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珺,蘇濤
南陽市中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慢性腦供血不足是以頭暈、頭痛、眩暈等為典型臨床癥狀的神經內科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1],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劇,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若不及時給予有效的救治措施,則極其容易誘發腦損傷、腦梗等[2]。慢性腦供血不足屬中醫學“眩暈”范疇,主要是由氣血虧虛、肝陽上逆、氣虛血瘀、痰濕中阻造成大腦失養而致。因此,應以健脾祛痰、化瘀通絡、益氣行血為主要治療原則。小半夏加茯苓湯具有良好的和胃止嘔、引水下行之功效,在治療嘔吐、眩暈等癥狀方面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此外,近年來澤瀉湯被逐漸應用于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的治療當中,能起到利水除飲、健脾益氣的作用[3]。筆者采用小半夏加茯苓湯聯合澤瀉湯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南陽市中醫院收治的92例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6例。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53.41±8.01)歲;病程(4.17±0.62)年;體質量指數(23.11±3.46)kg·m-2。觀察組男29例,女17例;年齡(53.28±7.99)歲;病程(4.22±0.63)年;體質量指數(22.86±3.42)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①均經影像學檢查,并符合《實用神經精神科手冊》[4]中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診斷標準;②中醫符合《中醫診斷學》[5]和《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6]中眩暈的診斷標準以及痰濕阻滯的中醫辨證分型;③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實施,且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3 病例排除標準①由于其他疾病或外部傷害造成的頭痛、頭暈;②患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實驗;③合并腦腫瘤。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尼莫地平片(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10910080),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13023635),每次3片,每日1次,口服;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65349),每日1次,每次500 mL,靜脈滴注。連續治療1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小半夏加茯苓湯聯合澤瀉湯治療,具體藥物組成:半夏18 g,生姜15 g,澤瀉、黃芪各30 g,白術、茯苓各10 g,陳皮 6 g。伴有失眠者加炒酸棗仁、合歡花各15 g;有嘔吐癥狀者加代赭石20 g;體質較弱者加至黃芪 120 g。每日1劑,取汁600 mL,早、中、晚各服用200 mL,連續治療1個月。
1.5 觀察指標
1.5.1 中醫證候積分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其中頭暈目眩條目計分2~6分,惡心嘔吐、肢體乏力、視物模糊條目計分1~3分,分數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
1.5.2 血脂水平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5 mL空腹靜脈血,3 500 r·min-1,15 min后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WD-240,廠家:吉林省維爾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測其血脂水平,包括血清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
1.5.3 血液流變學指標采用血液流變分析儀(淄博恒拓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型號:HT-100A)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主要包括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漿黏度。
1.5.4 血管內皮功能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和放射免疫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可溶性髓細胞觸發受體樣轉錄因子-1(soluble myelocyte trigger receptor-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1,sTLT-1)、內皮素-1(endothelin-1,ET-1)、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

2.1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TC、TG、LDL-C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HDL-C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2.3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漿黏度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2.4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sTLT-1、TXB2、ET-1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CGRP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水平比較
慢性腦供血不足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若患者長期處于腦供血不足狀態則會引發慢性血液缺乏癥狀,進而對腦功能造成損害,增加腦梗死的發生風險[7]。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尼莫地平等西藥治療,該藥物能通過血腦屏障而作用于腦血管及神經細胞,并與中樞神經的特異受體結合,能有效起到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同時能對平滑肌的收縮起到抑制作用,在減輕血管痙攣、促進腦供血方面具有積極意義[8-9]。臨床研究也顯示[10],部分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在停藥后容易出現復發,故臨床上需找到更為有效,且復發率較低的治療方法。
慢性腦供血不足屬于中醫學“眩暈”范疇,基本病機是由于氣血不足、氣虛血瘀、痰濕中阻導致髓減腦消、神機失用,故治療原則應以活血、化瘀、通絡以及祛濕化痰、健脾益氣等為主[11]。小半夏加茯苓湯聯合澤瀉湯中澤瀉為君藥,具有利水消腫、清熱滲濕的功效;白術、茯苓可起到補脾益肺、祛濕化痰的作用;半夏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黃芪能益氣固表;陳皮可理氣健脾、調中燥濕;生姜濕中止嘔、潤肺止咳。諸藥合用,共奏祛濕消腫、活血化瘀、健脾補肺、益氣行血之功效,在改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臨床癥狀方面具有積極意義[12-15]。
現代藥理學證實[16],黃芪能促使局部腦皮質的血流速度得到提高,并可對血小板的聚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促進血凝塊的溶解和防止血栓形成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半夏所富含的β-谷甾醇能使患者的TC水平得到有效降低[17-18]。白術和茯苓分別具有擴張血管和抗氧化、抗炎的功效,不僅能調控血脂,而且在抗動脈粥樣硬化方面也具有積極意義[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漿黏度水平均較低,提示將小半夏加茯苓湯聯合澤瀉湯應用于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的治療當中,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改善其血流動力學,這與梁英香等[21]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有報道顯示[22],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會出現血管內皮功能損傷的情況。ET-1是調節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子,對維持基礎血管張力與心血管系統穩態起重要作用,但較高水平的ET-1則會引發血管收縮導致腦缺血情況加重[23];sTLT-1在血小板活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腦缺血程度越嚴重,其水平越高;TXB2可起到促進血小板凝聚以及血栓形成的作用;CGRP作為分布于中樞、外周和其他系統中的活性多肽,具有促進動脈舒張、增加血流量的作用[24-25]。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觀察組sTLT-1、TXB2、ET-1水平較低,CGRP水平較高,考慮原因可能是因為澤瀉湯中的澤瀉、白術等藥物能起到抗感染的作用,從而對炎癥因子介導的微血管痙攣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能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從而使腦血流量增加,在改善腦部微循環,減輕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小半夏加茯苓湯聯合澤瀉湯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血脂水平及血液流變學指標,同時也可有效調節血管內皮功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