隨著情節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在旁人看來,他是一個妥妥的小說迷。
為此,有人在背地里嘲笑他,認為他不夠man,但程曉軍并不覺得自己與他們格格不入。相反,他選擇了與其他同學友好相處:他會與同學們討論籃球之外的其他話題,比如老師在課堂上有趣的講課方式、某個知識點的延伸、考試的復習方式等……他尊重別人的興趣愛好。卻沒有被外界的負面看法左右,而是堅持做自己,過屬于自己的生活。
聽完我的分享后,月影的眼中滿是羨慕:“程曉軍真的很棒!我要是也能像他這樣,勇敢地做自己就好了。”
讓月影困擾的問題,與自我認同有關。自我認同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和接受程度,而自我接受則是個體對自己的情感態度。在青春期,自我認同和自我接受的形成過程會受到同齡人的影響,因此,了解如何建立積極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接受非常重要。于是我對她說:“你也可以的!”
我坐在月影旁邊,拿起一本關于自我認同和自我接受的心理學書籍。我翻開書,指著其中的一些段落,跟她講解相關的概念。月影靜靜地聽著,眼睛注視著書頁上的文字。我繼續解釋:“自我認同的建立通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包括社交圈子、同齡人和社會期望。但重要的是,你的自我認同應該建立在內在自信之上,而不是完全依賴于外界的評價。”
然后,我將書中一些關于積極自我認同的建議分享給她:“為了建立積極的自我認同,你可以嘗試更多的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同時,也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為每個人都有缺點和獨特之處。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做自己,勇敢地表達內心的情感。”
我還遞給她幾本心理學書籍,說道:“這些資料沒準可以幫助到你。而我,也會在這里陪你一起成長。”
月影接過資料清單,笑著表示感激,我們又說了幾句話后,月影抱著資料離開了。看著她的背影,我不由得在心里默念了一句:“加油呀!”
“做自己”是一段漫長而孤獨的旅程。“做自己”也意味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獨特之處,不必試圖去取悅他人或完全迎合社會的期望。因為,獨特的你,本身就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