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朱林波 暢攀 郭佩云 汪輝
摘要:鄉村提質升級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發展旅游對鄉村產業提質升級、賦能增效具有積極作用。以西安鄉村旅游目的地為研究對象,根據451份問卷調研數據,分析西安鄉村發展現狀,梳理出西安鄉村存在產業融合程度較低、生態建設力度薄弱、文化內源性不足、治理水平低下、居民生活條件落后的問題,并從產業、生態、文化、治理、生活五個維度構建旅游賦能西安鄉村提質升級發展路徑,最終實現產業興旺、生態有效、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關鍵詞:鄉村提質升級;鄉村旅游;西安市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1-2443(2023)06-0573-07
引言
近年近郊旅游需求陡增,旅游在各個鄉村旅游地興起,對鄉村旅游地產生各類影響,與之有關的研究也大幅增加,相關研究著重分析旅游在產業、生態、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對鄉村旅游地發展的影響。一方面,旅游可以促進鄉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1],重新組合鄉村的生產要素[2],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3],促進鄉村經濟結構調整[4],驅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5],增強農村經濟內源性[6],幫助農戶生計可持續性發展[7],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繁榮穩定,加快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步伐[8]。另一方面,旅游的強參與性可以提升利益相關者責任感,帶動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9],提升鄉村生態環境[10]。通過繼承村落原生文化、整合地區傳統文化、遷移都市現代文化[11]來重構鄉村社會秩序、增進居民地方認同[12],從而提升居民主觀幸福感,優化城鄉治理格局[13]。
綜上所述,國內旅游對鄉村旅游地影響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背景,旅游對鄉村旅游地影響的研究應轉為更為精細的研究。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迫切需要鄉村提質升級發展,但現有研究相對較少,且缺乏定量分析。鄉村旅游地發展現狀及困境是什么,不同地區應如何借力旅游賦能鄉村提質升級,這些問題都亟需研究。
本文選擇西安市作為案例地,以西安鄉村旅游重點村為研究區域,從產業、生態、文化、治理、生活五方面切入,運用SPSS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并結合實地調研結果,分析西安鄉村旅游地發展現狀和發展困境,創新西安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構建旅游賦能西安鄉村提質升級發展路徑,實現西安鄉村高質量發展,為西安市及相同案例區實現鄉村提質升級,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參考借鑒。
1 研究區域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西安是陜西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來西安市政府一直致力于積極推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根據《西安市促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和《西安市“十四五”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到2025年西安市市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將達到60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將達到30個,并再創建2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1。目前,長安區南堡寨村、鄠邑區蔡家坡村、藍田縣湯峪鎮塘子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鄠邑區石井街道栗峪口村、藍田縣葛牌鎮葛牌村入選2022年陜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秦風秦韻關中文化體驗之旅”“走進秦嶺基因庫”自然科普研學之旅入選文旅部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隨著西安鄉村旅游規模進一步擴大,西安鄉村地區如何進行提質升級成為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選擇西安作為案例地具有一定典型性。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問卷調研法的方式收集數據。調查問卷為結構式問卷,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調查樣本人口統計學特征,包括身份、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狀況;第二部分,調查西安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包括產業、生態、文化、治理、生活五個維度,共計18個問題,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設問,分別為5分(非常同意)、4分(同意)、3分(一般)、2分(不同意)、1分(非常不同意)。
1.3 數據來源
