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萱,楊蕊,張春暢,韓林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073;2.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073;3.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帶狀皰疹是人體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后,皮膚和神經受到隱匿的病毒侵害而發生的急性皰疹性疾病,常伴隨一系列后遺癥,后遺神經痛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后遺癥之一,持續時間較長[1-2]。
目前,西醫常用藥物為阿米替林、加巴噴丁、普瑞巴林、卡馬西平等,然而這些藥物都易于出現肝腎損傷、皮疹、心血管疾病等不良反應[3]。針灸療法安全性較高、療效顯著,目前關于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研究較多,但還缺少系統的梳理分析。筆者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從該領域發文量、核心作者群體、研究機構、關鍵詞共現和聚類等角度,采用CiteSpace軟件對期刊文獻進行分析整理,以期掌握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現狀,為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參考。
1.1 數據來源本文數據從中國知網獲取,檢索方式為“主題”(精確),檢索詞為“(針灸 OR 針刺 OR 灸 OR 電針)AND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檢索截止時間為2022年9月22日,剔除會議、報紙、征稿通知等文獻,最后篩選出974篇文獻,提取文獻信息并保存為Refworks文本格式。
1.2 研究方法采用Citespace 6.1R2軟件分析數據,繪制相關主題圖譜,設置時間分區為1年,剪切(Pruning)采用Pathfinder法,對研究作者、研究機構以及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
2.1 文獻總體情況及年發文量分析我國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研究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即1993年至2004年的起始階段、2005年至2011年的快速增長階段、2012年至2022年的波動發展階段,表明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們重視,但近幾年有回落趨勢,說明針灸治療PHN 的研究進入瓶頸期,缺乏創新點,見圖1。

圖1 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文獻總體情況及年發文量
2.2 文獻研究機構分析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研究機構圖譜Nodes(節點數)為489,Links(連接數)為174,Density(網絡密度)為0.001 5。Density數值可反映研究機構的分布密度,該值僅為0.001 5,表明我國針灸治療PHN領域研究機構較分散,尚未形成大規模、跨地域研究網絡,其中發文量前5的機構為成都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與廣州中醫藥大學聯系緊密,共同開展研究;黑龍江、天津、廣西三地均是以中醫藥大學為中心,聯合各個附屬醫院共同研究,見圖2。

圖2 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研究機構分布圖
2.3 文獻研究作者分析納入的974篇文獻共涉及592名作者,其中發文量最多的學者是林辰,共發表8篇研究性論文,發文量≥3篇者共17名。根據賴普斯定律[4],可以推定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研究的核心作者,計算公式為:M≈0.749√Nmax(M為論文篇數,N為統計年限中最高產作者的論文數),如果論文發表數量≥M值,則視為該領域的核心作者。根據軟件分析結果,N取值為8,計算得到M≈2.12,四舍五入后為2,可知發文數達到2篇及以上者為該領域核心作者,經統計領頭學者共有106位。根據賴普斯定律,學科高產作者群形成標準為核心作者發文占總發文量50%,而該領域核心作者發文數僅占論文總數的25.2%,說明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研究人員比較分散,各研究人員發文量相差不大。其中以張紅星、劉銀妮為代表的團隊[5-6]主要研究內容為電針夾脊穴結合穴位注射、圍刺等其他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以林辰、陳攀為代表的團隊則針對壯醫藥點線灸療法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涉及作用機制[7-9]、療效觀察[10]、安全性[11]等。

圖3 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研究學者分布圖
2.4 關鍵詞共現分析關鍵詞反映了文章的核心內容,追蹤高頻次、高中心性的關鍵詞可發現該領域的熱門研究方向。關鍵詞共現圖共有558個節點、1 471 次連接,網絡密度為0.009 5,說明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研究的范圍較廣,研究分支較多,方向分散,見圖4。將內容相似關鍵詞進行整合,得出前10名高頻被引關鍵詞排序表,見表1,由排序表可知,作為與主題研究相關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帶狀皰疹”等關鍵詞,是研究的重點,其頻次和中心性較高;以刺法、灸法為研究對象,“電針”“圍刺”“火針”“穴位注射”“拔罐”等關鍵詞被引頻次較高,說明這些是臨床常用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治療手段;以腧穴為研究對象,“夾脊穴”被引頻次較高,夾脊穴位于督脈和膀胱經之間,溝通兩經氣血,針刺相應神經節段的夾脊穴,可以阻滯神經痛覺纖維傳導[12-13],臨床常結合電針增加鎮痛效果;以研究類型為對象,“綜述”“臨床觀察”等關鍵詞被引用頻次高,表明目前研究多為臨床療效觀察或系統綜述。

