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彪
(山西潞安環保能源開發股份公司五陽煤礦,山西 長治 046205)
隨著煤礦井下綜合機械化作業程度的不斷提高,開采規模和開采強度不斷提高,煤炭工作面回采過程中產生的動壓現象越發顯著。對于一般性的地下工程,加強支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圍巖結構穩定性,但對于動壓顯現引發的大變形破壞,若采取普通的維護方法,其效果往往不能滿足安全生產的要求,且耗費大量的維護成本。因此大量學者對動壓巷道圍巖變形破壞機理與控制方法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圍巖變形破壞機理方面,陳曉祥[1]研究了動壓巷道圍巖塑性區兩類滑移面的分布特征;在動壓圍巖控制方面,馬元[2]提出“卸壓—整體支護”理念,轉移淺部圍巖應力,提高巷道支護結構的承載能力。
本文以五陽煤礦8005 運輸巷為工程背景,提出動壓巷道柔性錨桿“固—卸—轉”支護技術,設計柔性錨桿支護方案,通過分段擴孔卸壓技術,合理調整圍巖應力場分布,優化巷道圍巖應力環境。
8005 工作面位于80 采區南部,為一仰采工作面。工作面北部為8004 運輸巷,南部為文王山北斷層,西部為實煤體,東部為80 采區準備巷道,如圖1。

圖1 8005 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圖
現場調研分析可得,巷道變形破壞嚴重,頂底板移進量超過518 mm,兩幫移進量超過722 mm。巷道主要變形部位發生在煤柱側,煤柱側肩窩處產生擠壓變形,造成頂板下沉、幫部鼓包、錨網失效。
(1)煤層賦存條件
8005 運輸巷頂板巖性為砂質泥巖,屬于不穩定頂板,加之煤體抗變形能力不及巖石,因此在復雜的應力條件下難以保證巷道的穩定性。
(2)鄰近采空區影響
8005 運輸巷南邊是8006 綜放工作面采空區,留設20 m 保護煤柱,工作面的開采活動會改變原巖應力分布狀態,而8005 運輸巷處在采空區側向應力集中區域,造成巷道變形破壞嚴重。
(3)采動影響
8005 工作面回采會嚴重影響巷道的穩定性,8005 工作面回采速度較快,造成頂板懸頂過大,導致應力無法釋放,引起劇烈的礦壓顯現現象,圍巖變形速度快。
綜上分析可知8005 運輸巷受地質構造和煤巷圍巖穩定性影響,應力環境復雜,再加上鄰近采空區和采動影響,導致圍巖應力集中現象突出,巷道變形嚴重,穩定性差。
柔性錨桿“固—卸—轉”支護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在巷道開挖后,頂板首先利用柔性錨桿使頂板軟弱巖層與深部堅硬巖層連成整體,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主動控制承載層,即預應力承載區,控制頂板淺部穩定,此區域內的壓應力區不間斷、連續完整。其次,打設長錨索,使錨桿與錨索形成整體,對圍巖起到協同控制作用,提高錨固體的承載能力。幫部首先打設錨桿,在淺部加固圍巖,形成巷道圍巖加固區,保證淺部圍巖的穩定。最后,施工卸壓鉆孔,轉移巷道圍巖應力。考慮到鉆孔對淺部圍巖強度的影響,提出分段擴孔卸壓技術,在巷道錨固層使用小鉆孔,避免淺部鉆孔產生的塑性區相互貫通,減少鉆孔對巷道淺部圍巖承載結構的破壞,降低鉆孔對巷道支護體強度的影響。在錨固區外、應力峰值點前采用大直徑鉆孔,多個鉆孔形成塑性區相互貫通,形成卸壓帶,降低巷道圍巖高應力,實現應力轉移與圍巖控制的協同作用。該技術的原理如圖2 和圖3。

圖2 柔性錨桿“固—卸—轉”支護原理正視圖

圖3 柔性錨桿“固—卸—轉”支護原理俯視圖
根據現場地質條件及原支護形式,結合柔性錨桿的支護作用,確定巷道“固—卸—轉”支護方案。支護參數:頂板5 根柔性錨桿,規格為MSRG1860-17.8/4300,間排距1200 mm×1000 mm,左右兩根錨索與垂直面成10°,3 根長錨索,規格為Ф22 mm×6300 mm,1×19 股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間排距2000 mm×1000 mm,兩幫幫肩和幫腳錨桿與垂直面成10°,內幫同外幫一樣打設錨索,其余不變。給出強動壓巷道幫部卸壓鉆孔參數:未擴孔段卸壓鉆孔直徑120 mm,長度4 m,擴孔段卸壓鉆孔直徑240 mm,長度6 m,間距2000 mm。“固—卸—轉”支護圖如圖4。

圖4 柔性錨桿“固—卸—轉”支護圖(mm)
通過對8005 運輸巷63 d 的位移實時監測,將各測站的位移最大值進行統計,將各測站位移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分別繪制于圖5 中。結果表明:從巷道受8006 工作面回采影響一直到穩定過程中,巷道頂板下沉量、底鼓量和兩幫移近量的最大值分別達到105 mm、323 mm、343 mm,其平均變形速率分別為1.67 mm/d、5.13 mm/d、5.44 mm/d,較原支護方案分別減小了55.7%、54.4%和52.8%。

圖5 巷道位移量隨距工作面距離的變化曲線
(1)分析了動壓巷道圍巖變形破壞特征及原因, 8005運輸巷變形破壞因素為:① 煤層賦存條件;② 鄰近采空區影響;③ 采動影響。
(2)根據動壓巷道圍巖變形破壞特征,基于應力轉移原理,提出柔性錨桿“固—卸—轉”支護技術,先采用柔性錨桿加強支護,然后采用分段擴孔卸壓技術,在錨固區內施工小直徑鉆孔,減少對支護體的影響,錨固區外施工大直徑鉆孔,轉移圍巖應力。
(3)設計“固—卸—轉”支護方案,在8005運輸巷進行工業性試驗。結果表明:巷道頂板下沉量、底鼓量和兩幫移近量的最大值分別達到105 mm、323 mm、343 mm,其平均變形速率分別為1.67 mm/d、5.13 mm/d、5.44 mm/d,較原支護方案分別減小了55.7%、54.4%和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