本研究在正式調研前進行了小規模預調研,并根據預調研結果對題項進行修正,將調查對象分為農村居民、旅游從業人員、經營者、政府工作人員、旅游者5類。正式調研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調研組分別于2022年4月30日至5月4日,2022年7月2日至7月10日到臨潼區賈村、鄠邑區栗峪口村、長安區石砭峪新村、周至縣神靈山村進行發放問卷和實地調研,第二階段因疫情原因采用線上調查的方式,于2022年8月27日至9月4日,在上述4個案例地的個體經營戶微信群、社區群、農民群發放“鄉村旅游助推西安鄉村振興”調查問卷,共收到線上和線下作答問卷633份,剔除無效問卷后,最終回收有效問卷451份,回收有效率為71.2%。
2 結果與分析
2.1 調查樣本分析
調查樣本中本地農村居民和旅游者樣本數量較大,分別占總樣本數的33.5%和27.1%;性別構成中男性占49.2%,女性占50.8%,相差不大;從年齡段上看,18-35歲和36-65歲群體占比最高,分別為52.30%和42.60%;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專或本科學歷占比最高,其次是高中或中專學歷,分別為54.5%和27.7%;在月收入方面,大多數人月收入在8000元以下,其中3000元以下占41.2%,3001-5000元占28.6%,5001-8000元占21.5%,如表1所示。
2.2 問卷可信度分析
運用SPSS 27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可靠性分析,α系數值為0.979,大于0.7,可信度較高。此外還通過計算各測項的Cronbach系數以驗證各測項與研究主題的相關性,任意題項被刪除后,α系數都小于0.979,因此說明題項不需要進行調整。分析項的CITC值均大于0.4,說明分析項之間具有良好的相關關系,同時也說明信度水平較高,可用于進一步分析。
2.3 KMO 和 Bartlett 球形檢驗
在對樣本數據進行因子分析之前,運用SPSS 27軟件對問卷進行KMO和Bartlett特球形檢驗,驗證其結構效度。KMO系數檢驗值為0.974,大于0.8,且相應概率的顯著性為0.000,小于0.001,詳見表2,說明樣本數據效度良好,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2.3 問卷調研結果整體性分析
從產業、生態、文化、治理、生活五個維度,18項指標來分析西安鄉村旅游地發展狀況。各個維度的平均值均在4分(滿意)左右,由此可見,被調查者對目前西安鄉村旅游目的地整體發展狀況感到滿意。從方差百分比上看,對西安鄉村旅游地發展影響最大的三個維度是文化、生活、產業,其次是生態、最后是治理,詳見表3。
2.4 各維度細化分析
(1)產業方面,旅游業發展繁榮度和業態豐富度的因子載荷量較高,分別為0.835和0.713,表明被調研者認為近幾年西安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產業融合水平和創業氛圍的因子載荷量最低,分別為0.585和0.616,表明西安鄉村旅游地還存在一二三產業融合不緊密、創業環境不佳等問題。
(2)生態方面,各具體指標的因子載荷量較低,平均得分情況也均低于4分(滿意),說明被調研者認為西安鄉村旅游地的生態保護工作需進一步改善,其中空間規劃不合理和綠色產業發展不足是目前西安鄉村旅游地生態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3)文化方面,村民文化素質和文化認同感因子載荷量較高,而精神文明建設的因子載荷量最低,表明目前西安鄉村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設存在問題和短板,影響文化高質量發展。
(4)治理方面,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平均得分最高,為4.1分,但因子載荷量僅為0.563,表明西安鄉村旅游地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實際發展水平較低,需進一步提升。鄉風建設外部條件因子載荷量最低,表明西安鄉村旅游地鄉風文明建設存在缺乏政策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
(5)生活方面,政府、村委會、村民之間關系的因子載荷量和平均分均為最低,分別為0.531和3.58分,表明目前西安鄉村旅游地中村民、村委會和村民之間關系還有較大改善空間。
3 西安鄉村發展困境
以西安市鄉村旅游目的地為研究區域,結合問卷數據和在臨潼區賈村、鄠邑區栗峪口村等西安鄉村旅游重點村調研情況,梳理出目前西安市鄉村發展面臨的困境,主要結論如下:
3.1 西安鄉村產業融合程度較低
從產業結構上來看,西安市鄉村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隨著比亞迪和三星等制造業企業入駐,西安第二產業得到很大提升,但第三產業發展仍然緩慢。鄉村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各產業之間無法形成合力,難以吸引人才、資本等要素,過于單一的產業結構使鄉村經濟抗風險能力較弱,造血能力缺乏。在調研中發現臨潼區賈村、鄠邑區粟裕口村主要通過種植業和養殖業獲取經濟收益,農業與加工業、現代服務業之間缺乏融合的深度及廣度,許多具有農耕文化的體驗型旅游產品未得到充分開發。除此之外,問卷調研結果顯示,缺乏良好創業環境也是制約西安鄉村產業融合的重要因素。
3.2 西安鄉村生態建設力度薄弱
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鄉村提質升級發展的內在要求。目前西安鄉村主要存在綠色經濟發展落后、空間布局不合理和村民環保意識淡薄的問題。結合實地調研發現長安區石砭峪新村、周至縣神靈山村的村民對環境危害認識不足且參與生態環境治理自主性較弱,臨潼區賈村、鄠邑區粟裕口村受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鄉村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規劃混亂,導致農業生產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染雙重疊加,阻礙生態宜居鄉村的建設進程。
