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雪 郭慶枝 孫聰聰 周超 高學鋒 張英姿
1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產科,濱州 256603;2惠民縣人民醫院急診科,濱州 251712
多原發惡性腫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指同一患者的單個或多個器官、組織同時或先后發生2種或2種以上的原發惡性腫瘤,全身各處均可發生。醫學界對于其發生發展及治療方式等尚無統一性認識,現筆者對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2 例女性生殖系統同時性MPMN進行報道。
病例1,患者52歲,因“絕經2+年,陰道出血1+年”于2021 年9 月3 日入院。患者2+年前絕經,1+年前出現間斷性白帶帶血絲及性生活出血,伴陰道流液及腰骶部疼痛;2+月前陰道流血淋漓不盡,色暗紅,2 d 前于外院行彩超檢查示右附件區囊實性包塊。腫瘤標志物:糖類抗原-125(CA125)47.25 U/ml,CA199 676.982 5 U/ml,癌胚抗原(CEA)50.35 μg/L。為求明確診治來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住院治療。既往史及家族史無特殊;月經婚育史:18歲月經初潮,5~7 d/28~32 d,50歲自然絕經,G1P1,系26年前自然分娩。
入院查體:體溫36.3 ℃,脈搏86 次/min,呼吸頻率21 次/min,血壓108/75 mmHg(1 mmHg=0.133 kPa),一般情況良好,發育正常,營養良好,正常體型,無病容,神志清,精神可。婦科查體:外陰發育正常,已婚已產式;陰道暢,壁光滑,內見鮮紅色血跡;宮頸正常大小,表面光滑,無舉痛及搖擺痛,觸血(-);子宮前位,如孕2 個月大,活動可,壓痛,右附件區可觸及一約9 cm 包塊,質硬,邊界清,活動度差,壓痛,左附件區增厚壓痛。彩超:1.右附件區囊實占位性病變,2.宮腔內雜亂回聲,3.左卵巢囊腫。盆腔MR:1.右側附件區占位性病變,考慮惡性,2.宮腔內占位性病變,考慮子宮內膜癌,3.左側附件區生理性囊腫,4.子宮肌瘤,5.盆腔內及雙側腹股溝區稍大淋巴結。診刮病理:宮腔、宮頸管子宮內膜樣癌。術前診斷:1.子宮內膜癌,2.卵巢癌?,3.子宮肌瘤。2021 年9 月9 日行次廣泛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闌尾、大網膜切除+腹壁結節切除術,術中見子宮如孕80 d大小,右側卵巢內見一長徑約10.0 cm 的腫瘤,右輸卵管附于其上,左側卵巢略大,質地硬,左側輸卵管未見明顯異常,右側盆壁見一長徑約1.5 cm質硬結節,余未見明顯異常;術中快速冰凍病理:右附件黏液性腫瘤,局部異型顯著,傾向癌。子宮內膜腺癌。另見一梭形細胞腫瘤,有異型,不除外惡性。子宮平滑肌瘤,慢性子宮頸炎。術后病理:1.子宮體及雙側宮角子宮內膜樣癌,高分化,未見肌壁侵犯,宮頸及陰道壁未見癌累及;免疫組化結果提示高度微衛星不穩定。免疫組化:MSH2(+),MSH6(+),MLH1(-),PMS2(-),ER(80%,強+),PR(80%,強+),HER2(-),P53(2+),Ki-67(+約30%)。2.子宮腺肉瘤,侵犯宮體肌壁淺層,免疫組化:SMA(-),Desmin(-),CD10(局灶+),CK(腺體+),Vimentin(+),Ki-67(+約70%)。3.雙側卵巢黏液性囊腺癌,左側輸卵管受累,右側輸卵管未見累及,免疫組化:CK7(+),CDX2(部分+),Ki-67(+約70%)。4.腹壁結節為轉移癌。5.子宮多發性平滑肌瘤,右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主要診斷:1.雙側卵巢黏液性囊腺癌Ⅱb 期(圖1A),2.子宮內膜樣癌Ⅰa 期G1(圖1B),3.子宮腺肉瘤Ⅰa 期(圖1C),4.子宮多發性平滑肌瘤,5.右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1+月復查腫瘤標志物均降至正常,術后已先后給予TC 方案(紫杉醇脂質體240 mg d1,卡鉑注射液500 mg d1)全身化療2個周期,給予瘤床及周圍高危淋巴引流區放療,DT 4 400 cGy/25 f,過程順利。后鑒于患者骨髓抑制較重無法按期化療,結合患者高度微衛星不穩定,給予信迪利單抗注射液免疫治療。化療過程中患者有上腹部飽脹不適等消化道癥狀,現一般情況可。
圖1 病例1術后病理示同時性多原發癌(HE染色 ×40)。A為卵巢黏液性囊腺癌;B為子宮內膜樣癌;C為子宮腺肉瘤
