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瓜州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甘肅 酒泉 736100)
瓜州縣在發展戈壁農業時所遵循的理念是在不適宜進行耕作的閑置土地上,在確保國家生態保護法律法規政策不被違反的前提條件下,利用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進行瓜果、蔬菜等在內的特色農產品、農業的發展。不適宜耕作的閑置土地主要包括鹽堿地、沙石地、戈壁灘、灘土地、沙化地等[1]。
瓜州縣土地面積約2 357 萬hm2,可用于發展戈壁農業的面積約206 萬hm2,2018 年底戈壁設施農業面積約427 hm2,其中塑料大棚面積為93 hm2。按照省、市、縣有關發展戈壁農業的會議及文件精神,戈壁設施農業進入大踏步的發展階段。
瓜州縣2019年新建戈壁設施1 043 座,面積107hm2,其中塑料大棚820 座,面積67 hm2。2020 年新建戈壁設施671 座,面積87 hm2,其中塑料大棚553 座,面積60 hm2。2021 年新建戈壁設施2 408 座,面積213 hm2,其中塑料大棚2 378 座,面積207 hm2。截至2021 年,瓜州縣戈壁設施面積為833 hm2,比2018 年新增407 hm2,其中塑料大棚新增340 hm2。
瓜州縣戈壁農業按照“外在設施+內在設備”的同步發展模式,逐步實現了溫室跨度從6 m 小跨度到10 m 大跨度的轉變,塑料大棚從簡易的拉花焊接式到目前鍍鋅鋼管裝配式的轉變,塑料大棚從單棟到連棟的轉變。同時,棚室內的設備實現了從膜下滴灌到目前智慧物聯網、水肥一體化、高壓微霧噴藥、設施環境調控等高端設備的轉變,實現了戈壁農業“萬物互聯”,使農戶足不出戶就可操作,達到了輕簡化種植的目的,帶動了戈壁農業規模的高質量發展[2]。
瓜州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圍繞設施蜜瓜、果蔬產業,按照“引進一批、示范一批、推廣一批”的思路,堅持“一個產業一個黨小組、一個產業一個專家技術服務團隊、一個產業一套技術服務模式、一個產業一項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的工作要求,狠抓農業示范點建設,成功打造“一園區一特色一品牌”。
2022 年以來,研究制定印發了《瓜州縣2022 年蜜瓜新品種新技術示范點建設方案》,建成7 個蜜瓜新品種新技術示范點,與省農科院緊密配合,從新疆、廣西等地引進創科蜜系列、臺農系列、甘甜系列、眾天系列、金紅寶系列等蜜瓜新品種74 個,示范推廣設施環境調控、水肥藥一體化栽培、高效“植保機械+低毒高效農藥”綠色適時預防等13 項露地蜜瓜栽培技術,力爭實現示范區塑料大棚二茬蜜瓜平均產量75 t/hm2以上、收入30 萬元/hm2以上的目標[3]。
圍繞戈壁設施農業,以作物栽培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鹽堿地改良、化肥減量增效、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為主要培訓內容,制定印發了《瓜州縣百名專家百場講座促重點產業任務落實行動實施方案》。成立了瓜州農技服務指導組,按照“四級(省、市、縣、鄉)聯動、集散結合、線上線下、全面覆蓋”的工作要求,邀請省、市科研院所專家開展農技推廣暨農技服務春季大行動、科技特派員“一線服務周”活動。同時,派出包鄉領導干部在春播春耕期間,培訓指導群眾開展大風低溫防災減災、土肥水藥管理、配方施肥、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整枝清潔、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工作。全年已開展各類科技培訓、田間技術指導110 場次,培訓群眾1 700 人次,發放技術資料7 300 份[4]。
