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芳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00)
2015年6 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通知強調:要試行專業診改,通過行業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根據企業的用人標準,將用人結果通過一定的形式反饋給院校,這個過程可以使企業對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形成一個由點到面的整體認識,同時這個過程中也會提出不足,促使職業院校對專業進行診改。通知中還提到要建立常態化、周期化的教學診斷與改進制度,開展多層面、多維度的診斷與改進工作[1]。2017年,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在第十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提出了“金專”一詞,即強調專業的重要性,明確指出“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由此可以看出,高職院校診斷與改進工作不僅十分重要,而且是大勢所趨。
對于教學診斷的研究,法國學者比納(Binet)最早在教育領域運用了“診改”一詞,比納還與西蒙(Simon)一起編制了第一份用于診斷異常兒童的測驗,也就是著名的“比納-西蒙量表”,可以說比納(Binet)開辟了教學診斷研究的先河,為之后學者們在該領域展開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學者瑪格麗塔·西爾維斯特·奧拉馬斯(Margarita Silvestre Oramas)在2003年通過對教學實踐和如何改進教學實踐以及與教育質量相關因素的影響的研究,證實了教學診斷是提高課堂、學校以及一個地區、國家的教育質量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時她提出在分析成功的教育工作中的不同關鍵因素時,教學診斷應該是全面的[3]。布魯姆(Bloom)于1971年首次提出了診斷性評價的概念,并論述了形成性評價在教學評價中的重要意義[2],這是教學診斷史上又一項里程碑式的研究。
相比于國外,我國的高職院校在教學診斷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1998年我國學者在教育學領域首次提出了“教育診斷學”的最基礎理論[4],這一重要發現,開創了教學診斷在教育領域研究的先河。我國正式提出“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的概念是在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中,通知指出,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指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聚焦專業設置與條件、教師隊伍與建設、課程體系與改革、課堂教學與實踐、學校管理與制度、校企合作與創新、質量監控與成效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查找不足并完善提高的工作過程[1]。有學者提出發揮督導模式在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上的重要保障作用,通過聽課、實踐教學督導、評議、信息反饋的方式對教師的授課進行監控[5],提升教師教學質量,形成教學診斷與教學質量提升的良性循環。教學質量的提升一部分得力于督導機制,在教學診斷中發現問題,可利用督導機制去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由此循環往復,不斷地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的專業診改進行得如火如荼,對于專業診改,我國學者更多是針對專業診改的含義、專業診改的指標體系以及專業診改的目標標準展開研究,專業診改的全稱為“專業診斷與改進”。高職院校往往以診斷為手段,以改進為目的,從根本入手,進行全方位的專業診改。有學者對高職院校專業診改的組織和實施進行了闡述,指出高職院校進行專業診改的基礎是要建立專業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首先要建立專業診改的目標標準,其次要有專業診改的規劃,再從教師發展、學生發展、專業設置是否合理、教學資源是否豐富等14個質控點展開專業診改,專業診改的前期需要對制定的方案進行討論,參加討論的部門主要包括教務處、學工處、招生就業處、質量管理辦公室以及各院部專業負責人,同時要吸納行業企業專家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倒逼專業進行教學改革與建設[6]。
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專業,該專業的性質要求院校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往往只是流于理論層面,而理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證實,學生可以通過學校的模擬實驗室進行實踐,但往往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因此,院校需要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教師深入企業學習或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的方式,更深入地將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真正地深入企業進行學習鍛煉。同時,企業可以根據學生在本企業的綜合表現,向所在職業院校進行反饋,院校收到企業的反饋后,結合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專業診改指標體系對教學方案進行統一的修訂。
