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寧

一個自由而包容的環(huán)境,更容易養(yǎng)出健康快樂的孩子。當我們放下控制欲和支配欲,把孩子當成“外人”,孩子才能追隨自己的目標,走向屬于自己的人生旅程。
我見過最聰明的媽媽,都懂得把自己當成“外人”。在網上看了一位媽媽的分享,頗有感觸。她在朋友家?guī)兔o導孩子作業(yè),期間,有一道題比較難,她連續(xù)講了好幾遍,朋友孩子還是一臉懵。于是,她繼續(xù)耐著性子又講了三遍,孩子就特別感動,說:“阿姨,你真好,真有耐心,如果是我媽媽早就大發(fā)雷霆了。”她聽了卻十分不好意思,因為她對自己孩子同樣沒有耐心。于是她開始反思,為什么自己對朋友孩子能有如此好脾氣,對自己孩子卻不能容忍。原因有兩個,一是她要照顧朋友的感受;二是要照顧朋友孩子的感受。但是她卻從來沒有照顧自己孩子的感受。自此,她在和兒子相處時,開始有意識地把自己當“外人”,管住嘴、收斂脾氣、保持分寸感。一段時間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在變輕松的同時,兒子也一步步優(yōu)秀起來。想起《認知差》這本書里的一句話:只有放棄父母的身份,才能做好父母。很多時候,孩子缺的不是愛而是界限。
一個不會左右孩子思想,不會控制他們生活,把孩子當做獨立個體,把自己當做“外人”的媽媽,才是孩子成長中最好的禮物。
在愛的視角下,媽媽們總有一種孩子還小的錯覺,不自覺地替孩子操心,包辦孩子的一切。
有一位媽媽,就因為從小把女兒照顧得很精細,導致女兒都上高中了,還把衣服攢著帶回家洗。更讓她難受的是,有一次女兒腹痛難受,卻寧愿等她回家,也不愿下樓去社區(qū)醫(yī)院看看。可就是這樣一個凡事依賴她的女兒,卻因為在澳洲朋友家待了一個月而徹底大變樣,不僅會洗衣服、做飯、搞衛(wèi)生,還把自己管理得井井有條。媽媽連忙打電話問朋友:“你施了什么魔法,我家孩子變化這么大?”而朋友卻回答說:“我什么都沒做。”確實,女孩剛下飛機,朋友就告訴她:“雖然我跟你媽媽是朋友關系,但是我們誰也不欠誰的,所以這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你必須自己照顧自己。”并和女孩約定好:首先,你要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第二,我做飯時你要幫忙,否則你沒有權利吃;第三,吃完飯你要負責清洗自己的碗碟,這不是我的責任;第四,你可以外出游玩,我有空可以陪你,若沒空,你就要看地圖、做規(guī)劃、查路線。女孩瞬間懵了,但因為遠在他鄉(xiāng)無法求助媽媽,她只能學著去適應。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能力照顧好自己,但父母的過度承擔,剝奪了孩子自己照顧自己的權利。從父母的視角跳出來,用旁觀者的身份去養(yǎng)孩子,父母才能給孩子最好的鍛煉。就像《少年發(fā)聲》里的暢暢媽媽,她從不把女兒捧在手心里,也很少照顧女兒的生活,所以一直被鄰居說不是親媽。但她的女兒,剛上小學,就會自己做簡單的飯菜。大一點后,就能自己過馬路、坐公交、乘地鐵。五年級時,就能獨立去菜市場買菜了。出游時,女兒的行李再重也會自己拿著。媽媽說:“我很愛她,這些,就是我對她的守護。”是啊,美籍華裔教育專家畫云博士也說:“愛孩子和愛其他的珍愛物件或寵物不同,珍愛的物件或寵物要保留在身邊,欣賞愛惜。可是愛孩子卻是為了有一天讓他們離開我們,并時刻為他們的離開做準備。”
父母把自己當“外人”,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智慧地從父母的角色里跳出來,讓孩子學會擔當和負責,成為一個獨立能干的人。
相信不少媽媽都有這樣的困擾:孩子對學習不上心、拖拉磨蹭、一點點作業(yè)也要討價還價……你催著逼著孩子學,有時候打罵都用上了,但孩子就是不知悔改。甚至,你越是管,他越是故意氣你。
綜藝節(jié)目《老師請回答》里,就有這樣一個女孩。她學習很不自覺,每天都要父母催著學習,作業(yè)經常漏寫少寫。可細問之下才發(fā)現(xiàn):女孩抵觸的從來不是學習,而是媽媽的控制。每天,女孩除了要完成學校的作業(yè),還要完成很多媽媽留的作業(yè)。周一到周六的學習安排都要聽媽媽的,就連周日都沒有時間放松一下。媽媽每天下班回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作業(yè)完成沒有?匯報一下今天的學習情況。”有時女兒不做課外作業(yè),媽媽就會強制女兒寫完,哪怕女兒已經睡下了,哪怕已經深夜。心理學家李雪說:“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它帶來的感覺是較勁、痛苦和內耗。”只靠“他律”造就不了“自律”的孩子。媽媽在學習上過度參與,毀掉的是孩子的內驅力。在針對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控制這一問題上,《自驅型成長》一書早就指出:父母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力,激發(fā)他們的內在動機,就應該把自己看做是孩子的“咨詢顧問”。