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人才,農業發展更離不開人才。2021—2022 年,瓜州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按照縣委、縣政府統一安排部署,積極與省、市農科院所聯系對接,建立深化“院地”合作機制,計劃成立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蜜瓜產業技術研究院,擬簽訂《蜜瓜產業技術研究合作協議》,爭取瓜州縣財政專項資金240 萬元,聘請中國工程院吳明珠院士為名譽院長,組建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瓜菜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許勇等13 名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為專家組,甘肅省農科院西甜瓜研究室主任程鴻等11 名科研人員為技術團隊組的“產研院”攻關組,為瓜州縣設施蜜瓜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同時,引進“洋博士”,充分挖掘和培養“土專家”團隊,爭取瓜州縣財政鄉村振興人才智庫資金30 萬元,為特聘的5 位“土專家”發放技術服務補助費,不斷培育新型職業人才[5]。
塑料大棚種植的果蔬采取春秋二大茬的栽培模式,能有效避開冬季最寒冷季節,極大地降低了生產風險,相較于其他設施易于種植[6]。塑料大棚蔬菜以其風險較小、收入有保證的優勢,更好地為群眾所接受,在瓜州縣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塑料大棚果蔬主要特征是春提前、秋延后,在種植期內溫度相對較高,不需要在外面覆蓋草苫,勞動強度較小。塑料大棚的溫度容易調控,四周都可以放風,降溫速度快,可以保持果蔬生長相對適宜的溫度。同時,大棚可以拆卸變動位置,為避免多年重茬種植,可以移棚重新搭建種植,有效地防止土傳性病害發生和蟲害侵擾。新建塑料大棚幾千元的投資成本遠遠低于日光溫室數萬元的投資成本。
可以在塑料大棚頂部采取多層間隔的棉簾覆蓋,棚內再加上小拱棚、草苫和二層膜,能抵御-13 ℃低溫,達到日光溫室蓋草苫的效果。同時,可以種植更多的果蔬品種,發展空間很大,能隨時根據市場變化,變更不同的種植品種。
瓜州縣早春氣溫回升快,在設施中種植蔬菜時間相對較早,成熟期可以提早上市,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優勢。
瓜州縣設施蔬菜栽培時間較長,生產面積不斷擴大,廣大菜農在生產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大棚蔬菜生產接受能力強、掌握技術要領快,具有發展大棚蔬菜的生產基礎和技術基礎。
瓜州縣戈壁大棚結構為裝配式鍍鋅鋼架結構,單棟大棚跨度8~10 m、高3.5~4 m、長50~80 m;連棟大棚跨度4.5~10 m、高3.5~4 m、長50~60 m,兩棟棟間距0.2 m,距地面1.7 m,每5 m 設置立柱,間距上端覆蓋棚膜,下端鋪設防蟲網。
4.2.1 地形條件
建造戈壁大棚場地選擇較簡單,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條件下,一般選擇地勢較為平坦靠近道路的戈壁或非耕地區域,通過機械平整,人為改造搭建環境,但考慮保溫因素,盡量避開大風地帶。
