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燕,左 治
(1.漣水縣漣城街道農村工作局,江蘇 淮安 223400;2.漣水縣岔廟鎮農業技術服務站,江蘇 淮安 223400)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物質和生活的要求也全面提升,對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現如今,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越來越多人在購買食品時對其是否安全健康有很高的關注度。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農業生產者必須響應群眾需求,積極探索如何應用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提出更多能夠應用于水稻栽培的綠色農業技術,這是當前我國水稻種植行業發展中必須要應對的問題。
在傳統技術觀念及思想觀念下,目前水稻栽培種植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水稻的發展,所以需要加強對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思考如何做好技術推廣工作,使技術能夠真正在田間落實,使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能夠真正得到普及,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提升。
農作物的種植栽培工作需要重視施肥,水稻也是如此,與其他農作物相比,水稻具有鮮明的特點,其施肥必須在水中進行,同時需要保障施肥能夠符合綠色農業的要求。水稻種植需要連續性栽培,所以水稻種植過程中對于土壤中養分的消耗量非常大,如果不能做好施肥工作,水稻田內的養分會失衡,導致水稻產量降低。因此種植戶應該根據每年土壤種植情況,對種植區域進行施肥,選擇合理的肥料種類,通過科學的方式施肥。
我國有些農民在種植水稻時對水稻施肥工作的重視程度較低,僅使用農家肥,但這遠遠達不到水稻肥料需求,必須使用一定量化肥,這樣才能提升水稻的產量和品質[1]。如果農民對施肥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到位,可能會在施肥過程中控制不好施肥總量,施用的肥料較少,導致水稻難以正常生長;施用的肥料過多,導致水稻吸收的營養過剩,水稻品質下降,同時提高了種植成本。因此水稻種植栽培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施肥方面的問題。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跨度非常大。水稻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在我國南方地區廣泛種植。由于全球變暖的趨勢,水稻種植區域正在逐漸向北蔓延。
我國南方地區氣溫較高,因此每年能夠種植兩茬水稻,而北方地區由于氣候影響,只能種植一茬。由于環境條件不同,地區的光照情況也不同,因此應按照地域以及環境的變化,結合種植地區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種植,這樣才能使水稻產量和品質得到提升。
我國水稻產量較高,基本上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然而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水稻種植管理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受到我國傳統種植觀念及土地政策的影響,使我國開展規模化機械化生產難度較大。
根據調查數據發現,我國每年都會因為病蟲害管理、施肥、種植密度等方面的問題使水稻產量下降,這都是由于管理方式不當造成的[2]。
當前我國一些糧食主產區已經普遍使用機械種植的方式,這種方式有很大優勢,但對于種植密度的控制不足,控制難度偏大。如果水稻的種植密度較大,秧苗將無法盡早曬田,導致病蟲害有可乘之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水稻種植受到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或制約,將難以控制除草和灌溉時間,使農田內存在大量雜草,導致水稻產量降低。
此外,水稻非常容易產生病蟲害,如果對病蟲害的防治不到位,會嚴重影響水稻產量。我國各地區水稻病蟲害存在很大差異,各地區種植人員應按照地區情況,選擇合適的農藥防治病蟲害,做好事前控制工作,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我國一些地區的農民種植水稻時,大量施用農藥防治病蟲害,導致農藥在水稻上殘存,不但會降低水稻產量和質量,還會威脅我國糧食安全,影響消費者身體健康[3]。
