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艷,項葉萍,柳剛
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上海 201899
急性期周圍性面癱多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等;在微笑或露齒動作時,口角下墜及面部歪斜更為明顯;患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1-2];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病側的齒頰間隙內,并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目前,周圍性面癱的病因尚未明確,多見于風寒侵襲引起營養面神經的血管痙攣、缺血、水腫而導致面肌癱瘓。在發病7 d以內屬于面癱的急性期,在這期間病情可能會進展加重。因此,積極進行有效治療尤為重要。中醫認為,風寒襲絡型急性期周圍性面癱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侵襲,以致經氣阻滯,氣血不和,瘀滯經脈,而導致經絡失于濡養,肌肉縱緩不收[3-4]。四物牽正散是治療風寒阻于頭面經絡之常用方[5]。針刺主要是用來刺激人體某些特定穴位,調節患者經絡之氣,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6]。筆者采用四物牽正散聯合針刺治療風寒襲絡型急性期周圍性面癱,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收治的86例風寒襲絡型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性20例;年齡36~72歲;病程1~6 d。試驗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35~71歲;病程1~7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神經病學》[7],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特點,常在睡眠醒來發現一側面部肌肉麻木、板滯,口角下垂歪向健側;口周肌群癱瘓癥狀與核上癱相同;可伴有聽覺改變、舌前2/3的味覺減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礙,其中最多見的是貝爾麻痹表現為面部半側(包括顏面上部及顏面下部)表情肌癱瘓。
1.2.2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8]診斷標準,突然眼瞼閉合不全,伴惡風寒、發熱、肢體拘緊、肌肉關節酸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1.3 病例納入標準均存在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等表現;經相關檢查明確為風寒襲絡型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溝通、認知意識良好;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病例排除標準對本次使用藥物有過敏性;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精神狀態異常。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四物牽正散治療,具體藥物組成:當歸、白芍、天麻15 g,川芎、鉤藤、全蝎、羌活各10 g,防風12 g,蜈蚣3條,白附子、白僵蠶、天竺黃、薄荷各5 g。上藥以法炮制,研為細末,每次5 g,分3次用開水沖服。
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針刺療法。面部穴位取患側,四肢穴位取雙側,具體穴位為:地倉、頰車、翳風、牽正、合谷、迎香、風池。采取一次性不銹鋼毫針,規格:0.25 mm×25 mm,0.25 mm×40 mm,面部穴位采取輕淺刺法,四肢穴位則采取直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兩組均治療 15 d。
1.6 觀察指標
1.6.1 神經功能評分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評分、面部殘疾指數軀體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FDIP)評分、面部殘疾指數社會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FDIS)評分及中醫證候積分,其中面神經功能評分滿分為100分,分值與功能呈正比;FDIP評分為1~5分,分值與功能障礙呈反比;FDIS評分為1~6分,分值與生活能力呈正比。中醫證候積分為1~3分,分值與癥狀呈正比。
1.6.2 FaCE量表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aCE量表評分,包括面部運動、面部干凈、口腔功能、眼睛干凈、淚液分泌、社會功能等維度,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優。
1.6.3 免疫功能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CD3+、CD4+、CD8+、CD4+/CD8+)變化情況。
1.6.4 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肝功能異常、惡性、嘔吐、肌無力。
1.7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等體征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等體征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等體征完全消失無顯著變化甚至加重[9]。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有效率為81.39%,試驗組有效率為93.02%,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評分、FDIP評分、FDIS評分及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面神經功能評分、FDIP評分、FDIS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較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評分、FDIP評分、FDIS評分及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前后FaCE量表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FaCE量表各項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前后FaCE量表評分比較 分)
2.4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CD3+、CD4+和CD4+/CD8+高于治療前,CD8+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2.5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周圍性面癱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引起周圍性面癱的常見疾病包括Bell面癱、耳帶狀皰疹引起的面癱、顳骨骨折、腫瘤、中耳炎及手術損傷等[10-12]。主要表現為患側顏面部肌肉全部癱瘓、眼瞼不能充分閉合、口角下垂、抬眉受限、額紋變淺或消失、眉毛較健側低、瞼裂變大、眼淚時有外溢、示齒或笑時口角向健側牽引、口呈斜卵圓形、說話發音不清楚,吃飯挾食等[13-17]。
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癱多由風寒所致,風邪善行數變,因而起病急,口僻面癱等諸癥在數小時或1~2 d內達高峰,需要祛風散寒,使經脈和營盤得以貫通[18-20]。牽正散出自宋代楊的《楊氏家藏方》,四物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體四肢百骸賴血之濡養,經脈則須血之充養,若血虛脈道不充,則易為外邪;此時風邪挾痰阻于經絡,則經隧不利,筋肉失養,故致不用而遲緩[21-22]。無邪之處,氣血尚能正常運行,則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牽引,故可見口眼斜,動作不遂[23-25]。此時當補血養血以充血脈,祛風化痰以通經絡,故以四物湯與牽正散相合,使血虛得復,風痰得化,則諸癥自除。方中當歸補血活血、溫通經絡;白芍緩中止痛、斂陰收汗;天麻熄風止痙、祛風通絡;川芎行氣化瘀、祛風燥濕;鉤藤通經活絡、活血化瘀;全蝎熄風鎮痙、攻毒散結;羌活解表散寒、祛風祛濕;防風舒筋活絡;蜈蚣通絡止痛;白附子祛風止痙、解毒散結;白僵蠶疏風解痙、化痰散結;天竺黃清熱化痰、定驚開竅;薄荷疏風散邪、疏風清熱[26-28]。諸藥合用,共奏疏經活絡、祛風化痰之功效。針刺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針刺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目的就在于使陰陽平衡,氣血通暢[29-30]。地倉穴歸屬足陽明胃經,具有祛風止痛、安神利竅、舒經活絡的功效,常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頰車頰車穴歸屬足陽明胃經,具有祛風清熱、安神利竅、開關通絡的作用,常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顳頜關節炎、腮腺炎等;翳風歸屬手少陽三焦經,具有益氣補陽、活血通絡、通竅醒神的功效,主治面癱、口眼歪斜、耳聾、耳鳴等;牽正是經外奇穴,具有疏風清熱、通經活絡的功效,主治口歪、面癱、牙痛、腮腺炎等;合谷歸屬手陽明大腸經,具有疏風解表、通絡止痛的功效,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齒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聾等頭面疾病,迎香歸屬手陽明大腸經,有疏風解表、祛風通絡、通利鼻竅的功效,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面癢、膽道蛔蟲癥等病癥;風池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具有疏風清熱、通利官竅的功效,主治頭暈、頭痛、耳聾、耳鳴、失眠等癥。上述穴位合用,可調節陰陽,補充正氣,祛病祛邪,疏通經絡,達到改善面癱的功效。
CD3是T淋巴細胞表面的一類抗原,CD3+是成熟的T淋巴細胞,與T細胞受體結合可以向T淋巴細胞內傳遞抗原信號,當CD3+升高時,免疫系統疾病就會發生變化。CD4+能夠識別并激發自身免疫系統抵御外來病毒的侵襲。CD4+正常則提示免疫功能好,抵抗力強。CD8+是T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亦稱做T細胞毒細胞,一般CD8+細胞是存在于脾臟、淋巴結、扁桃體等器官內的。CD8+主要在抗病毒和抗腫瘤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當CD4+降低時,CD8+則相對增高,表明受檢者免疫功能弱,抵抗力差,上述均為臨床檢驗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31-33]。
綜上,四物牽正散聯合針刺治療風寒襲絡型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能夠調節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