高職院校機械專業重點培養的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教學內容需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專業知識需要不斷地更新,以更好地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但就目前來看,存在著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的現象,沒有及時地增加新內容,導致知識的更新換代較慢。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機械專業對學生的考查結果往往是通過“一張卷”來定奪的,教師評定學生學習的結果一般是通過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來判定的,長此以往,學生也就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因此,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要表現在教學內容上,還要體現在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查上。
目前,各高職院校都在大刀闊斧地進行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的診改,任何一個層面的診改都需要院校中各個部門的積極配合,以保證診改數據的真實性、診改結果的有效性以及診改報告的權威性。這個過程中還存在著部分教師課程較多,日常性工作繁忙或是不熟練系統操作的情況,導致專業診改工作流于形式,草草了事,診改得不徹底的情況屢屢出現,最終導致診改的部分數據不全面。學院在撰寫診改報告的過程中還是停留在對以往主觀經驗的總結,沒有進行深入的數據分析,對于深層次存在的問題,不能夠及時發現并形成有效的診改結論,這說明高職院校的質量文化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高職院校各個層面的診改往往通過診改平臺來進行任務發布、組織實施以及最終統計,專業診改也不例外,學校通過診改平臺將任務下發給相應的部門,相關部門在規定期限內,結合本專業的任務進行診改,診改結束后,質量監控部門需要根據平臺數據、專業診改指標以及質控點進行深層次的數據挖掘。由于部分院校目前的診改平臺處于初期建設,部分數據的提取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數據分析不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專業診改報告流于形式。
根據著名作家梁曉聲關于文化的概括,本文將質量文化總結為以下幾句話:質量文化即根植于內心的質量意識,無需提醒的行為自覺,事后常態的理性反思,言談舉止的自我約束,追求卓越的持續改進。簡單來講,可以用“五自”來概括高職院校樹立質量文化的舉措,即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質量自覺是指教師對待質量文化要有積極的主觀意識和心態;質量自省是指教師對于教學診斷與改進要進行常態化的反思;質量自律是指在診改的過程中,教師要自覺地遵循質量管理制度、規則、規范,并以此為準繩,嚴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質量自查是指教師要自覺對照專業診改的目標標準進行自我評價與判斷,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到持續改進的發力點;質量自糾是指教師以及相關院部能夠根據出現的問題,積極地面對,主動采取改進措施進行自我診改。
機械專業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與我國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通過對學校的教學診斷與改進的宣傳,加強學校與各個行業企業的聯系,擴大學校的知名度,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學校需要盡可能在機械專業的教學上做到精致,分析機械專業的課程標準,理論課以及實踐課的標準,盡可能地打造該專業,將其推向更廣闊的平臺。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對教師進行了打磨,提高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7]。
專業診改工作順利進行不僅需要有正確的質量保障意識,樹立質量文化意識,重要的前提是要有一套系統的工作機制,而機制的形成,要有制度的支撐,專業層面的診改是一項需要調動全校的工作,需要各個部門的積極配合。根據機械專業診改的基本情況,本研究建議建立學校、學院、教研室層面的三級工作機構,學校層面成立診改領導小組,針對各個層面的診改從大方向上進行總的領導,學院層面成立專業診改工作組,教研室層面成立專業診改工作小組,各個層面各司其職,系統全面地推進專業診改工作順利進行[8]。
2022年7月31 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出席了第二屆全國高教教師教學創新大賽閉幕式,做了題為《鍛造中國金師》的主旨報告,他提出“中國金師”的四大條件為:政治素質強、教育站位高、國際視野寬、五術要求精[9]。從2018年“金課”的兩性一度到這次“金師”的四個條件,均提到了高校教師的“創新性”。因此,高職院校應多多鼓勵教師參加教學競賽,在競賽中拓寬視野,發現不足;同時引導教師時刻關注國際高等教育的新趨勢,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內容;同時鼓勵教師積極投身到教研科研中去,積極申報各級各類教研科研項目,在研究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在教學中沒有找到的答案,進而不斷地豐富教學內容,向學生傳授更多的所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教師就是這樣通過對自身的不斷打磨,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進而推動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高職院校的專業診改關系到高職院校的整體發展,高職院校要以國家的方針政策為指引,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專業診改實施方案;同時結合社會以及企業的需求進行診改,診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反復嘗試,最終摸索出一套符合院校自身發展的診改理論和體系[10],以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