對于水稻種植基地的選擇,往往要求生態環境好、空氣污染低和土壤肥沃,同時選擇的區域往年發生病蟲害頻率較低,地勢平坦。水稻種植基地需要有良好的灌溉條件,水源充足、純凈且未被污染,能夠便于排灌,產地的溫度、土壤和水質條件應滿足綠色食品生產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隔離綠色水稻種植區域和普通水稻種植區域,這樣才能避免綠色種植區的水稻被外界污染。
選擇優質的水稻品種能提升水稻種植的產量和質量。在選擇水稻品種時,應調查種植區域的生態條件,了解地區積溫,明確區域發展目標及地方對綠色食品水稻品種的要求。從理論層面而言,選擇熟期適宜、豐產性能較好的優良品種。這些優良品種一定要符合地區的實際情況。如果選擇其他地區的優良品種,可能無法達到地區的要求。
種子處理工作是水稻種植前的重要工作。篩除癟谷和病蟲種子,留下顆粒飽滿的種子,提升后續種子出芽率,種植前在地上攤鋪塑料膜,均勻曬種,每間隔2 h左右翻動1 次種子,使曬種更加均勻,保持6 h 連續曬種。曬種之后進行浸種,將種植放置在45 ℃溫水中浸泡12 h,再用清水種子洗凈。最后一步需要拌種,使種子與殺菌劑、殺蟲劑充分接觸,大幅降低水稻病蟲害發病概率,使水稻實現齊苗壯苗[4]。
水稻綠色高質高產栽培過程要選擇合適的肥料,最好以有機肥為主,盡可能降低化肥施用量。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秧床的培肥工作,在深翻耕地的同時,施加有機肥料6 000~9 000 kg/hm2,或者施用22.5 t/hm2農家肥。
如果在秧苗后期階段出現脫肥情況,可以使用一次無害化處理的人畜尿共用肥來提苗。一般情況下,水稻生殖期間可以不施肥,但是如果在后期階段出現脫肥、葉片發黃的情況,應該追肥,施加腐熟肥餅375 kg/hm2。通過降低化肥用量,提高有機肥用量,使肥料產生的價值更高,能夠有效節約肥料,避免土地固結,防控污染,使水稻實現綠色高質高效生產。
在綠色農業生產的要求下,水稻綠色高質高產栽培技術應使用毒性較低的高效化肥、緩釋肥以及控釋肥等新型高效肥料,提升肥料以及灌溉水的利用率。在種植過程中開展無害化綜合防治,并且開展相關的統防統治,這樣才能盡可能減少化肥和農藥的用量,進一步降低水稻生產成本和人工種植成本,全面提升水稻的種植效率和效益,還能夠進一步保障農田種植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全面提升稻米的品質、安全性[5]。
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包括紋枯病、稻瘟病、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在開展水稻綠色高質高產栽培的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水稻田間管理工作,應盡快清除帶病植株及田間雜草。對于蟲害現象,可借助稻田養鴨的方式驅蟲。使用化學藥劑時,要選擇符合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標準的相關要求、效果好、毒性低、不容易殘存的農藥,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盡可能選擇有機合成農藥,優先選擇生物性農藥。
二化螟是水稻種植中最常見的害蟲,其在化蛹期的抗逆性較弱,因此應在水稻播種前,對稻田進行深耕,降低土壤中的蟲蛹數量。施肥時應盡量施加有機肥料,使稻曲病、稻瘟病等病害發生的內在條件喪失,同時控制氮肥施加量,適當增磷補鉀,配施微肥,提升肥效,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稻縱卷葉螟可以通過生物農藥進行防治,12%井岡苯醚甲可以防治水稻稻曲病、稻瘟病及紋枯病,20%呋蟲胺可以防治水稻二化螟、稻飛虱。還能在稻田中放鴨,建立生態圈,最大化清除田間雜草,有效防止稻飛虱出現,保護害蟲天敵,減少稻田蟲害。
在種植基地當中,可以通過使用頻振燈誘殺害蟲,這種物理防治方式能夠有效避免農藥殘存,有著良好的滅蟲效果,還能有效降低農資使用成本,使水稻實現綠色穩產與增產。
水稻秸稈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質資源,秸稈粉碎后,經過消毒處理重新放回土地中,能夠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水稻秸稈中有很高的纖維素含量,柔韌性較強,因此在粉碎秸稈時往往存在一些問題,使秸稈難以在土壤中被降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升秸稈還田的效率和質量,在生產當中可以采用機械化還田的方式,在還田的過程中,充分處理秸稈,避免秸稈對農田造成影響,同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壤的通透性,避免出現土壤板結情況,幫助營養物質和土壤充分融合。此外,秸稈還田可以避免出現秸稈焚燒等情況,避免傳統的處理方式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6]。
