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習兵,呂 強,且沙日呷,廖 為
(1.瀘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瀘州 646100;2.布拖縣植保植檢站,四川 涼山 616350)
2021 年,全球馬鈴薯種植面積估計為1 959 萬hm2。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2021 年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466.67 萬hm2以上。目前,中國馬鈴薯產量位居世界首位,2020 年中國馬鈴薯產量為1 831.2 萬t。
中國目前有四大馬鈴薯優勢區[1]。一是三北單作區,該地區占中國馬鈴薯總面積的50%。這個地區生產的馬鈴薯主要用于種薯、鮮食和加工消費。該地區馬鈴薯通常在4 月下旬至5 月初種植,9—10 月收獲,主要覆蓋黑龍江、吉林、遼寧、陜西、甘肅、寧夏等地。二是西南混作區,該地區占中國馬鈴薯總面積的37%。這個地區生產的馬鈴薯主要用于鮮食消費。該區域的馬鈴薯種植時間通常在9—11 月,并在次年2—4 月完成收獲。該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等地。三是中原間作區,該地區占中國馬鈴薯總面積的8%。春薯于2—3月種植,5—6 月收獲。7—8 月開始種植秋薯,10—11 月收獲。這個地區生產的馬鈴薯主要用于出口和鮮食消費,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四是南方冬作區,該地區占中國馬鈴薯總面積的5%。該地區的馬鈴薯在10—11 月種植,并在次年2—3 月收獲。該地區的馬鈴薯主要用于出口和鮮食消費,包括廣東、福建、廣西、海南等地。
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種植大國且種植面積逐年穩定擴大,病蟲害發生面積也在不斷增加并成為馬鈴薯產量以及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在馬鈴薯病蟲害中,晚疫病最為常見,發病率位居榜首,在中國西南、東北、華北、西北馬鈴薯主產區普遍發生[2]。晚疫病通過氣流傳播,蔓延速度極快。植株感病將快速死亡,導致種植區大范圍減產。病情較輕時,減產20%~40%,而發生較重時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
馬鈴薯是布拖縣重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4 萬hm2,鮮薯總產量近40 萬t,總產值近6 億元。布拖縣建有馬鈴薯原種生產基地、馬鈴薯原種擴繁基地和烏洋芋種質資源圃。馬鈴薯晚疫病在布拖縣發生普遍,損失程度因氣候條件而異[3]。在適宜病害流行的條件下,植株提前枯死,晚疫病的發生面積在50%~70%,產量損失10%~30%,嚴重時損失達50%以上。近年來,布拖縣大力推廣抗病品種,減輕了馬鈴薯晚疫病的危害,但流行年份造成的損失仍然很大[4]。
馬鈴薯晚疫病病原菌是致病疫霉。該病原菌通過馬鈴薯莖、葉、塊根、花蕾的傷口侵染,也能直接通過馬鈴薯的莖、葉、塊根、花蕾的健康部位直接侵染,從而造成馬鈴薯莖、葉、塊根、花蕾發病。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如沸水滴燙傷形成的小斑點,然后逐步擴大形成黃褐色斑點,隨著濕度增加,葉片背后斑點處長出白霉。一般馬鈴薯莖稈不直接發病,多由葉片發病后逐步侵染至葉柄莖稈。起初莖稈發病處出現稍微凹陷的水漬狀條斑。當空氣濕度大時,發病處也能長出白霉。薯塊受害發病,起初薯塊上出現褐色或紫色的小斑,去除薯皮后,薯內呈紅褐色。溫濕度有利于該病發生時,薯塊發病處也會長出白色霉層。
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與流行,與氣候條件、馬鈴薯生育階段都有密切關系。一般空氣潮暖而陰沉的天氣、早晚露重、經常陰雨時,最易發病。布拖縣一般在5 月底發生,6 月雨季時迅速擴張蔓延,為害嚴重。
各馬鈴薯品種抵御晚疫病的能力有很大差異,對晚疫病的流行程度造成決定性影響。就一般規律而言,葉片較大、顏色偏黃綠色、較光滑、氣孔數量較多的匍匐型馬鈴薯品種容易感病,而葉片較小、顏色偏深綠色、茸毛多的直立型馬鈴薯品種比較抗病。若大面積栽種易感病型馬鈴薯品種,晚疫病容易暴發且病發早、傳播快、易成災。
馬鈴薯生產地的田間管理對晚疫病的暴發有重要影響。高濕度是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的有利條件。地勢低且排水不良的田塊,種植的植株高大且過分密植的田塊,田間環境濕度較大,有利于晚疫病的發生。施肥不當,有利于晚疫病的發生,比如偏施氮肥會引起植株徒長,降低植株對晚疫病病原菌的抗力。連作田塊會導致病原菌在土壤中積累,從而增加發病嚴重程度。
