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清泉
(山西焦煤汾西礦業四通煤業有限公司,山西 臨汾 041000)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四通煤業有限公司(四通煤業)五采區膠帶巷位于+1020 m 水平2#煤層,蓋山厚度546~632 m,煤層傾角3°~5°,平均傾角為4°,平均厚度3.2 m,巷道沿煤層頂板布置,圍巖巖性特征詳見表1。作為五采區各回采工作面運煤、進風、行人通道,五采區膠帶巷東側為2#煤層五采區52下01、2上101 回采工作面(均已回采結束),西側為2#煤層五采區2504(正在回采)、2上107、52上02 回采工作面(已回采結束)。五采區膠帶巷受采動和礦山壓力影響,巷道變形嚴重,需對該巷道進行整修,確保服務期間的安全使用。

表1 五采區膠帶巷頂底板巖性特征
五采區膠帶巷與西側回采工作面間停采保護煤柱寬度50 m,與五采區輔運巷間煤柱寬度30 m,掘巷階段采用錨網索梁支護,頂板錨桿長2000 mm,直徑22 mm,間排距800 mm×800 mm,最外側錨桿與水平方向呈70°角布置,其余錨桿沿豎直方向與頂板垂直布置,配合鋼筋梯子梁及單層菱形金屬網護表;錨索索體為Φ17.8 mm×8300 mm 鋼絞線,布置間排距為1250 mm×1600 mm,每排3 根,均沿豎直方向垂直頂板布置;兩幫錨桿直徑為20 mm,長度2000 mm,間排距700 mm×800 mm,兩側肩角處錨桿與水平方向夾角20°,其余沿水平方向垂直巷幫施工。具體布置如圖1。

圖1 五采區膠帶巷原支護方案(mm)
為全面了解五采區膠帶巷表面變形特征,在西翼2504 工作面末采階段的對應巷段(五采區膠帶巷里程220 m 處)布置測點,采用十字觀測法監測巷道表面圍巖相對變形量[1]。經過為期100 d 的現場實測,得到五采區膠帶巷表面變形量變化規律如圖2。監測的第40 天對應位置的2504 工作面停采,根據現場情況表明,五采區膠帶巷表面主要變形特征為頂板下沉和停采煤柱幫內移。由圖2 所示結果可知,監測的前20 d,此處受采面超前動壓影響應該是較明顯,變形增速較快;而在監測的第40 天以后對應2504 工作面停采,圍巖變形速率有所減緩;監測100 d 時,兩幫移近量累計達到317 mm,頂底板累計變形量達到294 mm,且圍巖未趨于穩定,變形量持續增大。為保證生產和運輸的順利進行,必須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對變形區域巷道圍巖進行加固。

圖2 巷道表面變形規律
為精確地探測五采區膠帶巷圍巖內部的巖性特征、裂隙發育情況[2-3],采用CXK12(A)鉆孔三維電視成像儀對圍巖顯著變形位置進行實測,測點布置在五采區膠帶巷里程220 m 處。通過對巷道頂板、兩幫施工鉆孔,然后將攝像頭送入鉆孔內,觀察鉆孔巖壁的裂隙發育、破碎、巖性等特征,其原理如圖3(a)所示,通過現場探查整理得到圖3(b)所示結果。測試鉆孔分別布置在巷道頂板中部、左側肩窩(西側,與水平方向夾角45°)、左幫、右側肩窩(東側,與水平方向夾角45°)、右幫。可以看出,巷道五采區輔運巷一側表面圍巖完整性較好,巷道左上方圍巖深度0~2 m 存在明顯的破碎區域,深度7~9 m 存在輕微破碎區,頂板巖層深度10 m 范圍內存在較多的破碎區和裂隙發育區,淺部圍巖破碎深度已大于2.4 m,已超出頂板錨桿的有效支護范圍,頂板深度8~9 m 范圍內圍巖較為破碎,表明8.3 m 的頂板錨索未錨固在穩定巖層內,右側幫部及肩角上部圍巖淺部圍巖破碎深度同樣大于2.0 m。綜上所述可知,五采區膠帶巷頂板和靠近回采面一側幫部圍巖破碎較嚴重,原有支護無法充分發揮其性能,無法有效控制圍巖的進一步破碎、變形。


