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理 ,李莉萍 ,朱君萍 ,左湘威
(湘南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2017年10 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國家鄉村振興局掛牌成立,自此我國走上了全面鄉村振興的道路。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人才興則鄉土興,鄉土興則國家興。但是,隨著城鄉發展差距的拉大,大量的人力、物力由農村輸入城市,相比城市的經濟繁榮發展,農村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且現有的鄉土人才整體素質偏低、培養機制不成體系。因此,探討鄉土人才的培養對提升鄉土人才的素質、加快鄉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課題組結合最新的人口普查公報數據以及鄉土人才培養政策,探討了目前鄉土人才培養的困境,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鄉土人才培養路徑,為加快鄉村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鄉村總人口509 787 562人中,0~14歲人口為98 225 957人,占19.27%;15~44歲人口為159 840 061人,占31.35%;45~59歲人口為130 365 250人,占25.57%;60歲及以上人口為121 356 294人,占23.81%[1]。這一結果表明鄉村青年人才占比不到1/3,老齡人口占比接近1/4。可見,鄉村人口總體呈現空巢化、老齡化,留下來的大多是勞動能力較弱的老年人及孩童。由于我國實施的城鄉二元政策,導致城鎮與鄉村的收入水平與生活條件存在較大差距,鄉村經濟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人口空心化與老齡化問題[2],這也就導致了鄉土人才的年齡結構不合理。
隨著城鎮化腳步的加快,大部分農村人口流向了城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城鎮人口為901 991 162人,占63.89%;鄉村人口為509 787 562人,占36.1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 415 856人,鄉村人口減少164 361 984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3]。東部人口比例為39.93%,中部人口比例為25.83%,西部人口比例為27.12%,東北人口比例為6.98%。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東部地區人口比重上升2.15%,中部地區人口比重下降0.79%,西部地區人口比重上升0.22%,東北地區人口比重下降1.20%[4]。這一結果表明鄉村人口向經濟發達區域、城市群進一步集聚,城鎮對農村勞動力吸收力強、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單向流動的局面并未改變。雖然有些鄉村積極引進人才,但是由于鄉村環境適應性差、自我發展受限以及鄉村基礎建設薄弱等問題,導致鄉村始終缺乏對人才的持久吸引力,而鄉村整體的人才儲備量不高帶來的后果就是培養模式單一化,很難滿足現有人才的培養需求,也因此形成了一個閉合的死循環,造成了鄉村人才培養質量難以提高。
由于城鄉發展差距的拉大以及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平衡[5],導致政府對鄉村的人力資本投入不高。從相關資料來看,目前鄉土人才培養途徑以講授法為主。在培養中傳播知識的主體大都是長期扎根于鄉村的實干型從業人員,他們的農業經驗是通過長期的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而獲取的。但是,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僅依靠經驗主義遠遠不夠,還需要高級的理論知識儲備以及前沿的農作技術作為支撐,而在教育資源匱乏的鄉村,能夠掌握現代化生產技術的高素質人才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僅具備普通技能水平的人才[6]。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鄉土人才中本科學歷的占比為50%,研究生學歷占比不到10%,這充分表明鄉村缺乏高素質的鄉土人才。為實現鄉村振興,鄉土人才不僅要具備先進的農作技術,還需掌握管理與經營的技巧,如市場經營能力等。目前,鄉土人才培養形式主要是短期的專家現場實操,長期的系統農業理論知識培訓尚未形成,因此很難培養高素質鄉土人才。總而言之,現代化的農作技術人才及知識型人才的匱乏使得鄉土人才培養資源總體上呈現匱乏的狀態。
目前,鄉土人才培養資金補助以政府補貼為主,市場化培訓、代際和師承培養模式較少,且金額較低。在各地出臺的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措施中,大多數都由所在市縣給予配套資金支持,并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狀況,開展鄉土人才技術培訓。但由于鄉村政府本身財政資金有限,因此鄉土人才培訓的資金難以得到保障,這也反映出城鄉發展差距造成培訓的資金不充足、農村人力資本投入較少的問題。
由于鄉土人才培訓大多采用的是政府補貼形式,而此種模式就是典型的公益性培訓模式[7],該模式重形式輕評估、重數量輕質量,沒有設置專門的機構對培訓的鄉土人員進行選拔、考核和認定,因此會產生培訓內容轉化率低、培訓效果不顯著的問題。在參與培訓的鄉土人才中,大約將近1/3的人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培訓考核,并且還有約20%的人只采用開卷考試這種實用性和操作性極差的方式進行考核。這反映出鄉土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傾向,并未形成體系化、科學化的培訓方案,整個鄉土人才培養考核體系亟待完善。
鄉土人才培養除了缺乏經費、團隊支持匱乏、基礎建設落后外,還缺乏特色產業支撐。盡管目前各鄉村地區已有各自的農業特色品牌,但農業產業的“新、特、優”產品比較少,且企業各自為政,品牌多、產品雜等問題較為突出,未形成足夠強的社會影響力,很多年輕人甚至沒有聽說過一些企業品牌,不愿意到鄉村企業工作,導致鄉村人才吸納效果不強,人才培養缺乏產業支撐,企業的持續發展也受到了影響。