4.2.2 土壤條件
戈壁大棚的土壤無特殊要求,瓜州縣一般選擇建造基質槽。
4.2.3 水源條件
在修建大棚時必須著重考慮水源問題。要想讓大棚內的蔬菜正常生長,必須要開展人工澆灌工作。瓜州縣的戈壁園區一般選擇離灌溉水渠較近的地方,有條件的可以打造機井,建設蓄水池灌溉。
4.2.4 交通和環境條件
考慮產品運輸問題,一般選擇道路較近的地區,避開有害氣體或污水等污染源。
4.2.5 搭建方向
一般情況下,在搭建大棚時,根據實地的搭建環境確立搭建方向。瓜州縣可以選擇以東西方向搭建大棚,能有效提高大棚的防風性。如果按照南北方向搭建大棚,透光量相較于東西方向會高出5%~7%,但春天抗風效果較小。
西葫蘆:法國纖手、冬玉、冬圣、綠天使、銀青、翡翠玉等。黃瓜:津綠20、津優30 號、津優3 號、山東密刺等。辣椒:隴椒系列、南京早椒、豬大腸等。茄子:蘭雜系列、紫陽長茄等。西紅柿:大民605、寶冠3 號、中雜9號、春秀、F872、瑪利雅2 號、朝研219、魁冠、秦皇908、1856、1857、黃金868、普羅旺斯等。甘藍:小黑子、慶豐、京春早、中甘11 號、爭春等。菜花:世紀新妃、艾菲、富士白2 號、祁連白雪等。豇豆:兩頭齊、早春特長豆、四季豇豆等。油白菜:四月蔓、五月蔓等。甜瓜:牛美龍、藥農、都知蜜、銀蒂、瓜州王子等。
瓜州縣受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一般采取的栽培模式有單種、兩茬種植、間套帶種。
5.2.1 單種模式
辣椒:2 月上旬選擇品種育苗,4 月上旬定植,6 月上旬初采上市。70 cm 膜,行距50 cm×40 cm,株距45 cm 雙株,每公頃保苗49 500 株。
番茄:2 月下旬選擇品種育苗,4 月上旬定植,6 月下旬初采上市。70 cm 膜,行距50 cm×40 cm,株距45 cm,每公頃保苗49 500 株。
茄子:2 月上旬選擇品種育苗,4 月上旬定植,6 月上旬初采上市。70 cm 膜,行距50 cm×40 cm,株距45 cm(長茄),每公頃保苗49 500 株;株距75 cm(圓茄),每公頃保苗29 700 株。
葫蘆:4 月上旬選擇品種直播;6 月上旬初采上市。70 cm 膜,行距50 cm×40 cm,株距60 cm,每公頃保苗37 050 株。
黃瓜:2 月下旬選擇品種育苗,4 月上旬定植,6 月下旬初采上市。70 m 膜,行距50 cm×40 cm,株距30 cm,每公頃保苗73 500 株。
甘藍:1 月下旬選擇品種育苗,3 月下旬定植,5 月下旬初采上市。70 cm 膜,行距50 cm×30 cm,株距40 cm,每公頃保苗62 400 株。
菜花:1 月下旬選擇品種育苗,3 月下旬定植,6 月上旬初采上市。70 cm 膜,行距50 cm×30 cm,株距40 cm,每公頃保苗62 400 株。
芹菜:3 月中旬選擇品種直播;6 月中旬上市。
蘿卜:4 月上旬選擇品種直播;6 月中旬上市。70 cm 膜,行距40 cm×40 cm,株距20 cm。
甜瓜:2 月下旬選擇品種育苗,4 月上旬定植,6 月下旬初采上市。90 cm 膜,行距80 cm×60 cm,株距35 cm,每公頃保苗33 000 株。
5.2.2 套種模式
辣椒套種白菜。育苗時間為辣椒1 月上旬、白菜1 月下旬);定植時間為辣椒2 月下旬、白菜3 月上旬;上市時間為辣椒6 月上旬、白菜5 月下旬;種植規格為辣椒行距55 cm×50 cm、株距45 cm,雙株定植,每公頃保苗40 350 株;白菜為在水塘內按25 cm 株距定植1 行,每公頃保苗30 300 株。
葫蘆套種辣椒。育苗時間為葫蘆4 月上旬直播,辣椒2 月上旬育苗、4 月中旬定植。上市時間為葫蘆5 月中旬、辣椒6 月下旬。種植規格為葫蘆行距70 cm×50 cm、株距60 cm,每公頃保苗37 050 株;辣椒為株距30 cm,雙株定植,每公頃保苗27 750 株。