病例2,患者50歲,因“陰道不規則出血半個月”于2021 年3 月入院,半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陰道不規則流血,量時多時少,多時似月經量,色鮮紅,伴下腹脹痛,無血塊及爛肉樣組織排出,余無不適;月經婚育史:17 歲月經來潮,7~8 d/30 d,末次月經(LMP):2021-01-30,規律,量多,鮮紅伴血塊;G2P1A1,26 年前自然分娩,孕2 個月人工流產1次。既往史及家族史無特殊。
入院彩超檢查示:子宮體大小為7.0 cm×5.9 cm×7.5 cm,肌層回聲不均,宮腔探及雜亂回聲,范圍約4.7 cm×1.9 cm×2.7 cm;左卵巢內探及無回聲,大小1.8 cm×1.4 cm×1.6 cm,內透聲可;右卵巢內探及混合型回聲,大小1.5 cm×1.2 cm×1.3 cm,邊界請,內以低回聲為主,見少許無回聲。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雜亂回聲周邊見少許血流信號。提示:1.宮體偏大,肌層回聲不均,2.宮腔內雜亂回聲,3.右卵巢混合性回聲,黃體不除外。婦科檢查:外陰發育正常,已婚未產式;陰道通暢,壁光滑;宮頸正常大小,表面光滑,無舉痛及搖擺痛,宮頸管內布滿菜花樣腫物,質脆,觸血(+);子宮前位,質中,如孕2+月大小,形態規則,活動可,無壓痛;右附件區輕壓痛,左附件區未觸及明顯異常。盆腔MRI:1.子宮內膜增厚,提示占位,子宮內膜癌?,右附件區異常信號灶,內膜樣癌?轉移?;2.左附件區囊性信號,考慮生理性囊腫;3.盆腔少量積液。行宮頸贅生物活檢,病理示:宮頸子宮內膜腺癌,考慮子宮內膜樣癌,免疫組化:P16 灶+,CEA-,ER+,PR+,P53+,Ki-67 陽性細胞約30%。診斷性刮宮病理:宮腔、宮頸管子宮內膜腺癌。術前診斷:子宮內膜癌。入院后第6 天行經腹次廣泛全子宮+雙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大網膜、闌尾切除術,術中見子宮如孕2 個月大小,質硬,形態飽滿,左卵巢見2 cm囊性腫物,右卵巢未見明顯異常,雙側輸卵管充血。剖視子宮見宮腔內布滿菜花樣組織,質脆,灰白色,似侵及子宮淺肌層,累及宮頸管,宮頸未見明顯受累。術中快速病理:子宮體子宮內膜樣癌,中分化,侵犯淺肌層<1/2,累及宮頸管及右側卵巢,宮頸外口及陰道斷端未見累及。術后常規病理:1.子宮體子宮內膜樣癌,中分化,侵犯淺肌層(<1/2),累及宮頸管,宮頸外口及陰道斷端未見累及。免疫組化示MSH2、MSH6、MLH1、PMS2、P53 均(+),Ki-67(+約50%)。2.右卵巢漿液性癌,高級別,右輸卵管未見累及;左卵巢濾泡囊腫伴出血,未見癌累及,左輸卵管未見特殊。免疫組化示P53(+),WT-1(-),P16彌漫強(+),PAX-8(+),ER(弱陽性,著色面積約5%),PR(-),Vimentin 局灶(+),CK(+),Ki-67 增值指數約50%。3.標記左側盆腔淋巴結(1/9)、右側盆腔淋巴結(1/7)內均查見轉移癌,考慮轉移性漿液性癌。免疫組化:PAX-8(+),P16(強+),P53(+),Vimentin(-)。4.腹腔沖洗液、大網膜及闌尾均未見癌累及。術后主要診斷:1.子宮內膜癌Ⅱ期,2.右卵巢漿液性癌Ⅲ期。
術后半個月行全腹及盆腔CT 示:腸系膜周圍多發小淋巴結;子宮未見顯示;直腸局部腸壁略厚。給予TP 方案(紫杉醇脂質體240 mg d1,順鉑40 mg d1~3)全身化療8 個周期,期間行盆腔淋巴結引流區局部放療DT 50 Gy/25 f,末次化療時間為2021年11月,現一般情況好,密切隨訪中。
目前,多采用國際癌癥登記協會和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制定的診斷標準[1]:(1)2 種或多種原發癌的存在不依賴于時間;(2)原發癌特指病變源于原發部位并排除擴散、復發等;(3)發生于同一組織或器官的多原發癌應具有明確的組織形態學證據,但累及多臟器的單一腫瘤不應當診斷為MPMN。陳舒蘭[2]對于同時性及異時性多原發癌的分類(原發腫瘤發生時間間隔<6 個月為同時性,>6 個月為異時性)。故本文2 例患者均符合女性生殖系統同時性MPMN,例1 為三原發癌伴盆壁轉移,例2 為雙原發癌伴雙側盆腔淋巴結轉移。然而,在臨床工作過程中,女性生殖系統MPMN 的確診依靠術后病理,術前易發生漏診、誤診,本報道中2 例患者術前診斷均部分漏診,例1 術前各項檢查均未提示子宮腺肉瘤及子宮內膜異位癥存在,例2 術前MRI 提示卵巢存在子宮內膜癌轉移可能,而術后病理提示右卵巢漿液性癌。如術前診斷明確,可在手術過程中加以注意,從而降低惡性腫瘤播散可能性。故對于如何提高MPMN 診斷的準確性,需要廣大專家學者在之后的臨床工作過程中進一步積累經驗。
