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玉波
(青銅峽市農業技術和農機化推廣服務中心,寧夏 吳忠 751600)
完善的植物保護體系,能夠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理想的環境,同時抵御病蟲害對于農作物的破壞,保障糧食安全。在實際工作中,植物保護工作人員深刻意識到植物保護工作的必要性與積極作用,結合青銅峽市植物保護工作開展現狀,找到青銅峽市植物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提出具體措施,全面提升青銅峽市植保工作水平。
持續優化植物保護體系,能夠顯著提升當地農業病蟲害預警準確性,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與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專業化生產、區域化生產是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特征,提升病蟲害預警效率,能夠降低農業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提升農業發展水平[1]。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綠色無公害、純天然農產品越來越受歡迎,這就倒逼農業生產者要減少農藥以及化肥的使用量,從而導致農產品遭遇病蟲害的概率上升。此背景下,農業生產者可以通過構建植物保護體系的方式,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綠色、自然的安全屏障,利用植物保護代替傳統的農藥,提升農產品的品質以及市場競爭力[2]。
作為農業大國,如何提升農業生產水平一直以來都是政府工作重點關注的問題,國務院及農業部門相繼出臺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等政策文件,逐步構建起覆蓋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農業技術研發等領域的“農業七大體系”,植保體系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3]。植保體系的構建與國家制定的農業產業政策高度契合,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從宏觀層面來看,病蟲害的出現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且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青銅峽市所在區域常見的赤霉病以及小麥條銹病等屬于大區域流行性病害,如果氣候條件適合,則上述兩種病害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暴發,并造成大范圍傳播[4]。此外,黏蟲、蝗蟲等遷飛類害蟲對于青銅峽市農業生產也會造成嚴重影響。除流行性病害以及遷飛類害蟲外,青銅峽市所在區域還存在一些隱蔽型害蟲,例如小麥吸漿蟲,此類害蟲平時會躲藏在土壤中,當麥苗出土時覆蓋在麥苗上,收麥時小麥吸漿蟲再次進入土壤,具有很強的隱蔽性,防治難度極大。如果在小麥生長前期沒有發現,則會導致小麥大面積減產。
針對上述病蟲害,青銅峽市植保工作人員積極構建植物保護體系,引進更為先進的病蟲害監測技術,根據當地農作物病蟲害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依靠完善的植物保護體系,提升病蟲害預警效率,提高農作物病蟲害排查水平,將農作物病蟲害控制在萌芽階段[5]。
青銅峽市植保部門人員流動較快,崗位變動也較為頻繁。同時,很多工作人員需要接受市鎮農技中心的管理,工作壓力較大。部分植保部門工作人員并不具備農業專業背景,是以兼職的方式開展植物保護工作的,導致青銅峽市植物保護體系在構建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
為提高青銅峽市農業生產水平,當地農業部門工作人員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進新經濟作物,重新劃分農產品種植區域,在有效提升當地農業發展水平的同時,也對當地農業生態系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于農田生態系統在短時間內發生了很大改變,使得農田病蟲害發生規律也產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次要病蟲害向主要病蟲害轉變;另一方面是常見病蟲害發生頻率提高[6]。
青銅峽市植保推廣工作在基層開展得十分緩慢,部分地區陷入“斷網、人散”的困局。同時,由于缺少資金支持,民間的植物保護機構也陷入了發展困境。新的農業生產技術、設備無法有效推廣至基層,使得農業保護技術普及工作幾乎停滯[7]。工作人員主要通過發放農業技術手冊、設立流動咨詢服務工作站的方式普及植物保護技術與知識,缺少農藥經營以及農業技術承包服務。
想要切實提升農產品質量,一方面要盡可能減少農產品上的農藥殘留,另一方面要構建完善的農產品有害生物入侵防御機制,這也是植物保護工作的主要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農業從業者需要運用先進的檢測技術以及檢測設備,提高對農作物農藥殘留以及有害生物的檢測精度,傳統的檢測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目前農產品農藥殘留及有害生物檢測要求[8]。但是青銅峽市農產品檢測設備長期得不到更新,一些檢測設備瀕臨報廢,導致青銅峽市農產品檢測技術一直徘徊在較低水平。
想要精準掌握區域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做好病蟲害預防工作,就要構建一套系統化、規范化的監測系統,需要一支業務能力強、職業素養過硬的專業隊伍。針對青銅峽市植保部門人員流動性強的客觀情況,要通過提高薪資待遇、崗位福利等方式提升相關崗位的吸引力,令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人才能夠保持穩定的工作狀態。在此基礎上,定期組織工作人員開展技能培訓,使工作人員了解最新的植物保護技術以及植物保護理念[9]。要對植保隊伍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喚醒植保人員的責任意識,使其意識到植保工作的重要作用,以良好的工作態度開展植保工作。地方政府還要增加對植保工作的資金扶持,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植保隊伍,確保各項植保政策與植保技術能夠在青銅峽市基層以及田間得到有效的推廣與應用。
