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迪 郭瑩瑩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洛陽 471000
顱內動脈瘤是指顱內血管的血管壁損傷后膨出形成的囊狀,在神經外科較為常見,屬于一種高危疾病,在動脈瘤進一步擴展和破裂前及時手術治療通常預后良好[1-3]。介入治療目前是顱內動脈瘤臨床首選治療方案,能有效遏制患者病情進展,但術后優質護理也是患者術后恢復的關鍵因素[4-5]。循證醫學近幾年在我國臨床發展快速,要求醫務人員在獲得最佳研究證據的同時結合臨床醫師的專業技能和臨床經驗,并考慮患者的意愿,制定出最佳醫療方案,其包含的科學性、先進性有助于臨床醫學的進步和發展[6-8]。而預見性護理是近期臨床的研究熱點,尤其在外科術后患者的護理中應用廣泛,可幫助護理人員預知護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有效規避風險,提高護理質量[9-10]。但現階段循證理論和預見性護理結合后的優缺點尚不清楚,具有探討的必要性。因此,本研究以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術后患者為對象,結合循證理論和預見性護理進行干預,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為隨機對照試驗。回顧性選取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術后患者100例,按照患者入院順序編號分為兩組,各50 例。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28~74(51.36±11.24)歲,動脈瘤長徑2.5~13.6(8.09±2.54)cm,Hunt-Hess分級:Ⅰ級12 例、Ⅱ級23 例、Ⅲ級9 例、Ⅳ級6 例;觀察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29~75(52.30±11.46)歲,動脈瘤長徑2.4~14.2(8.37±2.71)cm,Hunt-Hess 分級:Ⅰ級13 例、Ⅱ級22例、Ⅲ級10例、Ⅳ級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均衡可比。
本研究經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202003128)。
2.1.納入標準(1)MRI、CT 及腦血管造影發現顱內動脈瘤為陽性指標;(2)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3)均已行介入治療;(4)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能正常溝通交流。
2.2.排除標準(1)孕期及哺乳期女性;(2)精神障礙患者;(3)理解和表達能力存在障礙;(4)視力、聽力障礙;(5)免疫功能障礙。
3.1.對照組 常規護理。術后注意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積極預防并發癥,遵醫囑用藥,合理飲食,術后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為患者和家屬進行術后健康宣教,出院時講解注意事項,叮囑患者及時入院復查,健康生活。
3.2.觀察組 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1)循證。組建預見性護理小組,由神經外科護士長為組長,5 名經驗豐富的主管護師為組員,全員經過專業培訓后開始入組實施護理計劃。首先在組長帶領下通過網絡進行循證,包括知網、萬方醫學網、PubMed等,總結近幾年國內外臨床顱內動脈瘤術后并發癥、功能鍛煉、心理干預、預見性護理等方面的最佳證據,再結合預見性護理小組成員的專業知識和護理經驗及患者需求,最終制定出符合實際的預見性護理方案。(2)預見性護理。①并發癥預防。護理人員每天輪流值班密切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理指標,每3 h記錄1次,出現異常情況立即告知醫生。遵醫囑為患者用藥,實施擴容稀釋治療。注意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皮膚顏色和溫度,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做床上被動運動。嚴格管理呼吸機,及時更換呼吸機管道和冷凝水,適度調整呼吸機參數,每天定時清潔口腔,包括口腔擦洗、沖洗、飯前飯后漱口等。積極控制患者的血壓和顱內水腫,每天多次向醫生報告患者狀態,交接班時詳細匯報患者情況并書面簽字。②康復鍛煉?;颊呱w征穩定后開始漸進性的康復鍛煉,首先為肢體按摩+被動四肢鍛煉,每天3次,每次15 min。患者能下床活動時與家屬共同協助患者進行床旁站立、行走訓練,然后過渡至軀干旋轉訓練,每天3次,每次20 min。后期逐漸指導患者進行站立訓練,使患者自己站立5 min,在床邊移動或跨門檻、爬樓梯等。③心理強化干預。護理人員每天與患者加強心理溝通,每天與患者進行一次深入的溝通交流,每次20 min,詢問患者的感受、內心的憂慮,以鼓勵、安慰、勸導性語言舒緩患者內心壓力,減輕其負性情緒。發動家屬和同病房的病友給予患者更多關心和支持,營造輕松愉悅的病房氛圍,促使患者提升康復自信,保持正性心理狀態。兩組均護理至患者出院。
4.1.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比較 干預期間由責任護士記錄兩組患者顱內壓上升、腦梗死、腦血管痙攣、動脈瘤破裂出血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4.2.恢復效果比較 評估量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11];評估時間:出院時由責任護士代評。評估標準:病死為1 分;植物人狀態為2 分;重度殘疾,無法獨立正常生活,需要人照顧為3 分;中度殘疾,能獨立生活且能參與工作為4分;恢復良好,存在輕微殘疾,但能正常生活為5分。
4.3.心境狀態比較 評估量表:簡明心境狀態量表(POMS)[12];評估時間:干預前、干預后由責任護士代評。該量表由緊張(24 分)、憤怒(28 分)、疲勞(20 分)、抑郁(24 分)、慌亂(20 分)、精力(24 分)、自尊感(20 分)7 個分量表組成,共40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4分。POMS指數=(緊張+憤怒+疲勞+抑郁+慌亂)-(精力+自尊感)+100,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心境狀態越差。
4.4.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評估量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13];評估時間:干預后由責任護士代評。非常滿意(95 分)、滿意(76~94 分)、一般(57~75 分)、不太滿意(38~56 分)、非常不滿意(19~37 分);護理工作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率和滿意率。
應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16,P=0.021),見表1。