葫蘆套種茄子。育苗時間為葫蘆4 月上旬直播,茄子2 月上旬育苗。4 月中旬定植。上市時間為葫蘆5 月中旬、茄子6 月下旬。葫蘆種植規格為行距55 cm×40 cm、株距60 cm,每公頃保苗37 050 株;圓茄株距65 cm,每公頃保苗15 900 株。
5.2.3 兩茬種植模式
瓜州縣兩茬種植多以葉菜為主,葉菜分為春茬和秋茬,另有特殊試驗栽培為蜜瓜。
葉菜兩茬種植:春茬3 月上旬選擇品種,以白菜、油菜、生菜等常規性為主的葉菜進行直播,6 月上旬采摘上市;秋茬8 月中旬選擇品種進行直播,11 月上旬采摘上市,起到秋延后的效果。
蜜瓜兩茬種植(多為試驗):選擇生育期短的品種,瓜州縣選擇的是早醉仙甜瓜。育苗采用72 孔穴盤,第一茬在2 月初育苗,第二茬在6 月初育苗。第一茬定植選擇在3 月5 日開始,定植完成后加蓋小拱棚。第二茬選擇在7 月初定植。第一茬采收在6 月20 日前后進行,采收完成后消毒處理,并且需要高溫悶棚,至少休棚處理15 d。第二茬在10 月初采收。
根據農民及合作社的實際情況,按照規范設計制作一種既安全又實用的塑料大棚,保證其保溫、抗風等特性。
工廠化栽培是指利用人工控制的方式,控制植物生長環境中的各要素,比如光照濕度、溫度、土壤等。通過科學控制生產要素的方式,以此來大規模地進行植物的培育以及集約化栽培。在栽培的過程中要按照蔬菜品種、苗齡和種類要求,選擇適當的穴盤。例如,茄科和瓜科選擇72 孔穴;葉菜類選擇128 孔穴。為了增強西瓜、甜瓜、黃瓜、茄子等品種的連續種植,需針對性地采用工廠化育苗與嫁接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從而保證其嫁接育苗之后提高作物抗逆性。
利用科學的測量方法對土壤養分作出測定,然后根據農作物的生長規律需求、栽培方式以及作物本身的種類進行肥料的配制。在施肥過程中可以將化肥和有機肥結合在一起,確保鐵、硼、鋅、鎂、鈣、鉀、磷、氮、銅等在內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之間的平衡。整體按照基施為主、追肥為輔的基本原則進行施肥,并著重減少化肥的施用量,從而達到降低環境污染的效果。
目前,瓜州縣戈壁農業中普遍采用膜下滴灌、壟膜滴灌為主的農田節水技術。在戈壁塑料大棚播種前,按照棚的連拱走向架設主管道(長棚設置在中間,短棚設置在兩邊),沿著基質溝槽鋪設2 條長度和設施長度相同的滴灌帶(起壟鋪設一致),其布置方向與栽植方向應保持一致,長度控制在50~80 m。
保證環境溫度與濕度適宜。在3—5 月以防風防凍作為拱棚生產的重點。夜間溫度在15 ℃以上,日間溫度維持在25~28 ℃。當棚內溫度超過30 ℃時,打開大棚兩側的通風口放風。溫度繼續升高時,需要進一步打開前后兩端進出口通風,達到迅速降低溫度避免高溫燒苗;6—7 月需要進行晝夜大通風,將大棚四面的膜都掀起,但是不撤膜,目的是降溫、防雨和遮陽。優化植株群體結構,調整種植密度,修整枝條,清除老病殘葉,確保農作物生長空間的通風、透光性。
農業防治:選擇抗性優良的新品種,適當輪作,培養強健、嫁接、適度的控管、深溝、高壟種植。合理調整群落,適時修剪、懸垂,提高通風透光性。及時清除田間病株、雜草等。
物理防治:夏天不拆掉塑料布,用遮陽網、蟲網減少害蟲的為害。采用燈光誘殺、銀灰色遮陽、條形農膜等方法滅殺蚜蟲;采用高溫方式消毒土壤和種子。
生物防治:采用農用抗生素、昆蟲抑制劑、植物源農藥防治病蟲。
化學防治:準確認識病蟲害的具體種類,及時采取有效手段開展防治工作;科學使用農藥,合理確定施藥濃度、噴灑速度、用藥劑量,盡可能減少農藥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