基層農業生產內容復雜,想要確保植保體系能夠在青銅峽市農業生產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需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支撐。青銅峽市農業部門當前農藥殘留檢測依據主要以《農藥管理條例》《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等為基礎。這些法規條例具有普適性,無法體現青銅峽市農業發展特點,缺少地方性規章制度。針對這一情況,地方政府嘗試從兩個方面入手,完善并加強植物檢疫及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規章制度建設。一方面,提高植保工作管理力度。在制定植保工作制度時,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相關部門互聯互通,共同制定農藥使用及檢測條例以及植物檢疫相關規定,針對當地容易出現的農作物病蟲害加大檢測力度,為植保工作在田間的順利開展提供法律支撐[10]。另一方面,積極創建村鎮級別的植保服務組織,構建市鎮雙層植保工作體系,確保自治區政府制定的植保政策能夠在基層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基于植保工作內容多樣、形式復雜的特點,構建植?;鶎咏M織,將植保工作人員派到田間地頭,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與穩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在青銅峽市轄區內的主要村鎮開設植保工作點,設置植保工作巡邏隊、植保知識宣傳隊以及植保技術幫扶小組等機構,進一步加強市鎮兩級植保工作的銜接。
為了應對農作物病蟲害種類不斷增加這一嚴峻挑戰,青銅峽市植保工作人員積極嘗試在基層推行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在具體實踐中,相關工作人員秉承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工作原則,為有需要的農民免費提供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分布在青銅峽市各個村鎮的植保站點要認真貫徹落實地方政府開展的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工作要求,在植保站內部開展培訓活動,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學習最新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及藥械維修知識,指導農業生產者安全用藥。在此基礎上,基層植保站要組建病蟲害防治巡邏小組,深入轄區田間調查病蟲害情況,一旦發現新型病蟲害要立刻上報,由上級管理部門組建專業調查小組處理,確保農田病蟲害情況時刻處于可控狀態。在推進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工作過程中,地方政府以及植保部門管理者要深入分析青銅峽市農業特點,根據當地主要病害、蟲害的類型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同時,通過更新農業生產設備,改良農業生產技術等方式利用農業防治手段有效降低農作物病蟲害暴發概率。面對突然暴發的病蟲害,要在第一時間組成專業化的防治隊伍,降低病蟲害對青銅峽市農業生產的影響。
4.4.1 公共植保
所謂“公共植保”,主要是發揮植保工作的社會服務功能,以植保工作為切入點開展社會管理。植保工作的主要內容是植物檢疫以及農藥管理,這兩項工作屬于執法行為,因此需要將其劃歸至公共管理范疇。此外,很多病蟲害具有爆發性,依靠某一個植保工作站很難遏制病蟲害的蔓延。因此,需要地方政府整合優勢資源,從宏觀層面制定病蟲害防治計劃,串聯轄區內所有植保人員共同行動。在具體工作中,植保工作人員要加大對“公共植保”概念的宣傳力度,讓農業生產人員了解“公共植?!钡奶攸c,引導農民自覺加入公共植保工作之中,提高農作物病蟲害情況反饋效率[11]。此外,地方政府應依據“公共植保”理念,將植保工作納入公共衛生范疇,以開展鄉村公共服務事業的方式支持植保工作的開展,通過這種方式創建以“公共植?!睘榛A的新型植保體系。
4.4.2 綠色植保
除了“公共植保”之外,“綠色植?!币彩菢嫿ㄐ滦椭脖sw系的重要基礎,其側重點在于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采用綠色、生態的方式開展植保工作?!熬G色植保”理念的提出,與國家提倡的構建“綠色田園”以及發展“綠色農業”目標一致,都是減少農藥以及化肥的使用量,在防治病蟲害時,摒棄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將植保工作人員、農作物害蟲以及農作物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盡可能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的方式解決農作物病蟲害問題,以綠色植保作為制度框架,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具體工作中,要充分結合當地農業基礎以及自然條件,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策略。青銅峽市地理環境復雜,不能盲目照搬歐美大農場經營模式,需要結合當地資源稟賦,采用誘蟲燈消殺、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等方式,在提升農作物抗病蟲害能力的同時,不依靠化學農藥達到消滅農作物害蟲的目的。此外,也可以適當引進當地主要農作物害蟲的天敵,通過生物防治的方式抑制青銅峽市農作物主要害蟲的繁殖[12]。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農作物害蟲天敵時,要考慮生物安全問題,避免新物種的引進破壞當地生態環境。
構建植保體系是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關鍵舉措,筆者深入分析青銅峽市農業植保工作現狀,針對檢測手段落后、植物保護技術推廣方式單一等問題,提出了包括持續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完善法律法規、創新工作理念,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币庾R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青銅峽市植保工作水平,為當地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制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