3.3 西安鄉村文化內源性不足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但新時代鄉村旅游地依然存在鄉村人口老齡化、產業空心化等問題,鄉村文化的傳承主體缺失,鄉村文化面臨凋零風險。在長安區石砭峪新村,民俗藝人老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斷檔普遍存在。在周至縣神靈山村存在鄉村文化制度建設不完善、地方特色風俗習慣傳承和保護方式較落后的問題,呈現出村民缺乏文化自信,鄉村文化內源性發展不足。
3.4 西安鄉村治理水平低下
目前西安部分鄉村勞動力人口大量外流,導致老幼群體成為鄉村的自治主體,該群體存在自治能動性不強、知識匱乏、行動不便等問題,鄉村治理仍然是目前西安社會治理的難題。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在臨潼區賈村、鄠邑區栗峪口村、長安區石砭峪新村、周至縣神靈山村中均存在村民法治觀念淡薄、服務意識缺乏、社會治理參與感較差的問題。除此之外,鄉村熟人社會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與現代法律規則不相適應,導致目前鄉村治理體制機制缺漏,社會治理低效。
3.5 西安鄉村居民生活條件落后
在城鄉二元分割狀態下和城鄉財力差距較大的現實狀況下,西安部分鄉村居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條件相對于城市而言明顯滯后。從物質條件上看,存在交通便捷度不夠、信息化水平相對落后、物流體系不完善、居住環境有待提升等問題。在調研中發現,臨潼區栗峪口村、長安區石砭峪新村存在倉儲物流設施建設落后,移動網絡信號差,一些公共場所未能實現WIFI覆蓋,村委會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信息更新較慢等問題。從精神生活條件上看,存在公共文化事業發展不充分、村民娛樂方式單一等問題。結合實地調研發現,長安區石砭峪新村、周至縣神靈山村中村民娛樂方式大多以閑聊、打麻將、刷短視頻為主,鄉村文化活動表現形式較為單調。
4 旅游賦能鄉村提質升級路徑
針對目前西安鄉村旅游地發展面臨困境,結合相關理論從產業、生態、文化、治理、生活五個維度構建旅游賦能鄉村提質升級的發展路徑。
4.1 旅游賦能鄉村產業提質升級發展路徑
4.1.1活用扶持資金 目前的鄉村扶持政策好、力度大,中央、省市各類鄉村振興扶持項目眾多,西安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建立信息平臺,分門別類梳理好中央、省市有關項目情況,指導轄區內鄉村挖掘自身產業優勢,積極申請中央財政預算內投資陜西省農林水利項目、教育部省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中國銀行“防返貧”保險項目等各類政府、行業扶持項目,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同時,加強統籌規劃力度,合理分配基礎建設改善、產業扶持、生態保持等扶持項目經費比例,給予產業扶持適當的傾斜力度。
4.1.2 豐富產品業態 鄉村旅游關聯度大、受益面寬、綜合拉動能力強[14],在鄉村產業提質升級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西安應根據各區不同的自然環境、地理條件、民俗文化等優勢資源,制定差異化發展戰略,打造風格各異的鄉村旅游產品。臨潼區、鄠邑區可以發展以石榴、柿子、葡萄等農產品為主的上下游產業;長安區依山傍水,翠華山、南五臺、天子峪等自然資源深受戶外運動者喜愛,戶外運動休閑、農家餐飲等產品可加大布局;藍田縣以“玉”聞名天下,可挖掘其IP價值設計文創產品并形成衍生產業。
4.1.3 體驗田園生活 現有研究發現,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政策導致當地居民人均純收入提高了3.04%[15]。以長安唐村為例,在筆者調研期間發現其田園體驗、休閑農業游客感知正向評價較高,一位游客表述:“在唐村,我找回了曾經熟悉的記憶,體驗感非常強”。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地帶,長安、周至、鄠邑、臨潼、高陵、藍田等區縣均有豐富的農業、果業資源,應根據土地類別合理開發各區縣鄉村閑置土地,鼓勵、引導農民自主性從事特色種植、養殖等產業發展項目,打造集休閑觀光教育康養為一體的多功能田園生活體驗區。
4.2 旅游賦能鄉村生態提質升級發展路徑
4.2.1 規劃空間布局 發展鄉村旅游要以鄉村聚落、景觀、農莊、田園、民俗以及農產品等吸引物資源和環境空間為基礎。長安、鄠邑、藍田、臨潼、周至分布在秦嶺周邊,高陵緊鄰浐灞生態區,其整體分布緊湊,生態保護壓力大。因此要通過一體化空間布局規劃和資源統籌,在守住耕地、環保底線的前提下,合理開發旅游資源。同時要平衡各區縣生態旅游業態分布,使每個區縣都有特色的生態景觀呈現,形成差異化。
4.2.2 開發休閑農業 臨潼石榴、閻良甜瓜、臨潼火晶柿子、閻良相棗、灞橋葡萄、藍田櫻桃、周至獼猴桃、王莽鮮桃、華胥大銀杏、長安草莓等都是西安特色果業。以生態農業、果業為旅游資源,開發農產品采摘、種植等休閑農業旅游產品,將極大豐富旅游者的鄉村旅游體驗,提高旅游過程中的互動表達,豐富鄉村旅游發展內涵。
4.2.3 提高環保意識 遵循生態導向、綠色導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圍繞鄉村生態環境重點工作,從環保教育嵌入鄉村旅游過程和開發鄉村生態主題游兩條思路著手,形成雙向影響機制。同時,可在西安市大中小學中開展鄉村環保主題講座、環保知識競賽等活動。把握日常和重要時間節點,在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間同步開展重點宣傳,增強其生態保護意識,促進形成綠色健康生活方式。
4.3 旅游賦能鄉村文化提質升級發展路徑
4.3.1 舉辦民俗節慶 民俗不僅是一種質樸的文化形式,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16]。西安是典型的關中民俗呈現地,諸多民俗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西安鼓樂1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藍田普化水會音樂、秦腔等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安都城隍廟民俗、臨潼區櫟陽馬踏青器山社火、周至牛斗虎等10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安侯官寨春官“牛老爺”社火、蔣村正月民俗活動等19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要強化西安市政府主導作用,鼓勵、指導各區縣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辦民俗節慶活動,以民俗文化為鄉村旅游的核心資源,講好西安鄉村故事。