表1 兩組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恢復良好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40,P=0.037);兩組中度殘疾率、重度殘疾率、植物人率、病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術后患者恢復效果比較[例(%)]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緊張、憤怒、疲勞、抑郁、慌亂、精力、自尊感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緊張、憤怒、疲勞、抑郁、慌亂評分均低于干預前,精力、自尊感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且觀察組的緊張、憤怒、疲勞、抑郁、慌亂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精力、自尊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干預前后心境狀態比較(分,)

表3 兩組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干預前后心境狀態比較(分,)
注:觀察組實施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護理工作滿意度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83,P=0.027),見表4。

表4 兩組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術后患者護理工作滿意情況比較[例(%)]
顱動脈瘤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危險性極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嚴重威脅[14-15]。盡早實施介入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但術后護理工作對患者康復也有重要作用,科學高效的護理模式是提升患者康復效果的保障[16-18]。
循證理論和預見性護理相結合的護理模式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大創新發展,護理人員將臨床最新研究證據和護理經驗、專業知識完美融合,指導臨床科學、有效、合理地進行預見性護理,能增強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風險意識,對降低護理過程中的風險事件、提升護理質量均有積極意義[19-22]。本研究結果表明,顱動脈瘤介入術后患者經循證理論下的預見性護理干預后,其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恢復效果顯著增強(均P<0.05),證實該護理模式具有良好護理效果。許傳英[23]研究中也指出,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能減少肝性腦病患者并發癥的發生,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常規護理時,護理人員主要依據專業知識和既往護理經驗實施護理措施,護理內容具有不確定性、隨意性,科學性、權威性較低,致使護理過程存在一定風險[24-25]。而本研究護理人員在循證模式的引導下,干預前在網絡上尋找顱動脈瘤介入術后優質護理的相關證據,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最優質、最合理的護理方案,能提升護理措施的效果,對患者病情改善也能最大程度發揮作用[26-27]。此外,護理人員基于預見性護理理念,在護理過程中極為關注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加強病情觀察,細致、專業地遵醫囑用藥預防顱內并發癥,并通過強化呼吸道護理、口腔護理、康復鍛煉等措施預防術后患者常見并發癥,減輕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本研究結果還指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心境狀態優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干預后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顯著改善。顱內腫瘤作為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的危重疾病,對患者身心造成極大壓力。長期保持不良情緒可引發患者術后不良生理應激狀態,對病情快速康復有不利影響[28]。本研究護理人員每天與患者加強心理溝通,耐心、積極地引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減輕心理壓力,樂觀生活,同時還引導家屬及病友關心支持患者,通過營造輕松的康復氛圍感染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29-30]。本研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也顯示,患者對循證理論下的預見性護理模式更加滿意,進一步驗證了該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廣泛推廣。
綜上,循證理論下的預見性護理對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和恢復效果有積極作用,并且能緩解患者負性心理狀態,提升其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