從孩子的學習中退出來,把主動權還給孩子,把自己當個“外人”,只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指點。就像把兒子送進美國麻省理工的鄧明揚媽媽,一開始她也愛幫兒子規(guī)劃安排,但后來她發(fā)現(xiàn),這樣不但自己很容易著急上火,還會讓兒子對學習失去興趣,于是她就果斷地放棄陪學。學習的事情靠鄧明揚自己,媽媽則負責信息收集和后勤保障。因為在學習上有了足夠的自主權,媽媽也沒有只盯著考試成績,所以鄧明揚一直保持著學習熱情,學什么都是自覺自律的。每個孩子都有對自主、自我的渴望。媽媽在孩子的學習上當個“局外人”,不是不負責任,而是用一種以退為進的方式,保護孩子對學習的自主性和興趣,孩子才能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
復旦教授王德峰曾分享過一個故事。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以前老鄰居的電話求助。那是一位中年媽媽,兒子已經上高三了,但母子倆的關系卻特別僵,媽媽一開口說話,兒子就立馬頂回來。到了后面,媽媽只能保持沉默,母子倆每天見面都形同陌路。如今眼看就要高考了,兒子的成績卻一直在下降。媽媽有心找兒子溝通,但每次都只能以吵架收場。聽完老鄰居的描述,王教授只給了一個建議:“從今天起,你別再把他看成是你的兒子,也別再把自己看成是他的媽媽,你就把他看成是你好朋友的孩子給予照顧。”最后,王教授還告訴這位媽媽,作為“外人”,只要做三件事就夠了:別讓他餓著了;天冷的時候,別讓他凍著了;晚上讓他睡安穩(wěn)了。這位媽媽將信將疑,卻還是照做了。兩個月后,她驚喜地對王教授說:“沒想到我兒子身上有那么多優(yōu)點,我以前怎么沒看見呢?我還知道了,原來我的兒子深深地愛著我。”
原來,當這位媽媽不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再拿著自己的標準評價孩子時,自己便不焦慮了,親子關系也跟著破冰,和兒子越來越有話說。有句話說,愛需要距離。說的就是親子關系里的刺猬效應:刺猬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要保持一定距離,否則就會變成互相傷害。
作為父母,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懂的比孩子多,人生經驗比孩子足,所以不自覺地以愛之名,行操控之實。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安全距離,他們需要尊重、需要自由、需要成長。父母的干涉,往往會激起孩子的抵抗、逆反情緒,造成親子間沖突不斷。主持人孟非說過,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幸福的可能性就越低。媽媽把自己當成“外人”,就是藏起一半的愛,收起控制的手,對孩子給予關懷卻不干預、給予照顧卻不越界。只有親子間的界限明確,孩子才能真正的快樂,親子關系才不會失衡。
教育家尹建莉說:“母子間的感情應該是綿長而飽滿的,但媽媽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程度必須遞減。泛濫的母愛和泛濫的洪水一樣,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壞力和災難了。”真愛孩子的媽媽不會一味放縱自己去干涉孩子,而會把目光放長遠,以旁觀者的心態(tài),理智地去愛孩子。學著轉換思維,不去焦慮、不去操心。學著放手,也放下控制欲。把自己當成“外人”,讓孩子磨煉、給孩子尊重、與孩子保持邊界,從而激發(fā)孩子成長的能量,讓他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盡早地分離出去。
責編/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