4.3.2 開展研學旅游 研學旅游作為旅游和教育的結合體成為近幾年鄉村旅游的新熱點。目前,西安市共有小學1179所,初中351所,高中171所,研學群體極大。開展鄉村研學旅游,既能以研學群體補充鄉村活力,又能使研學群體深入理解鄉村發展實際。同時,陜西省大量高校聚集在西安市,鼓勵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師生深度參與鄉村研學導師隊伍建設,彌補鄉村人才缺失困境,以文化、教育促進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提升。
4.3.3 激發文化自信 鄉土文化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其源頭和特色所在,依據其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鄉村文化遺產[17]。因此,要將西安鄉土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相結合,以鄉村旅游為紐帶傳承創新鄉土文化。一方面可以將非遺文化、鄉村人文精神融入旅游產品,打造具有創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文旅融合精品,讓鄉土文化“活”起來;另一方面在西安市開展各類民俗展演、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強調鄉村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重塑鄉村居民及旅游者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繁榮鄉村文化。
4.4 旅游賦能鄉村治理提質升級發展路徑
4.4.1 整治營商環境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現。有關部門要依據《旅游法》《陜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西安市2022年優化營商環境重點任務清單》等有關法規條例,依法打擊黑車、黑導游、強制購物等違法違規行為,廣泛聽取社會和群眾意見,持續優化西安鄉村旅游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此外還可邀請企業、群眾為鄉村旅游營商環境諫言獻策,讓更多社會資本愿意投入、敢于投入鄉村旅游市場,打造升級營商環境。
4.4.2 化解社區沖突 鄉村旅游迅速發展沖擊傳統鄉土社會,打破“熟人社會”格局,社區沖突和矛盾隨之增加。因此要積極開展學法普法宣法進鄉村、移動法院以及道德、法制模范評選等活動,廣泛宣傳“道德模范”“西安好人”“新時代好少年”等先進代表事跡,促進法制鄉村建設,以民主力量實現自治,以法律法規實現法治,以鄉規民約實現德治,三駕齊驅改善鄉村旅游社會環境,化解社區沖突矛盾。
4.4.3 完善保障體系 在《西安市法治社會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基礎上,各區縣應把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納入城鄉規劃,積極推進法治宣傳教育中心建設,健全村規民約,實現村(社區)法治文化陣地全覆蓋。同時,充分調動各利益群體主體責任意識,促進鄉村旅游和諧社區共識形成,實現“共商共建共享”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4.5 旅游賦能鄉村生活提質升級發展路徑
4.5.1 實現物質富裕 以唐村、袁家村等成熟案例為范本,探索、創新“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方式,鼓勵鄉村居民以土地、勞動、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積極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加強鄉村居民與企業的良性互動,建立彼此間穩定的合作關系,打造更多利益共享性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西安樣板”,鼓勵鄉村居民就地就近就業,促進鄉村居民增收致富。
4.5.2 實現精神富裕 實現鄉村精神富裕要始終堅持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一是完善西安鄉村圖書館、文化館的建設,打造鄉村文化旅游新平臺;二是給民風民俗搭臺,西安政府牽頭,通過舉辦鄉村文化展會、非遺展演、文化遺產研學等豐富多樣的活動,保護和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鄉村旅游精神引領,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高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4.5.3 提升人民素質 發展鄉村旅游,在提高鄉村居民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同時,也要著眼于人民素質提高。一是可以鼓勵、支持陜西省高水平大學畢業生到西安鄉村中小學任教,提升鄉村中小學教育教學水平;二是可以活用西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資源,定期在鄉村組織居民、旅游從業者的專業知識、技能培訓。以此提升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經營者、從業者整體素質。同時,可以在鄉村旅游項目設計中融入游客行為、道德約束的體驗場景和匹配性場景解說。
參考文獻:
[1] 鐘漪萍,唐林仁,胡平波. 農旅融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機理與實證分析——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20(7):80-98.
