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廣秀
黨的二十大報告展示了信心、反映了民意、擘畫了藍圖,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對此,國際社會紛紛點贊,并期待中國繼續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動力,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更多更大的機遇。
不僅國際社會聚焦中共二十大,在華留學生也通過各種方式學習報告,共同探討“和平理念”“發展經濟”“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話題。事實表明,“中國好,世界會更好”是在華留學生關注二十大所產生的共識,他們希望中國的發展能給自身成長成才以及世界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真誠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
和平是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人類應對全球性挑戰、開創美好未來的必然選擇。中國開展對外援助70多年來,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援助,先后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不斷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正能量。
聆聽完中共二十大報告后,北京師范大學哈薩克斯坦籍留學生周安南感嘆于中國對和平的一貫堅持,他說:“中國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希望所有國家都能向中國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不是對外軍事擴張和殖民掠奪,而是人民勤勞、維護和平。”自1992年4月24日,中國首批赴柬埔寨維和工程兵大隊抵達磅遜港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中國維和部隊的足跡遍布柬埔寨、剛果(金)、蘇丹、黎巴嫩、馬里、中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促進駐在國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修路架橋、掃雷排爆、抗擊疫情……中國給世界播撒了希望,傳遞了溫暖,帶來了和平。在抗擊埃博拉疫情一線,中國第三批赴馬里維和醫療分隊隊員管付巖經常穿著三重隔離服在沒有風扇和空調、直接接觸病毒的區域為患者做測試、脫戴呼吸機、清理污物……30多年來,中國維和部隊先后參加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人員近5萬人次。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貫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從未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沖突,從未侵占過別國一寸土地,以實際行動維護世界和平。
對于中國和平發展理念,在聆聽中共二十大報告后,中國人民大學古巴籍博士生王少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說:“我非常認同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有的國家反復渲染‘中國威脅論’,但中國從來沒有到別的國家搞政變,沒有動不動就把另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搞下臺,或者因為社會制度、國家強弱不同就搞歧視,而是堅決反對霸權主義。”
隨著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將一如既往促進和平發展、維護公平正義、捍衛民主自由,推動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促進世界青年發展,增進世界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世界需要中國,全球發展離不開中國的持續發展。2002—202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由27億美元增至1537.1億美元,2020年分別占全球流量和存量的20.2%和6.6%,由外資凈流入國成為外資流入和流出均衡發展的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已經同14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一大批項目落地開花,為全球發展帶來越來越多的機遇。
聆聽完中共二十大報告后,北京師范大學印尼籍博士生陳明亮感慨:“當今中國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我長期在中國生活,不僅看到了中國的飛速巨變,更在耳濡目染中讀懂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幸福奧秘’——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援建的肯尼亞西卡高速公路第三標段,使首都內羅畢到經濟重鎮西卡全線貫通,為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國實現互聯互通作出了貢獻。中國援建的斯里蘭卡漢班托塔國際機場進一步完善了該國立體化交通網絡,對提升該國與周邊地區的交往和聯系發揮了積極作用。浙江師范大學津巴布韋籍的琳娜·塔騰達·班吉拉來中國留學后,被中國電商的蓬勃發展深深觸動,于是在2017年和朋友創建了一個叫作“SAHARA PLUS”的跨境電商服務平臺,利用她在中國學習積累的經驗,為非洲人提供電商創業培訓和咨詢。
對于中國與世界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宗旨,在聆聽中共二十大報告后,北京師范大學印尼籍留學生麗雅深有感觸,她說:“希望中國的快速發展也能惠及廣大留學生,讓大家能夠更好地在華學習、就業、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中國堅持多邊主義,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充分利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平臺,與世界共享超大規模市場的機遇,推動經濟全球化,將為世界青年提供更多機會,為世界人民創造更多福祉。

截至2022年12月2日,中老鐵路開通運營滿一年,交出客貨齊旺“成績單”,累計發送旅客850萬人次,其中國內段720萬人次、老撾段130萬人次;發送貨物1120萬噸,其中跨境貨物超190萬噸。圖為貨物列車即將駛入位于中老邊境的友誼隧道(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始終在全球性議題上積極擔當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設立“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向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各類援助。中國雜交水稻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大幅提高當地水稻產量,助力提升糧食安全水平;中國新冠疫苗跨越山海,為彌合全球“免疫鴻溝”作出重要貢獻……中國以實際行動為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注入重要信心和力量。
聆聽完中共二十大報告后,北京大學乍得籍博士生托馬說:“我非常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次全球疫情更加凸顯了這一理念的重要性,同時也暴露出人類距離實現命運共同體的目標還有很遠。我到中國快10年了,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與變化。中國不是獨自發展起來的,中國發展依靠世界,同時也惠及世界,這是一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為解決目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遇到的挑戰貢獻出的中國智慧,造福于世界各國人民。
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正式通車。老撾青年蘇米賽在中鐵二局老撾分公司工作,他由衷地說:“我們都很感謝中國幫助我們修建鐵路。老撾以前是沒有鐵路的,現在我們擁有了和中國一模一樣的鐵路,以前我們出行很困難,要花很多時間,現在我們乘坐動車很方便,大家都很喜歡去坐動車,動車車站幾乎成了一個網紅打卡點。”
對于中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聆聽了中共二十大報告后,北京大學土庫曼斯坦籍博士生撒普爾深有體會,他說:“中國幫助土庫曼斯坦建設了很多高速公路,幫助了我們的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惠及了世界人民,也讓中國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在華留學生是民心相通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生力軍。
中國始終致力于共同凝聚促進發展的國際共識、共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共同構建全球發展伙伴關系,與世界青年分享發展成果,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世界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在世界變化大格局中,黨的二十大報告向世界充分證明,中國將繼續堅持以人民之心為心、以天下之利為利,攜手各方全力以赴推進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不僅讓世界青年切實感知“中國好,世界會更好”,還會讓世界人民深刻體會“中國好,世界會更好”,共創繁榮發展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