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丹 陳璐怡 鄭瑞瑩
高層建筑消防場地存在來自規范條例的約束,隨著我國在建筑防火規范執行方面受消防車道、消防登高面等場地的制約越來越嚴格,導致高層建筑產生大面積的硬質場地,對建筑周邊環境營造產生阻礙,很大程度的降低景觀設計的品質。
通過查閱和整理近年來的專著、期刊、學術論文共計311篇。在設計方式層面,我國關于居住區消防道路和消防登高面的景觀化設計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消防車道無美化處理;第二階段,消防場地開始利用不同地面鋪裝來限定出不同的區域,并利用可動裝置進行美化;第三階段,消防場地的邊界趨向于隱形化處理,即規范規定的消防道路、消防登高場地具體區域與周邊草地或鋪裝相融合。在研究對象方面,目前關于消防場地的景觀設計研究多集中在以住宅小區,其中有消防與景觀的統一化策略,景觀化處理手法,消防場地平面布局等方面,但對于其他公共建筑的消防場地景觀設計較少;在景觀設計層面,研究主要關注顏色、材料、與規范約束的尺寸模塊居多,其中有模塊化景觀設施、工業設計融入景觀設施、裝飾性設計等,但大多較為局部、零散的要素進行考慮,缺乏從整體場地空間的形態優化方面進行考慮。
消防登高面的布置常常占用核心景觀地帶,隔斷了景觀的連續性,不利于景觀營造。在高層公共建筑或住宅的消防車道規劃設計中,線型僵化問題較為常見,消防車道規劃設計形式難以與整體建筑布局進行有效融合。通過應用環形消防車道設計形式,將建設區景觀用地進行不合理分割,不僅會破壞景觀結構的整體性,導致綠地面積減少,同時還會對園路設置及植物配置造成不良影響,導致住宅區綠化景觀效果降低。
在高層公共建筑或住宅的消防車道規劃設計中,線型僵化問題較為常見,消防車道規劃設計形式難以與整體建筑布局進行有效融合。消防車道和消防登高面的設計,容易使消防車道對場地的分割產生了非必要角落空間,使用功能受限,造成空間的浪費。另外,在新建建筑項目中,根據《建筑消防規范》要求,消防車道的寬度應不小于4m,這個規定對于在建筑方案中建筑密度已接近臨界值且必須要滿足綠化率要求的小區,會大大降低建設區內的公共活動空間,影響建筑公共活動空間的使用品質。如按滿足自行車和人行通行的要求,建設區內的道路設計為2m已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但與消防車道規劃設計要求相差甚遠。
在項目驗收實踐過程中,消防部門提出嚴控消防登高面坡度不大于3%,條文解析中的5%只做參考,因此,在部分豎向標高落差較大的地區,會形成地形沖突。
由于建筑與消防車道、登高場地之間均不能設置妨礙消防車操作的樹木、架空管線等障礙物,宜采用“登高面居內,消防車道居外”的布置方式,既能滿足舉高消防車快速停靠和順利開展滅火救援工作的需要,又能使樹木、路燈的布置更規整。
當H≤50m且連續布置確有困難時,才可間隔布置(間距不宜>30m)。間隔范圍內若設有進深>4m的雨蓬、挑檐或裙樓時,應與消防部門溝通是否屬于“確有困難時”的情況;即使將間隔范圍設置為登高場地,也不能計入有效登高場地,造成綠地面積浪費。屬于“確有困難時”的情況:過街天橋(架空連廊)、不可以移動的歷史保護文物建筑、古樹名木等。
住宅項目在總平面規劃中設計不合理導致產生非必要回車場,從而增大硬化處理面積。因此,減少無效消防登高場地,可提高綠地率。以下情況容易產生無效登高場地:當H>50m時,為保證登高面場地連續性,間隔范圍中設有進深>4m的裙樓、雨蓬、挑檐突出等時,仍應設置登高場地,即“a1+a2-b”應≥建筑周邊長度的1/4且≥L ,其中b及轉角處均屬于“無效登高場地”。登高場地應盡量沿高層建筑的一個長邊布置,且此范圍內不應有進深>4m的裙樓或雨蓬等設施,此時布置方式最為經濟(圖1)。