一是馬鈴薯生長期間布拖縣氣象因素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危害。病害的發生和流行與氣候條件和馬鈴薯生育階段都有密切關系[5]。布拖縣5 月中旬進入雨季,7 月中下旬降水天氣基本結束。這段時間空氣濕度大、溫度在10~20 ℃,與馬鈴薯晚疫病發生、擴張、蔓延所需氣象條件一致。此段時間正是馬鈴薯旺盛生長期,從而造成布拖縣馬鈴薯晚疫病發生早、擴張蔓延快、危害重。
二是馬鈴薯品種多亂雜,對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異[6]。雖然布拖縣大力推廣脫毒薯種和抗晚疫病品種,如涼薯9 號、涼薯14、涼薯97、涼薯17 等,但是當地農民大量種植高產卻不抗晚疫病的品種,如米拉、會-2等品種,甚至種植易感品種。布拖縣大面積推廣的青薯9 號、烏洋芋等品種,隨著馬鈴薯晚疫病病原菌的變化而發生抗性逐年喪失的情況。當地彝族民眾普遍自留薯種,存在同一地塊多年種植一個馬鈴薯品種的情況,造成品種和馬鈴薯田間土壤菌源充足。
三是栽培管理粗放。受自然條件限制,當地群眾在農業上采用廣種薄收的方式進行耕種,一般情況種下后不管,等到秋季收獲。農業基礎差,農田坡耕地比例大,排灌條件較差,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零星存在。在施肥管理上,當地人習慣重底肥、不追肥,重施氮肥、輕施磷鉀肥,造成植株嫩綠徒長、抗病抗蟲性差。
四是防治意識淡薄。雖然馬鈴薯種植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產業、當地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彝族農民群眾致富的支柱產業,但布拖縣彝族人民敬重“天意”,不愿對發生的病蟲害進行防控。這也是造成布拖縣馬鈴薯晚疫病重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是種植面積大,連作嚴重。馬鈴薯種植是布拖縣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馬鈴薯種植規模大,輪作空間小,不得不年年連作,造成田間馬鈴薯晚疫病病原充足,為布拖縣馬鈴薯晚疫病年年重發生提供了充足的病原菌。
六是農業基礎條件差。布拖縣農業基礎差,農田坡耕地比例大,排灌條件較差,水利設施落后,生產管理粗放,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布拖縣農業生產以小規模的分散生產為主,農業新技術推廣難度大,普及率較低,致使馬鈴薯晚疫病化學防控面積小、防效差。馬鈴薯在布拖縣的主要種植區是交通條件落后的貧困鄉鎮。種植戶缺少基本的防治藥品和器械,沒有形成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意識和習慣,從而導致馬鈴薯晚疫病終年中等程度發生。待土壤病原菌累積,每隔3~4 年還有1 次嚴重程度發生。在馬鈴薯儲藏存放期間,因貯藏不當造成爛薯情況十分普遍,加重了經濟損失。
七是布拖縣馬鈴薯晚疫病預測預報系統效率低下,難以及時給予科學防治指導。馬鈴薯晚疫病預報系統基于大范圍實地疫病數據工作,而疫病數據需要工作人員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實地采集。此項工作耗費大量物力和人力,但布拖縣屬偏遠貧困地區,人才稀缺,致使馬鈴薯晚疫病疫情檢測工作難以深入普遍開展。同時,布拖縣唯一一套馬鈴薯晚疫病預測預報設備不能聯網,不能及時對多方數據進行匯總處理并得出科學的防治建議。
6.1.1 選用抗病品種
推廣抗病脫毒種薯,以有效減輕晚疫病的威脅。農技推廣部門要加強監測,調查馬鈴薯品種對疫病的抗病性,推廣抗晚疫病的脫毒馬鈴薯種。雖然推廣抗病馬鈴薯品種是防控馬鈴薯晚疫病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是抗病馬鈴薯品種長期種植,抗病能力將逐漸減弱,馬鈴薯晚疫病病原菌對該品種的致病力有可能增強,最終導致該品種抗病性完全喪失。因此,農技推廣部門在推廣抗病品種時,要推薦抗病品種輪換種植,從而降低馬鈴薯晚疫病流行風險。
6.1.2 科學栽培管理
一是做好種薯處理。播種前對種薯做好處理,挑選健康小薯塊作種薯。大薯塊作種薯需切塊時,應對切塊處理場所、切塊工具和薯種進行消毒處理。消毒劑可選擇酒精、高錳酸鉀液或福爾馬林等。經過消毒處理的切塊薯種應在陰涼處晾干后方可進行播種。二是改變原有耕作習慣。推廣高壟栽培、合理密植、適時播種、科學輪作等栽培措施。要避免與茄科類、十字花科類作物輪作或套種,禁止與番茄輪作。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減少田間病原,延緩馬鈴薯晚疫病發生,降低病害擴張蔓延速度。
6.1.3 合理肥水管理
減少氮肥用量,增施鉀肥。在現蕾期有徒長跡象時,采用烯效唑或馬鈴薯專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均勻噴施,控制徒長,提高植株抗病性,減輕病害發生。加強田間管理,增強田間植株通透性,降低田間濕度,延緩晚疫病擴張蔓延。