[2] 黃劍鋒,楊德才.旅游業助推鄉村重構的理論邏輯、作用機制及實踐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23(3):12-20+28.
[3] 鄒統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的鄉村旅游機制探討[J].旅游學刊,2020,35(10):4-7.
[4] 劉冠啟,花家濤,石玉雪.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體育旅游發展價值、困境及路徑選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3(5):498-504.
[5] 鄭永君,李春雨,劉海穎.旅游驅動的三產融合型鄉村振興模式研究——基于共享發展理論視角的案例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23(6):97-110.
[6] 劉佳,趙青華,王慧.鄉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村可持續生計的空間效應及機制[J].自然資源學報,2023,38(2):490-510.
[7] SU M M,WALL G, WANG Y, et al.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in a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Hetu Town, Anhui Province, China[J].Tourism Management,2019,71(4):272-281.
[8] 陸林,任以勝,朱道才,等.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的研究框架與展望[J].地理研究,2019,38(1):102-118.
[9] 申始占,王鵬飛.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邏輯機理、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5):72-81.
[10] 史冬防.農業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J].環境工程,2021,39(11):254-255.
[11] 李琳,郭占鋒.鄉村旅游轉型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78-87.
[12] 徐虹,張行發.鄉村旅游社區新內源性發展:內在邏輯、多重困境與實踐探索[J].現代經濟探討,2022(1):114-123.
[13] 楊明月,戴學鋒.鄉村振興視域下全域旅游促進共同富裕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23,45(3):11-16.
[14] 屈學書,矯麗會.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產業升級路徑研究[J].經濟問題,2020(12):108-113.
[15] 黃祖輝,宋文豪,成威松,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了嗎?——來自準自然實驗的證據[J].經濟地理,2022,42(5):213-222.
[16] 畢學成,蘇勤.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旅游開發機制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0(1):89-94.
[17] 李倩.鄉村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基于設計視角的創新思考[J].文化遺產,2021(4):144-15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Quality-Improving and Upgrading of Rural Areas in Xi'an through Tourism Empowerment
ZHAO Jing1,2,3,ZHU Lin-bo1, CHANG Pan1,GUO Pei-yun1,WANG Hui1
(1.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 School of Tourism,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2. Shaanxi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e,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3. Research Center for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among SCO Nations,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and practical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achie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Xi'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451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rural areas in Xi'an is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low industrial integration, weak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sufficient cultural endogeneity, low governance level, and backward living conditions of residents in rural areas in Xi'an are identified, and a tourism promotion path for improving and upgrading rural areas in Xi'an is constructed from five dimensions: industry, ecology, culture, governance, and life,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effective ecology, civilized rural culture,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a prosperous life.
Key words: quality-improving and upgrading of rural areas; rural tourism; Xi'an
(責任編輯:鞏 劼)
收稿日期:2023-02-1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42001132);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專項研究課題(2023WHLY1002);陜西省創新能力支撐計劃資助項目(2022KRM038);西安外國語大學科研基金資助(20XWJ13);西安外國語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3BZSZ06);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2XWYJGA08).
作者簡介:趙靜(1981—),女,陜西西安市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旅游產業、鄉村旅游研究;通信作者:朱林波(1995—),男,內蒙古包頭市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鄉村旅游研究.
引用格式:趙靜,朱林波,暢攀,等. 旅游賦能西安鄉村提質升級發展路徑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6(6):573-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