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鵬,簡弄根,黃紅根,廖振華
新余市中醫院,江西 新余 338000
混合痔是肛腸科的常見病,我國發病率約為45%,以肛門處有異物感、瘙癢、便血等為主要癥狀,與久坐、久站及不良飲食習慣有關[1-2]。對于中度、重度混合痔臨床多采用外剝內扎術治療,但術后易出現水腫、疼痛等癥狀,加之手術部位較為特殊,術后創面愈合緩慢,影響疾病康復進程[3-4]。西醫針對混合痔術后均采用抗感染、鎮痛等藥物進行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中藥被廣泛應用于術后水腫、疼痛等治療中,在鎮痛、促進創面愈合等方面取得較好療效[5-6]。伴隨中藥的廣泛應用,熏洗、坐浴等中醫外治療法也逐漸運用于混合痔術后的治療中。筆者將苦參湯加減運用于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新余市中醫院收治的86例行外剝內扎術的混合痔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22~60(42.45±5.03)歲;體質量指數 19~29(23.67±1.54)kg·m-2;病程3~36(14.46±2.05)個月。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4~57(42.72±5.11)歲;體質量指數19~30(23.51±1.46)kg·m-2;病程4~34(14.84±2.10)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7]的診斷標準:同時具備內、外痔癥狀;內痔分度為Ⅲ度和Ⅳ度(Ⅲ度:排便、咳嗽時痔核脫出,需用手還納;Ⅳ度:痔核脫出,不能還納,嵌頓于外,以至腫痛、壞死或糜爛);外痔:肛門部軟組織團塊,伴潮濕、瘙癢等癥狀。
1.2.2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中濕熱下注型的診斷標準:肛內腫物外脫,便血色鮮紅,或肛緣腫物隆起,灼熱疼痛;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
1.3 病例納入標準年齡20~60歲;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語言、認知功能正常。
1.4 病例排除標準有痔瘡手術史者;肛門形態異常者;精神疾病者;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惡性腫瘤者;伴肛裂、肛周膿腫者。
1.5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行外剝內扎術治療,術后均給予抗感染治療。對照組術后第2天將高錳酸鉀與溫水以15 000進行混合,患者行坐浴,每次10~15 min,每天2次,坐浴結束后,在切口均勻涂抹紅霉素軟膏,每次適量,每天2次。觀察組術后第2天給予苦參湯加減熏洗,具體藥物組成:蒲公英、紅藤、虎杖各30 g,苦參、黃柏各27 g,蛇床子18 g,五倍子12 g。加 1 000 mL 純凈水煎煮,煎煮30 min湯縮至250 mL,分裝2袋,每袋125 mL,塑封保存后放入5 ℃冰箱中保存待用。將125 mL藥液倒入超聲霧化熏洗治療儀中,加入1 000 mL水稀釋,設置熏蒸溫度為 45 ℃,持續熏蒸10 min后,調整溫度為40 ℃再次熏蒸10 min,早晚各熏蒸1次。兩組均連續治療14 d。
1.6 觀察指標
1.6.1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分值0~10分,疼痛程度與評分呈正相關。
1.6.2 肛門功能采用肛腸壓力檢測儀(長沙騰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ZGJ-D3)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肛管高壓帶長度、肛管最大收縮壓、肛管舒張壓及肛管靜息壓。
1.6.3 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創面愈合時間記錄兩組患者發熱、滲液、肛周膿腫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并比較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
1.7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評估。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對肛內腫物外脫、便血色鮮紅、肛緣腫物隆起、灼熱疼痛等癥狀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治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80%;顯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為50%~79%;有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為30%~49%;無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
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混合痔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有效率為79.07%,觀察組有效率為95.35%,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混合痔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混合痔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混合痔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混合痔患者治療前后肛門功能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肛管高壓帶長度短于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短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肛管舒張壓、肛管最大收縮壓及肛管靜息壓高于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混合痔患者治療前后肛門功能比較
2.4 兩組混合痔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混合痔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2.5 兩組混合痔患者創面愈合時間觀察組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混合痔患者創面愈合時間
外剝內扎術是治療混合痔的常用手術方式,手術會損傷直腸肛管局部組織,阻礙淋巴和靜脈回流,使創面缺氧、缺血而誘發水腫[10-12]。手術帶來的疼痛可刺激肛門括約肌持續痙攣,導致肛門周圍血液循環受阻,延緩創面愈合,影響肛門功能[13-14]。此外,手術部位比較隱蔽,術后易受糞便污染而影響創面愈合,增加繼發感染的發生,進一步影響創面愈合[15-16]。
混合痔主要是由風、熱、燥、濕等外邪入侵大腸、肛門,導致外邪郁結于肛門周圍,氣血運行不暢,久之熱毒郁結、濕熱下注、血脈瘀阻,從而發為痔[17-18]。手術雖可去除痔,但風、熱、燥、濕等病理因素并未消除,且術后脈絡受阻,氣血虧虛,不通則痛,加之術后創面暴露,更易受外邪侵襲而加重水腫、疼痛。由此可見,該病治療的關鍵在于燥濕止痛、活血化瘀。苦參湯加減方中蒲公英清熱解毒;紅藤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虎杖散瘀止痛、清熱利濕;蛇床子燥濕祛風;苦參、黃柏清熱燥濕;五倍子收濕斂瘡。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黃柏能夠抑制膿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化膿性細菌,降低混合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虎杖具有抗病毒、抗感染等作用;五倍子有止血、抗菌等作用[19-20]。苦參湯加減熏洗借助熱力和藥力作用,經皮膚、黏膜直達病灶處,可疏通腠理,促進氣血通暢,發揮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熱燥濕之效[21-23]。中藥熏洗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降低血管內皮通透性,減輕水腫、疼痛程度。而傳統坐浴熏洗對于溫度難以有效控制,易因熱力作用逐漸減弱而降低藥效[24-26]。本研究中應用超聲霧化熏洗,通過將藥物倒入超聲霧化熏洗治療儀中,超聲波能夠將藥物通過物理作用轉變為細小顆粒,可與患處充分、均勻結合,有利于創面吸收藥物,使局部藥物濃度較高,從而提高藥效,加快疾病恢復進程。同時可對溫度進行控制,保證藥物充分滲透到患者創面及肛門周圍,從而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苦參湯加減熏洗可減輕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疼痛,改善肛門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創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