在倡導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背景下,應利用細菌及其代謝物抑制致病疫霉生長。多粘菌、枯草菌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較好,能有效推遲晚疫病的發生、延緩該病的擴張蔓延,在布拖縣防治效果比較理想。也可以采用植物源殺菌劑,從某些植物體內提取次生代謝物,比如生物堿類、黃酮類、酚類、揮發油類等,對馬鈴薯晚疫病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化學防治是控制馬鈴薯晚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在晚疫病發生初期,要及時清除病株,并進行第一次噴藥,之后根據具體情況,7~10 d 噴藥1 次,連噴兩次。藥劑可選擇30%氟嗎啉150 g/hm2、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120 g/hm2,加磷酸二氫鉀、72%克露或69%安克錳鋅等。為防止病菌產生抗藥性,最好交替使用不同類型藥劑。早晚霧濃露重或陰雨連綿的天氣,有利于病害發生。氣溫在10~25 ℃、相對濕度在75%以上為病害流行條件。地勢低洼、植株過密、偏施氮肥、田間相對濕度過大或植株生長衰弱等有利于此病發生。目前布拖縣已開展多個項目,落實化學防治工作。
6.3.1 初步建設無人機防控體系
2020 年,布拖縣馬鈴薯產業專家、科技小院研究生、科技扶貧活動馬鈴薯產業技術相關專家、科技特派員等對布拖縣馬鈴薯病害發生情況深入走訪調研后,結合布拖縣交通不便、防治器械緊缺的現狀,向布拖縣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立布拖縣馬鈴薯晚疫病統防統治無人機體系的建議,旨在不改變布拖縣整體綜合防控策略的前提下,使用農用無人機開展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飛防工作[7]。
晚疫病統防統治工作仍然以推廣抗病品種以及脫毒種薯為根本,以突發疫病應急防控為要點,以化學藥劑防控、栽培管理為輔助補充,在此基礎上增加建設無人機飛防體系。在晚疫病未發生時,有計劃地進行無人機保護性藥劑噴灑工作。晚疫病發生時,及時針對發生片區開展治療性藥劑噴灑工作。按照布拖縣實際情況以及縣委、縣政府的要求,選擇18 個村進行無人機飛防示范,防治面積超過40 hm2,在馬鈴薯生長周期內進行兩次防治。收獲時,通過測產并按照當時市場價換算,總增值超過140 萬元。
首次無人機馬鈴薯晚疫病飛防示范的防治效果明顯,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無人機防治在當地不常見,易引起圍觀,在防治過程中容易出現人畜安全問題;設備設施有局限性,防治效果分區化明顯;農戶不理解、不重視、不支持等問題較為普遍。
6.3.2 馬鈴薯晚疫病統防統治項目
布拖縣農業農村局下發《2022 年布拖縣馬鈴薯晚疫病統防統治項目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2022 年計劃總投資144 萬元開展800 hm2馬鈴薯耕地晚疫病統防統治工作。
《實施方案》強調主要使用保護性藥劑進行晚疫病預防。針對防治藥械緊缺問題,《實施方案》明確新購置防治所需背負式電動噴霧劑1 200臺,同時購置相關防治藥物若干,使藥械緊缺問題得到初步緩解?!秾嵤┓桨浮饭ぷ髦匦穆湓谕晟岂R鈴薯晚疫病疫情監測預報系統上,希望能準確掌握疫病疫情,及時發布預報,為科學防治提供一定依據,但效果甚微。
馬鈴薯產業既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的支柱產業,也是布拖縣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之一。受氣候、品種、栽培管理、農戶意識等因素的影響,布拖縣馬鈴薯晚疫病重發并對產量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布拖縣積極采取措施進行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建立無人機防控體系,開展統防統治工作,雖有初步成效,但防治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關人員需要在主動提高晚疫病防治意識的基礎上,優選種薯,全面推行無病種薯,認真做好馬鈴薯的栽培管理與田間管理,實行良好的農業防治措施,科學進行化學防治。靈活使用各種先進信息技術,加強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報,深入落實馬鈴薯晚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