圖1 減少無效消防登高面圖示
為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將消防操作場地與活動場地復合設計。對于商業建筑、公共建筑,應考慮利用公共廣場作為登高場地,并控制該范圍內的裙樓、雨蓬、突出構筑物等的進深<4m,利用公共廣場空間作為消防救援場地。
根據《廣州市城鄉規劃技術規定(2019年修訂)》中關于建筑退讓距離的有關規定,判斷建筑臨街一側是否可以放置消防登高面。
(1)建筑臨近特殊道路或臨近一般城市道路并符合以下情況:在廣州舊城區,道路紅線寬≥40m且建筑高度≥60m;在廣州非舊城區,道路紅線寬>15m且建筑高度≥60m;在廣州非舊城區,道路紅線寬≥40m且建筑高度>24m ;最小建筑退讓間距≥15m,建筑沿街位置剛好滿足放置消防登高面最低要求。
(2)以外的情況下,最小建筑退讓間距<15m,建筑沿街位置不滿足放置消防登高面的最低要求;在滿足與周邊建筑防火間距條件下,建議將建筑退讓距離調整為15m。
住宅小區出于建筑造型的考慮,許多高層民用建筑外墻上設置了大量裝飾性的框架構架,或出于采光通風的考慮,采用了山型、凹型的建筑立面設計,其凹口設計寬度小于消防登高車的載人登高平臺寬度,應兼顧考慮建筑造型與消防場地布置對小區景觀面的影響。
(1)預留與保留良好門戶景觀空間與完整景觀面。住宅組團的消防車道與消防登高面應盡可能沿園區外邊界設置,減少對園區內部空間的占用,給地塊的中心景觀區留出完整景觀面(圖2)。

圖2 場地預留完整景觀面圖示
消防車道從正面進入的情況,消防車道應往兩側走,盡可能避開小區入口景觀空間,預留入口對景的景觀空間(圖3)。消防車道從側面進入的情況,盡可能將消防登高面不布置在入口景觀空間上,且該主入口盡可能不要作為消防主入口,這樣可以避免消防車道穿過入口景觀空間,打破對景景觀空間的效果(圖4)。

圖3 消防車主入口正面進入布局示意圖

圖4 消防車主入口側面進入布局示意圖
(2)根據中心景觀空間,差異化整合消防登高面。項目登高場地布局占用核心景觀位置,不利于景觀效果的營造,且消防登高面場地排布過于規律,導致難以建立主次分明的景觀空間。根據總平面的橫向排布,即建筑正面,確定根據軸線景觀帶作為主軸的原則,差異化地對消防登高面進行整合;總平面的縱向排布,即建筑山墻面,根據是否需要山墻軸線景觀帶,判斷是否選擇L型/兩段式消防登高面(圖5)。

圖5 整合核心景觀帶示意圖
(3)優化宅間閑置空地。在標準的沿建筑長邊一側設置登高面的情況下,當建筑間距為20~30m時,可以將兩個消防登高面優化為一個,實現造價下降,綠化率及景觀效果上升的優點。當建筑間距為35m時,壓縮登高面與建筑的距離,留出一個可以打造小型三維景觀節點的空間(5m),對應相對造價上升,綠化率下降,但可以達到景觀效果提升;將兩個消防登高面優化為一個,造價下降,綠化率及景觀效果均可提升。當建筑間距為40m時,消防登高面拆分和合并的造價和綠地率影響相等時,建議拆分;間距大于40m時,拆分的造價更低,因此從各個原因考慮,建議直接拆分(圖6)。

圖6 優化宅間消防登高面示意圖
建筑消防場地與景觀效果之間的矛盾是可調和的,通過總平面的合理規劃設計,不僅能夠增加室外活動空間,對景觀的影響也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圍,真正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為實現協調,規劃師、建筑師、景觀設計師應在剛開始社區規劃時介入共同進行討論,實現流程的優化,對設計流程進行有序安排,從需求到落地的流程梳理,使得規劃,建筑,景觀各專業相輔相成,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