圖3 測試原理和結果(m)
五采區膠帶巷現有支護條件下,圍巖將持續變形破壞,如果只是破壞哪段修哪段,巷道維修多處于被動的巷道修復,通過砌碹、工字鋼等方式進行支護,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巷道的變形問題。巷道變形后,巷道圍巖裂隙發育,大大降低了錨桿錨索的支護作用,砌碹、架設工字鋼都是被動支護[4],地質構造、采動、原有的支護方式不合理等才是造成巷道破壞的主要原因。砌碹、架設工字鋼等都只是在巷道表面施加作用力,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后期還要面對頻繁修復的難題,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都是巨大的,將對正常生產造成持續影響。注漿加固作用和目的有兩點:(1)巷道呈現出明顯的破碎、裂隙,只有通過注漿漿液充填裂隙和破碎煤巖體,使圍巖形成完整的整體,才能夠提高其穩定性,提高其自身的承載能力;(2)巷道原有錨桿錨索表現出明顯的錨固效能差的特征,通過注漿加固充填錨桿錨索與圍巖結合部位的空隙,提高錨桿錨索與圍巖的粘結力,從而提高錨桿錨索控制圍巖的能力。
采用KMA-1 型超強礦用無機材料,具有比化學有機注漿材料便宜、強度高的優點,比普通硅酸鹽水泥顆粒細,有利于進入細小的圍巖裂隙,而且凝固快、不收縮、施工簡單。KMA-1 型超強礦用無機材料與礦井水攪拌均勻后進行泵送,水灰比0.28:1,淺部注漿孔注漿壓力1~2 MPa,深部注漿孔2~3 MPa(注漿時需認真觀察表面漿液漏跑情況,當明顯漏跑漿液時,即使未達到注漿壓力,也應立即停止注漿)。頂板注漿孔采用“三二三”布置,深部注漿孔距巷幫1.0 m 處與頂板夾角70°向上開孔,孔深8 m,直徑42 mm,排距1.6 m,采用注漿封孔器封孔,孔內封孔位置距孔口4 m。淺部注漿孔直徑42 mm,間排距1.5 m×1.6 m,回采工作面一側(右幫)布置注漿孔2 個,下排孔距底板1.4 m 處水平向下10°開孔,上排孔距下排孔0.7 m 水平向上10°開孔,孔深5 m,排距1.6 m,采用注漿封孔器封孔,孔內封孔位置距孔口4 m。采用錨桿機開孔,開孔直徑42 mm,孔內封孔位置可根據現場具體情況做出合理調整。鉆孔布置參照注漿孔布置圖如圖4。注漿作業完成后,對巷道斷面擴刷至原斷面,對未失效的錨索重新張拉、錨桿重新預緊,失效破斷的錨索、錨索重新搭設安裝。

圖4 注漿孔布置示意圖(mm)
五采區膠帶巷返修段注漿加固后,巷道表面圍巖穩定,十字交叉法監測結果表明,頂底移近量最終穩定在50 mm 以下,兩幫移近量穩定在70 mm以下,整體穩定性良好。為期30 d 的監測得到其離層值變化曲線如圖5 所示,頂板巖層離層值前期隨著時間累積呈增大趨勢,加固返修約20 d 后,深部離層值趨于穩定,返修25 d 后,淺部離層值穩定,頂板深部巖層最終離層值為3 mm,淺部離層值10 mm,頂板巖層離層主要表現為淺部離層,占總離層值的76.92%,頂板整體離層值微小,且主要集中在注漿加固后20 d 內??傮w而言,頂板巖層穩定性良好,能夠保障五采區膠帶巷圍巖的長期穩定。

圖5 頂板離層量變化規律
通過對四通煤業2#煤層五采區膠帶巷原有支護條件下巷道表面變形量監測,發現巷道受到西翼回采面影響后,表面變形主要表現為頂板下沉及保護煤柱幫內移,巷道表面持續變形直至失穩破壞。通過鉆孔窺視表明,巷道頂板及停采煤柱一側幫部圍巖破碎較嚴重,現有錨桿、錨索支護構件無法有效控制圍巖的失穩破壞。提出采用KMA-1 型超強礦用無機材料進行注漿加固,設計具體的注漿參數及工藝,加固返修后,頂板離層量微小,表面無明顯變形破壞現象,注漿加固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