秸稈還田技術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是高留茬還田,在水稻收割過程中,通過高茬收割的方式,將高度控制在30 cm 左右,然后向地下深耕15 cm 左右;另一種是粉碎還田,是指在水稻收割時,直接借助機器粉碎水稻稈,粉碎的水稻稈直接翻入地下一定深度中。水稻秸稈還田技術的優勢諸多,為后期水稻的生長補充有機物,使水稻生長的營養更充分。稻田秸稈在還田之后,能夠增加有機質400 kg/hm2、碳酸氫銨23 kg/hm2、過磷酸鈣19 kg/hm2、氯化鉀10 kg/hm2。同時,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會得到提升,土壤的物理性質能夠得到改善,土壤的酸堿程度會更適合水稻種植。研究證明,秸稈還田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解土壤中殘存的農藥以及重金屬,使水稻品質更高。
農業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到推廣水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層政府以及基層農業技術部門要做好宣傳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大力宣傳綠色栽培,成立相關的工作宣傳隊伍,幫助宣傳工作真正從理論層面落到實際層面。在水稻種植生產前,應組織農民進行動員會議,登記應用綠色栽培技術的示范農戶,建立相關檔案以及相關臺賬。在生產時,農業技術部門應該去到種植現場,對農戶進行現場教學和指導,使農民更科學地應用綠色栽培技術,更加規范化地種植水稻[7]。
基層政府和農技部門應該與時代接軌,積極創新宣傳形式,通過新媒體進行宣傳,增大宣傳的覆蓋面,讓更多農民了解和掌握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的優勢,幫助農民掌握相關技術要點,在選擇種植方式時能夠更傾向于選擇綠色高效高產栽培技術,使該技術得到農民的認可,從而自發應用。
在推廣應用水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時需要相應的場地,因此可以通過建立示范基地,使綠色水稻栽培區域和普通水稻栽培區域區分,通過展示實際種植情況,使農民親眼看到水稻綠色高效種植技術的成果,進而達到更好的推廣應用效果。
基層政府應把握資金投入,扶持示范基地建設,統一推廣水稻品種,統一做好田間管理和肥水灌溉等相關工作,這樣才能夠幫助示范基地的水稻種植達到規模化和專業化。
示范基地除了要應用水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外,還要積極探索秸稈還田、稻鴨共育、水稻減肥減藥等技術的高效應用方式,使更多的新型綠色農業技術能夠在示范基地中進行試驗,積累大量數據和經驗,為日后大規模開展應用提供可參考的經驗。示范基地應對農民開放,農民可以隨時前往基地觀摩和學習,與農技專家討論綠色栽培技術的應用方式和細節,使更多農戶能夠感受到新技術應用產生的經濟效益,使水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能夠被更多農戶認可,進而使農民自愿應用該技術,實現高產提質的效果。
技術骨干是保證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順利落實的重要人才,基層政府和農技部門應該加快組建人才隊伍,組成植保、農機、栽培等相關領域的人才隊伍,使他們真正進入農村,進入稻田中,發揮專業人員作用,將專業的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8]。
在提供技術指導的過程中,技術骨干應該和農民進行深度溝通與交流,明確自己的責任,充分落實責任制度。對使用該技術種植的農戶進行定期訪問,解決農戶種植過程中實際出現的問題。技術骨干可以在田間對農民進行定期培訓,使農戶在生產現場掌握技術的使用方式,保證水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更加規范化,從而使其能夠在生產種植活動中普及。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關系到我國糧食安全。在水稻種植過程當中,應積極應用綠色高質高效種植栽培技術,在提高水稻產量,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水稻質量,使消費者消除對食品質量安全的疑慮。通過應用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提高農民的農業收入水平,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這對實現鄉村振興,發展我國國民經濟有著重要作用,同時能夠保障我國農業水平持續進步,為玉米、大豆高品質高產量種植提供思路,進一步保障我國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