在全面鄉村振興的春潮下,返鄉知識青年不僅是有思路、想做事的致富帶頭人,也是鄉村產業興旺的領頭雁、文明新風的倡導者、有效治理的實踐者、鄉村振興的催化劑。鄉土人才支柱體系的構建離不開大量的青年力量,青年力量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政府部門應當通過與高校合作等[8],大力搭建支持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平臺,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和生源地的政府人力資源部門不僅要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互通,還可通過開展鄉村振興招聘會等形式,服務返鄉就業創業的畢業生。對于自愿返鄉就業、基層就業創業以及帶領村民致富的青年學子,要做好關心關懷,為青年人才的回歸助力護航,用好“鄉情牌”,打好“親情牌”,解決鄉村地區目前存在的空心化、老齡化嚴重的問題,為鄉村地區提供充足的年輕力量。
首先,需要豐富鄉村教育資源,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實現教育均等化,特別是強化城市對鄉村的帶動作用,統籌城鄉發展,增加鄉村地區的財政性建設資金投入,擴大覆蓋范圍,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為鄉土人才打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其次,在政策上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加強保障[9]。比如,為鄉土人才提供稅收減免優惠,為其提供創業資金和金融信貸服務[10]。在土地使用方面盡量向返鄉青年傾斜,服務好農村青年創業需求,適當提高鄉土管理者福利待遇,注重鄉鎮基層人員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從村干部、大學生村官以及選調生中選拔鄉鎮管理干部,給予鄉鎮管理人員一定的補貼與津貼等,提高人才吸引力。最后,要對為鄉村振興發展作出貢獻的鄉土人才給予獎勵,并提供相應的人才發展空間,為鄉村青年人才搭建良好的平臺,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增強鄉村人才的歸屬感與獲得感,同時加強對人才的技能培訓、學歷提升,挖掘他們的工作能力與潛力。
針對不同類型的鄉土人才開展專門的、針對性的培養工作,拓寬培訓的渠道,除了講授法之外,還可以為鄉土人才提供案例研究法、教練法、行動學習、敏感型訓練、線上培訓等多種措施的培訓,為鄉土人才培養提供多條有效的途徑。此外,培訓模式也需要不斷創新,應根據本地鄉土人才的素質以及發展需要,結合各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與不同類型農業生產的特點,整合有關鄉土人才培訓機構,協調各類培訓資源,創新鄉土人才培訓模式,可借鑒SIYB培訓模式[11]。比如,對外聘請有實力的老師來對實干型從業人員進行理論課程培訓和專業技能培訓,根據不同培訓對象的年齡、知識、經驗以及發展方向,設立不同的班級,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要求,為他們安排不同層次的講課內容,確定培訓目標,方便培訓人員在課堂上進行互動與交流,也有利于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工作。
鄉土人才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應當拓寬鄉土人才培養的資金來源。各級政府要增加對鄉土人才開發與培訓的投入資金,財政部門要做好鄉土人才開發與培訓工作的財政年度預算,每年需要拿出足夠的鄉土人才培訓專項經費作為鄉土人才的專用開發費用[12]。各級鄉村振興管理部門也要積極動員各方力量,拓寬資金渠道,為鄉土人才開發與培訓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可以獎勵表現突出的鄉土人才,特別推薦那些作出重大貢獻的鄉土人才申報優秀專家,在政策上做到一視同仁。此外,還可以和政府部門溝通協商鄉土成立人才培養基金會,向財政部門提出培養基金會的申請,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決策、防范風險”的原則進行運作[13],通過鄉土人才培訓基金會的成立來保障能夠定期開展相應的培訓,為長期鄉土人才培養提供資金保障。
明確培養目標,找準培養需求點。首先,對鄉土人才的能力進行測評摸底,了解鄉土人才能力上的優劣勢,為挖掘與利用人才的優勢技能提供基礎數據,再綜合鄉土人才發展戰略、資源、知識技能結構等多方因素,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內容的設計。其次,在目前鄉土人才培養資金、培訓講師等資源比較匱乏的情況下,可采用自由度高、靈活性強的在線培訓形式[14]。最后,制定切實可行的鄉土人才長期培養制度[15]。制定良好的考核制度,包括考核標準等,通過考核對前期的培訓進行反饋,有利于后期的人才培養。同時,完善培養評估體系,加強有效性考核,建立完善的培訓評估信息系統數據庫。此外,還可大力發展鄉村人才市場,增強人才服務意識,建設完備的鄉土人才培養體系。
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確定產業特色,夯實產業基礎,遵循做精做強的原則,在“特”字上下功夫,并針對特色產業培養專業的人才[16]。各地可以根據當地農業氣候,在種植業、林業、牧業以及漁業等產業形成產業特色[17]。比如,在種植業方面,北方省份主要種植小麥、棉花、花生、甜菜等;南方省份主要側重于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摒棄過去散、亂、雜的形式,打造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吸納優秀的鄉土人才,推陳出新,打造精品,不斷擴大農業品牌的影響力[18-19]。總之,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發展特色產業,為鄉土人才提供有效的發展平臺。
課題組通過分析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數據以及相關鄉土人才培養政策,總結了目前鄉土人才培養存在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鼓勵知識青年回鄉、留住青年支柱力量、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條件、加大培訓投入、充實培訓資源、建立培訓基金會、完善培訓體系、加強結果考核、建立專門的培訓制度和激勵機制、搭建鄉土人才有效發展平臺、發展特色產業等培養路徑。當然,本文僅從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來分析鄉土人才培養的困境,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未來可以繼續收集不同區域的鄉土人才數據,對不同區域的鄉土人才培養的差異性進行深入探討[20]。