表1 高頻被引關鍵詞排序表

圖4 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關鍵詞共現圖
2.5 關鍵詞聚類分析關鍵詞聚類分析中,“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皰疹”“綜述”“圍刺”“針刺”“針灸”“神經痛”“電針”“后遺神經痛”“艾灸”等為排名前10的聚類,反映了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研究熱點,聚類大小代表聚類中包含的文獻量,見圖5。

圖5 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關鍵詞聚類圖
2.6 關鍵詞突現分析在某一時段內引用、檢索頻次急劇上升的情況可被概括為關鍵詞突現,用于直觀展示該領域內的熱點主題,可為學者未來研究提供參考。將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領域的關鍵詞進行突現分析,得到排名前17的突現關鍵詞,見圖6。從圖中可以發現,“針灸療法”“神經痛”“帶狀皰疹”在該領域關注度最高,關注時間也相對較長。“熱敏灸”在2018年成為突現關鍵詞并一直持續至2022年,說明熱敏灸是最近的研究熱點。2020年開始,“臨床療效”“療效”成為突現關鍵詞,表明最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臨床療效評估。因此,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可能會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

圖6 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關鍵詞突現圖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皮損愈合后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神經性疼痛,性質可為燒灼痛或撕裂樣或刀割樣痛[14]。中醫認為,本病本虛標實,病機為皰疹余邪留存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久病耗傷陰血,不榮則痛[15]。針灸治療PHN取穴多以病變局部皮損區及神經支配相應節段華佗夾脊穴為主,再配以辨證取穴;刺法多采用電針夾脊穴、阿是穴圍刺、艾灸或刺絡拔罐等,治療方法多樣且均能收到良好療效[16-17]。
本文通過CiteSpace軟件對中國知網的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展現了國內針灸治療PHN的研究現狀和未來發展動態。結果顯示,本研究領域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研究機構和作者分布較分散,跨地域和跨團隊合作較少。通過對關鍵詞共現圖分析可知,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針灸、電針、火針等是高頻被引詞,表明主要研究方向是針灸結合或不同針刺療法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療效分析[18-20]。通過分析關鍵詞突現圖譜,可以預測針灸治療PHN的未來發展趨勢,“熱敏灸”“臨床療效”等是近五年來明顯增多的關鍵詞,表明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以及其臨床療效分析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學者可重點關注。熱敏灸是陳日新教授創新的一種艾灸方式,是采用艾條溫和灸體表“熱敏化穴”,加速經氣傳導,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的新型艾灸療法[21]。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其優勢病種[22],例如劉明強等[23]研究發現,熱敏灸聯合圍刺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更顯著,不良反應更少;嚴張仁等[24]發現,熱敏灸配合熱奄包可明顯減輕PHN患者疼痛,改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總體來說,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研究日趨成熟,研究方向分支較多,范圍較廣,但仍有不足和提升空間,具體闡述如下。
3.1 目前研究不足
3.1.1 研究團隊規模較小,缺乏跨地域合作從研究作者及機構網絡圖譜的分析可見,針灸治療PHN領域形成了分別以林辰、張紅星、杜艷等為核心的主要研究團隊,但主要呈現小聚集、大分散的形勢。為提高該領域研究水平,應該強化高發文量學者間溝通交流,開展相關跨地區學術會議,逐步構建大規模學者研究網絡。