隨著診斷水平的提高、人平均壽命的延長以及更加廣泛的隨訪,MPMN 的發生率逐漸提高,以雙重惡性腫瘤為主,三重惡性腫瘤較少見,四重及以上惡性腫瘤罕見。一般認為異時性MPMN 較同時性多[3]。女性生殖系統MPMN中,如例2 子宮內膜和卵巢雙原發癌報道相對較少,據統計,MPMN 的發生率為2%~17%,其中累及子宮體的MPMN發生率為13.6%,累及卵巢的發生率為14.9%[4],如例1 所見,生殖系統同時性三重原發癌合并多發性子宮平滑肌瘤、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實屬罕見。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大部分為散發性,但約有5%的子宮內膜癌和1%的卵巢癌與Lynch 綜合征相關[5],Lynch 綜合征是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MMR)系統基因發生種系或胚系突變所致的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表現為多系統多器官腫瘤易感性。雖然結直腸癌是Lynch 綜合征最常見的癌癥,但在攜帶MMR 基因突變的女性中,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與結直腸癌相當,甚至超過結直腸癌[6]。例1 術前胃腸鏡檢查無異常,但免疫組化提示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故有必要行分子分型檢測、MMR 基因檢測從而及時發現和預防Lynch 綜合征相關的其他腫瘤的發生,嚴密隨訪。
MPMN 的發生可能與患者的遺傳因素、免疫水平降低、醫源性因素、個體易感性、生活方式及環境等有關[7-8]。有學者認為女性生殖系統MPMN 的發病機制可能與以下兩方面有關[9]:(1)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生常與p53、HER2、c-myc 基因突變相關,各個組織對癌基因的反應并非同步,導致生殖系統不同組織可以原發≥2 種不同程度的腫瘤;(2)子宮頸、子宮內膜、卵巢及輸卵管上皮共同起源于苗勒管,易受相同致癌因素影響而出現MPMN。2例患者免疫組化均示p53(+),考慮2 例患者多原發癌的發生可能與p53基因突變有一定相關性。但因患者個人原因,未進一步行基因檢測。關于女性生殖系統同時性MPMN 的發病機制,目前已存在的多種學說也只能部分解釋多原發癌的發生發展,在未來的研究過程中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目前國內外對于女性生殖系統MPMN 還沒有標準的治療模式。大多數學者認為MPMN 首選手術治療,如果不能手術,較為合理的治療需兼顧各原發癌并以惡性程度較高者為主[10]。應根據腫瘤部位、病理類型和臨床分期,并結合患者身體狀況選擇手術、輔助放化療、分子靶向治療、生物治療等綜合治療方法。對于MPMN 患者的預后報道不一,多數學者認為多原發癌患者的生存期取決于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與多原發腫瘤的個數無關。目前對于MPMN 的治療及預后還缺乏大樣本資料的統計分析,故對預后的影響因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之,早期診斷和治療是影響MPMN 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提升癌癥的早期檢出率、精準判斷癌癥分期可極大程度改善治療預后、提升治療有效率、延長患者生存期。例1 對于絕經后出血這一癥狀并未引起重視,1 年半后就診即發現三重癌,對于治療和預后均產生不利的影響。這也提醒我們,臨床工作者要加強婦女宣教,強調定期婦科檢查的重要性,提高圍絕經期及絕經期婦女對于異常陰道流血的認識,尤其對于MPMN 的易感人群如兒童癌癥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有家族遺傳史患者等,在篩查、隨訪和宣教方面,我們臨床工作者需要做出更多努力,盡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從而降低病死率。
作者貢獻聲明張小雪:采集數據,起草文章;郭慶枝:實施研究,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指導;孫聰聰:醞釀和設計試驗,統計分析;周超:分析/解釋數據,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高學鋒:醞釀和設計試驗,統計分析,支持性貢獻;張英姿: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