3.1.2 民族特色針灸療法推廣力度較弱從研究機構圖譜可以發現,廣西中醫藥大學是排名前三的發文機構,而其中壯醫特色療法治療PHN 的研究占據總文獻的80%以上,其中涉及壯醫藥線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觀察[25]、作用機制[26-27]、名醫經驗[28]等,說明臨床運用壯醫藥線點灸治療PHN在廣西已經基本成熟。而我國其他地區研究機構鮮有關于該民族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研究,未來應積極開展跨地區學術交流、加強壯醫藥線點灸治療PHN的推廣。
3.1.3 未形成規范化腧穴配伍原則電針夾脊穴治療PHN 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中[29-30],根據疼痛部位神經節段選擇相應的夾脊穴治療,已基本形成選穴原則,即頭面部為C3-C6;頸肩和上肢為C6-T4;胸脅部為T6-T8;腰腹部為T6-L5;下肢為L1-L5。但是在其他腧穴配伍治療PHN的選穴原則方面研究較少,有學者總結選穴規律發現,臨床主要配伍穴位是陽陵泉、足三里、合谷等,選穴所屬經絡多為肝膽經以及脾經[31-33],但這些研究均是基于文獻計量學,統計相關研究常用選穴而得出的規律,缺乏關于不同配穴治療效果間比較的臨床對照研究。
3.1.4 缺乏針灸刺激量與鎮痛效果間關系的研究“電針”“火針”“艾灸”均是被引頻次較高、中心性較強的關鍵詞,說明以上均是臨床常用的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方法,因此,探究各種針灸療法的刺激量與鎮痛效果間的關系,規范化各種療法就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朱敏等[34]對比分析電針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使用數據后,發現常用儀器為G6805電針儀,頻率為2/100 Hz的疏密波,強度以個人耐受為度。李寧等[35]探究發現,溫針灸3壯較1壯、2壯鎮痛效果更明顯。然而目前關于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缺乏更多關于其他療法刺激量的研究,比如刺絡拔罐留罐時間、毫針捻轉手法操作頻率、圍刺針具數量等,而這些因素可能與針刺鎮痛效果密切相關。
3.2 未來研究展望
3.2.1 結合現代醫學技術,創新傳統針灸療法隨著先進醫療儀器的發明,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應不再拘泥于毫針、火針、艾灸等傳統療法,結合現代醫療技術,提高針灸的療效和精度,將會成為未來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趨勢,例如趙爽[36]將毫火針結合氦氖激光治療PHN;浦少鋒等[37]在超聲引導下應用浮針治療PHN,可明顯縮短治療周期,延長鎮痛時間;鄒洪等[38]利用超聲引導下椎旁神經阻滯聯合針刀治療PHN,較口服加巴噴丁療效更為顯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睡眠質量。
3.2.2 建立統一的療效評價標準目前對PHN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并不統一,以反應鎮痛效果的VAS 評分為例,有研究規定[39],顯效為VAS評分較前下降80%以上,有效為降低20%~80%;有研究則規定[40],顯效為VAS評分下降70%~90%,有效為VAS評分下降30%~70%;還有研究規定[41],治愈為治療后VAS評分<2分,有效為VAS評分3~5分。療效評價標準不統一,會造成不同療法間的比較缺少可比性及可信度。建議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結合VAS評分,制定相關標準。
3.2.3 加強針灸治療PHN機制方面研究從關鍵詞共現可以發現,研究多集中于臨床經驗及臨床療效觀察,針灸治療PHN機制方面較少。目前關于針灸作用機制的文獻[42-43]多是比較治療前后的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或免疫相關因子IL-2、IL-4及TNF-α等,而關于針灸通過特定信號傳導通路,緩解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動物實驗研究較少,例如王鑫棟[44]研究發現,火針能通過cAMP/PKA通路發揮鎮痛作用。未來學者設計實驗時,動物模型可以選擇RTX(腹腔注射樹脂毒素)模型或VZV(腹腔注射樹脂毒素)模型等常用PHN 動物模型[45],基于WNT信號通路[46]、海馬TMEM126A/CD137L[47]等針灸鎮痛可能起效的信號通路,探尋針灸治療PHN起效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為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提供真實可靠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